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通人和并举,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通人和并举,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通人和并举,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政通才能人和”还是“人和才能政通”点评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殷啸虎与几位评委和点评专家在交流时,大家都认为决赛的辩题是最难的。政通才能人和,是指只有政治体制得到完善,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使人民幸福。人和这一目的正好体现了政通的存在价值。

政通人和并举,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通才能人和”还是“人和才能政通”点评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殷啸虎

与几位评委和点评专家在交流时,大家都认为决赛的辩题是最难的。因为它相对前几场比赛的辩题而言更为“理性”,展开的空间不是很大,但深度的要求却更高,更何况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又是在与各队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突出重围的。因此,要对这场决赛进行评判,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两支参赛队伍在整场辩论赛中,不仅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辩驳,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辩论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辩论的分寸,给观众献上了一份精神大餐,使观众在欣赏辩论赛的同时,与辩手们一同享受理性思辨所带来的思想境界的升华。因此,不论是正方或是反方,都应当说是这场辩论赛的“赢家”。正如点评嘉宾白岩松所说:冠军收获了“现货”,而亚军收获了“期货”。

综观整场比赛,我们认为,辩论双方都能够围绕“政通才能人和”还是“人和才能政通”这一辩题,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充分展开论证和辩驳。

首先,从双方的论证来看。

正方的观点是:“政通才能人和”。正方首先对“政通”与“人和”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所谓政通,既是指合理政策的通畅执行,更是指完善的政治体制;而所谓人和,是指国泰民安、人民安定祥和,即和谐社会。政通才能人和,是指只有政治体制得到完善,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使人民幸福。并从“政通”与“人和”的关系,以及这一命题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充分说明了没有政通就没有人和,而唯有政通才能人和。人和这一目的正好体现了政通的存在价值。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政府,一定是把人和作为政府的行政目标。一切制度的建立、一切政策的制定、一切政令的推行,都无非是要把人和作为政府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努力实现人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反方的观点是:“人和才能政通”。反方同样首先对“政通”与“人和”的概念进行分析,认为所谓人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和一种状态;并针对正方的观点指出: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政通与人和的关系,而不是政治与人和的关系。并具体阐述了“人和”是如何在“政通”的三个环节中发挥作用的。首先是下情上达。政府在制定发布政令的前后,都会去听取民意,接受反馈的信息,以便其政策能够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本身就是一种政府和民众之间人和的体现,而这一环节的高效畅通更加有赖于人和。其次,在制定政策的环节,就需要政府内部的人和才能够达到通畅和高效。再次,在上令下行的这个环节,更要以人和作为必要前提。政府在执行政令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相互配合,还要懂得因势利导,以民众能够接受和赞同的方式来推行政策。最后,在以上三个环节的衔接中,人和也发挥了它必要的作用。

从双方在这一层面的论证来看,应当说,都能够围绕自己的基本立场,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基本观点,而且论证的视角也各有特点。正方强调了完善的政治体制对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政通”与“人和”这一对关系的分析,认为正是国家建立起包括法律在内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必要的社会秩序才得以形成,公平和正义才得以体现,人才能被真正的尊重。不仅强调了本方立论的基础,而且增强了说服力。当然,正方在立论时,并没有完全区分完善的政治体制与完善的政治体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得到具体贯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政”与“政通”之间的关系。而反方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认为“政”与“政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政”在达到“政通”这个过程当中,人和起了非常必要的作用。因为它赋予了“政”人性化,以及以人为本的光辉。并指出:民意的充分反映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而行动本身也体现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精神。只有将人和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政通。同样,反方在论证本方观点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但遗憾的是,正方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来质问对方,倒是评委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向反方提问时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次,从双方的辩驳来看。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反方针对正方对“政通”与“人和”概念的分析,指出了“政”和“政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政到政通的这一过程是需要一个人和为前提的过程。所以只有以人和为前提,才能达到政通。同时,针对正方提出的政通是手段,而人和是目的,所以政通才能人和的观点,指出:政通与人和都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相反它们都是为了同样一个目的,就是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

正方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反方的观点进行了辩驳。首先,针对反方提出的政权内部必须人和才能制定政策的观点,指出:即使人不和的时候也能够达到政通,因为他们有一套完好的决策机制来保障他们;其次,针对反方提出的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听取民意,因此人和才能政通的观点,指出:民意表达本身就需要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和健全的民意表达机制,这正是“政通”的表现;第三,针对反方提出的政策制定出来在执行过程当中需要人和的观点,指出:由于这个政策是在充分听取了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并不需要强迫大家去执行。

从总体上看,双方在这一环节基本上能够抓住关键问题,对对方的主要论点进行辩驳,并通过辩驳,来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作为辩驳环节核心的自由辩论阶段,双方辩手的表现似乎不如陈词阶段。正如点评嘉宾白岩松所指出的那样:即兴的成分很少,自说自话的成分比较大;论点太多,论据太少。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论点是满天飞的,但是精彩的一些细节和支撑论点的论据相应来说少了。大家都在说自己的,不理会别人的一些想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双方在自由辩论阶段所引证的一些事例、所列举的一些例子并不是非常恰当,从而也影响了对本方观点的表达。当然,上述情况在其他几场比赛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值得引起我们的辩手注意。

第三,从双方的总结陈词来看。

就一般的辩论赛而言,总结陈词部分往往是最有“亮点”的。因为在总结陈词阶段,不仅要进一步阐明本方一辩在陈词阶段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而且还要对本方在自由辩论阶段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同时,从理性的层面对对方的观点做进一步的驳斥,从反面来进一步论证本方的立场和观点。这就对辩手的综合、归纳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双方代表本方做总结陈词的辩手,又都是本方的最佳辩手。因此,双方在这一环节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双方辩手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分寸把握得比较好。尤其是正方的辩手,他不仅很好地总结了本方的观点,而且以一个青年人应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阐述了他本人对这一辩题的认识:

“洞庭湖水浩浩荡荡,范先生的一句话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面对范先生的大志,我们应该更理性、更现实,我们必须承认现实还不是如此的美好。连年的矿难、环境的恶化,让我们非常的痛心。而就在我们辩论场之外,说不定就有不为人知的生命正在默默地放弃生存的勇气。因此我们只有以政通、人和作为目标,不断去追求政治制度的完善,由此构建出人世间的完善,才能让未来的美好蓝图渐渐展现!”

最后,关于辩题的一些思考。

应当说,这个辩题非常理性,因此也就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一辩题本来就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很难从抽象的理论角度阐述清楚。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双方辩手都能够从现实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来展开自己的观点。正方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人为本,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以“政通”为手段,完善政治制度,提高执政能力。这才是这个辩题的真正现实意义所在;反方提出:“政通”与“人和”都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相反它们都是为了同样一个目的,就是发展,就是人类的发展。真可谓是“殊途同归”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实现“政通”、“人和”,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的基本要求。我想,这也是这场辩论赛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