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体现

学习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体现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体现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 王徳丽摘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因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手段,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各学习环节中的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学习中的得与失。本文主要探讨认知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应用。因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在外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学习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体现

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 王徳丽

摘要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运用学习策略的训练,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对待学习者出现的错误以及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对人类认知以及语言习得内部规律的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在外语习得中学习策略手段的应用。将从外语习得的认知心理过程以及对学习策略手段的认识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排除干扰,掌握语言。

关键词

外语习得 学习策略

一、常用的学习策略

在外语学习活动中,尽管教与学两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有时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或是成绩参差不齐。这里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与其母语文化背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受到母语的干扰。因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手段,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调控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等。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

(1)明确学习英语的长期、近期目标。

(2)根据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3)摸索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4)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机会。

(5)关注各学习环节中的进展情况。

(6)总结归纳学习中的得与失。

(7)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或经验。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

(1)注重学前预习准备。

(2)在英语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观察力、模仿力。

(3)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

(4)加强学习迁移能力,举一反三。

(5)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力。

(6)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学习规律。

(7)学会将输入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储存。

(8)善于运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获取更多信息。

(9)充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

(1)创造和把握运用英语的机会。

(2)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

(3)借助身势语言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4)学会克服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5)积极与其他同学配合。

(6)依靠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7)遵守交际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联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多的关于学习及学习策略方法的知识,并能否善于监控自己的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只有把学法指导落实到实效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开拓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优化的学法模式:准备学习——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真正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争辩,确定学习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认知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应用。首先要探讨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

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一)记忆规律

研究语言学习的内部规律,势必要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心理过程。因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在外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智能的研究上,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动机在表现为意识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变、改造和处理,就像通讯过程需要信号进行编码和译码一样。因此,可以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系统,人与环境和其他认知主体之间有着信息交流的关系。信息在进入认知主体之后,又会经历被转换、简约、合成、存储、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由于认知心理是把人类的心智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因而可以利用信息加工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即内部学习规律。认知心理学理论在解释人类在完成认知活动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时提出了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等一系列研究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加工处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语习得技能的知识转化的认知心理过程。

J.Anderson在《认知心理学及其含意》一书中把储存于记忆中的信息分为两类即说明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过程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1],其中说明性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表达或说明,因此,我们通常能描述其内容。它不是以外部事件一成不变的复现形式来表达,而是以其意思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而如何使这些知识得以长期储存于学习者的大脑之中,并在运用中适时得以调出,这就要求有一个学习策略机制的引入过程。根据C.E.Weinstein和R.E.Mayer1986年的《学习策略教学》一文中指出,新信息是通过一个分为四个编码过程获得的,即选择、获得、建立和结合。在选择过程中,学习者会选择与学习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信息上,并会强化记住,这样也就进入了第二个获得的过程,在获得了这些有用的信息之后并把它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学习者通过比较、筛选,积极地寻找概念之间的内部联系,最后就会顺理成章地进入结合过程中,即学习者在长期记忆中搜索原有的知识,并将其转移到工作之中去。综观这一认知阶段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语言习得的内部规律首先是人类的认知即记忆规律,在记忆中,不断找出知识的盲点和误点,不断地更正,从而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比如授课者在讲授知识时,根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内部规律,不断地进行设疑、比较、纠错以加深学习者对说明性知识的理解、记忆,使知识得到序化的排列,达到成功应用语言的目的。

(二)知识转化规律

语言习得的最终目的是把说明性知识成功地转化为过程性知识,达到技能的自动化,从而掌握并熟练运用语言。在外语习得中,我们把外语理解、运用所学的规则和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看作是过程性知识。而如何完成这一知识转化,J.Anderson则认为,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反复运用同样的知识,我们就会失去原来产生这些过程的规则,因而也会失去在学习说明性知识阶段的口头描述或“说明”这些规则的能力,这时候的知识已经“过程化”,变为过程性知识,培养出自动化的技能,外语亦已习得。其实,在学习者完成了说明性知识学习以后,他们会采取多种方法去练习语言功能用途,但在技能熟练程度上与认知阶段相比较会发生两个重要的变化。这也就是转为着重探讨的问题——尝试-纠错机制的介入。此时授课者在设置授课方案以及学习者在设计学习计划时,都应该尽可能多地把功夫下在重点、难点、似是而非的问题上,力争通过不断地设疑,寻找教与学两方面的不足,并及时得到纠正。因此,所说的两个重要的变化即为:一、储存信息中原有的说明性知识的错误被逐步发现并纠正;二、技能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了说明性知识转化为过程性知识。但是,由于初始阶段形成的说明性知识表示是储存于长期记忆中,并不一定失去,因此,无论学习者外语讲得是如何流畅,但仍然记得语法规则,用语会更加规范,这是必然的规律。只是这一尝试-纠错过程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为尽管可能已达到熟练程度,但速度还很缓慢,错误也还会出现。所以一定要要求学习者必须不断地进行主观努力以强化所学知识,同时还要认真地刻苦地处理新信息。然而如果想达到具备一边使用外语,一边处理新信息的“并行处理”的能力,是必须要在尝试-纠错中投入大量精力的,这往往也较难做到。因而,在学习者中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焦躁情绪。但外语习得的规律又是不能逾越和违背的。

三、学习策略的应用

认知学习策略手段是复杂认知技能和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外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于行之有效的策略手段包括哪些,如何归类,学者们有不同见解,但实质上并无大的差别。其中都特别强调“自我监测”这一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学习中都要使用的手段,同时也是外语习得中的尝试-纠错法的理论依据。认知论所称的自我监检包括检查、验证或纠正学习者本人对语言的理解或对任务的执行情况,具体贯穿于理解、运用、视听、语体、策略手段、计划、复查等方面的自我监检活动之中。认知论中的监检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心理过程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并进尔对其进行更有效的控制。更具体地说,监检就是分析任务的难度和要求,并作出恰当反映,从而识别并控制学习情景。因而,本文作者认为,认知论中的自我检测,其实贯穿始终的就是学习者不断尝试设疑,不断寻找错误、不断调适大到心理、计划、学习内容、目的,小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记忆的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过程,这样也就能充分地把新知识与长期记忆中的储存知识联系起来或是将新语言材料信息的不同部分进行正确地有意义的联系。从而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序化的排列并能得到成功的转换。如果说任何语言教学都是试图干预语言学习的过程,以加速这个过程,那么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必须提出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为学习者的利益而很好地实行这一干预。在教的方面实行干预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外语习得的内部规律及其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认知策略手段。即要考虑的不仅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随时纠正,同时要对其心理过程进行适时调整。

(一)寻求切入

在外语习得中实施学习策略手段,必须要找到有效的切入点。Barry Mclaughlin研究认知理论如何应用于外语习得过程时发现长期记忆中的检索机制是建立在联结单词意义的通路上的,并且只要具备初等水平就可以进入这些通路[2]。但是达到自动化水平则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E.Gagne(1985)也曾指出,学习外语这样的复杂认知技能的有效过程包括对整体技能进行反复练习,同时对整体技能的组成部分也应当进行经常性的反复练习。这其中授课者和学习者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劳动,我们在教室情景中学习外语时,特别是当我们刚刚在课堂中学完某些规则之后,我们懂得了这些规则,都是说明性的语言知识,通过这些规则,学生可以建立起由“短期记忆”达到“长期记忆”的过渡性过程的学习,并在课堂实践及课堂练习中,使知识过程化,达到技能自动化。通过反复练习,不仅综合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检测能力。认知论中的“自我检测”概念,它包括检查、验证或学生本人对语言的理解或对任务的执行情况,具体贯穿于理解、运用、视听、语体、策略手段、计划、复查等方面的自我监检活动中。此时,由于新旧知识之间,知识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活跃联系,原来未曾想到的问题可能产生,新的启示和发现也成为可能,即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的道理便在于此。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对知识的运用也会越来越灵活和自主,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会在短期内提高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认知论的这一语言习得的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外语习得的不断尝试的过程,这条通路也就是认知策略手段的最佳切入点。

(二)有效应用

认知论历来强调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即智慧活动、理解以及领悟。根据语言习得的内部规律,习得者在实施认知学习策略手段过程中,具有一定效度和信度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实施尝试-纠错策略手段时,必须要设计一定量的、有的放矢的练习,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亦即习得者应该尽可能地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中,锻炼、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寻找语言各个层面上的错误,并尽可能地在有关练习中,发现和纠正阻碍熟练技能操作的错误,使之逐渐消失,这样操作起来就会感到越来越得心应手,工作记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也会大大减少,并能掌握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习得者就可以从有意识的控制认知学习心理过程过渡到无意识地自动地掌握技能,从而成功地运用语言。

四、结语

外语习得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习得者的认知心理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许多认知学习策略手段。但是如何使用这些策略手段才能使习得者的外语达到“用外语思维”的自动化水平,仍存在着实际操作和效度的问题。文秋芳(1995)指出“应该说语言学习策略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它们的成效高低要看学习者使用得是否恰当”[3]。因而认知学习策略手段应该在什么阶段使用以及如何恰当的切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知道,认知策略手段的使用,刚开始的时候心理过程都是有意识的控制处理,而这一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纠正过程,这样习得者就可以逐步地克服理解上的障碍、语言上错误,使知识得到“顺理成章”的转化。

参考文献

[1]J.Anderson,1985,“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2nd ed.New York: Freeman.

[2]Barry Mclaughin: 199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Language Aptitude”in Birgit Harley et al(eds):“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Cambridge University.

[3]文秋芳,1995.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第3期。

[4]刘电芝,1999.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