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衡量老年人价值实现的标准与老年人价值实现的路径

衡量老年人价值实现的标准与老年人价值实现的路径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衡量老年人价值实现的标准。待进入老年期,由一个社会人又重新回归为自然人,其价值又以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承认老年人价值实现以其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是对进入衰退期的老年人价值的肯定与尊重。“德高望重”这个词汇我们用在老年人身上,没有用在年轻人身上的例子。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乡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往往是社会威望最高,最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
衡量老年人价值实现的标准与老年人价值实现的路径_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

(三)衡量老年人价值实现的标准与老年人价值实现的路径

1.老年人价值实现的标准及其体现

人的价值(value)是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老年人的价值也是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从群体角度而言的,人生价值是从个体角度而言的。在谈论人的价值的时候,我们虽然承认,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但往往强调的是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生价值,极“左”时代更以马克思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社会性来否定人的自然性,把那种重视人生价值的观点视为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观点,给予批判和否定。这种观点在今天是值得商榷和反思的。

(1)衡量老年人价值实现的标准。人的价值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范式,而是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的动态系列。人在未成年以前,主要是以一个自然人的形态存在于社会,这时的价值以人生价值为主。比如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只会吃奶和哭泣,这时只要能健康成长,实现其人生价值即可;不可能有所作为,奉献社会,实现其社会价值。对于已经成年的青壮年人来说,已经社会化为一个社会人,家庭和社会已经完成了养育的责任,该是有所作为、回报家庭和社会,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时候。作为一个社会人,这时的价值实现应以社会价值为主,人生价值为次。待进入老年期,由一个社会人又重新回归为自然人,其价值又以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

承认老年人价值实现以其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是对进入衰退期的老年人价值的肯定与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老年人的生存价值,对老年人的退隐、淡出、休闲娱乐、享福等给予认同、接纳、重视,我们才能心甘情愿地侍奉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孝敬老年人,才会不把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老朽”、“无用”、“废物”。社会上那种视老年人为“老朽”、“无用”、“废物”的错误观点以及歧视老人、不尊重老人的不良行为,别的原因不说,单就价值观而言,存在着以社会价值为主来衡量老年人价值的偏差,把老年人与青年人放在同样的价值评判标准上。如果用社会价值来衡量,老年人相对于青年人来说,当然是“老朽”、“无用”、“废物”了。但当我们认清了老年人价值实现是以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以后,我们对老年人的各种偏见就会冰释,就会不再把老年人视为“老朽”、“无用”、“废物”,就会尊重和爱护老年人,做一个敬老、爱老的好公民。

(2)老年人社会价值的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为经济发展作贡献。许多离休、退休在家的老人,特别是低龄老人,由于健康、精力、心态都不错,不甘心老是在家赋闲,希望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希望重新就业。老年人就业,有的是继续在老本行上发挥作用,一些老教授、老医生、老工程师,是本专业造诣高深的权威和专家,他们退休后往往是离岗不离业,继续发挥巨大作用。还有一些老人的就业是“填补性”的就业,即年轻人不愿干的事情,如种草种树,绿化荒山;打扫卫生,净化环境;管理小区,巡逻值班;修修补补,旧品利用,等等。农村老人更是活到老,干到老,播种锄草,施肥种菜,养鸡养猪,烧火做饭,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样样都干,直到病卧床上,不能动弹为止。

二是继续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由于老年人老成、稳重、保守,不少人把老年人视为社会进步的惰性力量,甚至绊脚石,这是片面的观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不同,经济发展可以有跨越式发展,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一下子上几个台阶。但社会进步就不可能出现跨越式进步,因为社会进步是社会在精神、思想、意识、习惯主导下的进步,而精神、思想、意识、习惯作为人体内在的东西,本身就具有传递性、连续性的特点,即惰性的特点,没有生产力那么活跃。因此,社会进步都是在继承历史传统基础上的进步,超越历史传统和割断历史传统的进步是不存在的。

老年人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智慧,对社会的进步有非常大的正面作用和积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熊必俊先生退休以后,身兼数职,全国各地请他讲学、指导,不断有人慕名请教,登门拜访,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新的著作还不断问世。他自己说他像孔夫子那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的张镇强先生,年超八旬,一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100多篇文章,平均三天一篇文章问世,评点时事,指导人生,总结经验,继续为社会进步作贡献,已有数部专著问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人的衰老主要是体力上的衰老,智力上的衰老相对滞后一些。所以,知识分子到了老年以后,其智力优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仍然很大,很多知识分子退休以后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不亚于退休以前。

街坊邻里的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对调解纠纷、维护治安起着很好的作用,在社区里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老年人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可低估,不可否定。

三是精神上的凝聚与支撑。“德高望重”这个词汇我们用在老年人身上,没有用在年轻人身上的例子。老年人以其丰富的阅历、凝练的智慧,往往是某一方面权威,甚至是精神领袖。我国古代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都是当时社会得享高寿的老人,不仅当时德高望重,而且后世后人无不敬仰。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乡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往往是社会威望最高,最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一些解决不了的纠纷,往往由老人出面调整、仲裁。家族祠堂里的主持人都是老年人,老年人是维系家族团结的精神领袖。一个单位里,老、中、青三结合,比较容易团结。如果全是年轻人就有可能相互争斗,谁也不服谁。但如果由一个年长的老年人来领导,轻轻一拨,个个服从,一下子就平静下来,团结起来。在家庭内部,老年人是联络的中心与亲情的纽带,父母健在时,兄弟姐妹之间的“见面次数”和“聚会次数”要比父母双亡的多一倍以上。父母在世时,兄弟姐妹之间比较团结,能够相互支持、帮助,共渡难关;父母双亡以后,就有可能不团结,相互闹别扭。

四是文化上的示范与传承。老年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递者。老人通过示范作用,年轻人通过行为模仿,使民族优秀文化代代相传,永续不绝。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老年人薪火相传,就会中绝中坠。像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及玄奥的健身术(例如气功),都主要靠老年人来传承。

五是社会的稳定力量。前面已说,老年人老成、稳重、保守,这一特点,对我们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恰恰起着稳定的作用,有着十分积极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在任何一个民族中,老年人的人格形象都是传统文化最有意义的体现。老年人传播民族文化与强化民族文化,直接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老年人比年轻人具有更多的忍让精神,喜欢安静、祥和,反对激进思想和极端行为,希望国泰民安和社会稳定。对老年人来讲,只有这样,他们的经济才有保障,生活才有照顾;对社会来讲,直接是社会的稳定力量。悠悠岁月使老年人比年轻人积累了多得多的人际关系资本,有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因此,老年人的稳定,直接通过这些人际关系带动了一大帮人、一连串人、一大片人的稳定。有人说老年人在社会中起着“减震器”、“稳压器”的作用,此言不为过。试想一个社会只有娃娃们哭、笑、闹和青年人拼、争、斗,但没有老年人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把舵,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那将是一个没有权威的社会,一个失去平衡的社会,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社会,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

(3)老年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前文已论,老年人的价值实现,以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活得有保障、活得有尊严、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得享天年和得善其终等五个方面。

一是活得有保障。如果老年人没有经济保障,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老无所养,又没有医疗保障,生病不能治疗,老无所医,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那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老龄化社会要让老年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首先要有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由此可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人生价值实现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年人活得有保障,活得安心,才有可能实现其他方面的人生价值。然而,我国广大农民,既享受不到养老保险,又享受不到很好的医疗保险,不少人吃无好食,居无安所,病无所医,特别是一些老、少、边、贫地区的老年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活得有尊严。老年人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活得有保障上,还体现在活得有尊严上。活得有尊严就是不受委屈,不被轻蔑,受人尊重,有自己的自由和地位。农村中那些看着媳妇脸色行事的老人,那些轮吃轮住的老人,以及那些到大街上行乞的老人,是没有尊严可言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要活得有尊严,就得拥有自己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活动空间、自由权利,能够独立自主,不依附于年轻人,否则,尊严受损,是常有的事。

三是活得健康。活得健康是老年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又一体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日渐衰老,健康资本越来稀缺,保有健康,越到晚年越重要。一个健康的老人,才有可能是一个快乐的老人。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想快乐,但病痛使其无法快乐,难以成为一个快乐的老人。这种失去健康的老人,其人生价值是有缺陷的。老龄化社会中要使老年人的人生价值较全面地实现,需要在维持老年人健康方面下大力气。

四是活得快乐。老年人活得有保障,有尊严,有健康,最终是为活得舒心、快乐服务的。老年人从悠悠岁月中走来,风雨兼程,历经沧桑,有太多的无奈、悲凄、创伤、遗憾,晚年又不断面临着亲朋故旧甚至老伴的离去,获取快乐,忘却痛苦,对老年人来说,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因此,快乐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太重要了。“老有所乐”,既是老年人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也是老年人价值实现的体现。老龄化社会要给老年人营造一个“老有所乐”的社会环境,为老年人的快乐人生创造条件。

五是得享天年和得善其终。得享天年和得善其终是老年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后一个目标。从世界上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情况来看,很多人可以向百岁“天年”奋斗。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不同的人的“天年”是不一样的。遗传基因中有致命缺陷的人的“天年”可能只有几十年。但从日本、冰岛人均寿命已超80岁来看,很多人向90岁奋斗,得享90年人生,是非常可能的。但一个人无论多么长寿,最终都得面临死亡。在得享天年之后寿终正寝,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福分,能够享受这一福分的人,其人生的句号基本上是圆的。老龄化社会是银发攒动的老人王国,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创造条件,让老年人都能够得享天年、得善其终,让老年人的人生都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2.老年人价值实现的路径

前文已论,老年人价值实现以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有了这一评判标准,我们就能找到老龄化社会实现老年人价值的正确路径。

路径之一:制度安排基础上的生活保障。

结合老龄化程度已经很高的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不应当把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看成老年人个人的事和家庭的事,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不应该只停留在一般号召和倡导上,或者让每一个人及其家庭自扫门前雪,自求多福,或者让民间组织自行组织和解决。这些方式的随时性和低效性,将使保障老年人生活的美好愿望完全落空。

结构决定功能,良好的社会功能是由良好的社会结构决定的,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良好的社会运行是由良好的社会机制决定的,良好的社会机制是由良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设置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设置则是由良好的长期而又稳定的社会制度安排决定的。所以,良好的社会运行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制度安排作保障。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要能获得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制度安排作保障,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稳固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通过社会保障作出的长期的制度安排,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才是可靠的,才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才能保证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价值得以实现。

路径之二:价值认同基础上的人生尊严。

要使老年人活得有尊严,全社会在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上要认同老年人的价值。如果我们不认同老年人的价值,我们对待老年人的态度肯定不会好,甚至会把自己家庭之外社会上的老年人视为“老朽”、“无用”、“废物”。认同老年人价值的关键,是认清老年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生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上。这一点前文已论,于此不赘。

路径之三:给生命以岁月与给岁月以生命。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言:“对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仅仅给生命以岁月是不够的,我们的目标还应当给岁月以生命。”[12]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生命已经增加了岁月,现在我们必须给岁月以生命。”“给生命以岁月”就是提高人的平均寿命,特别是延长老年人的寿命,这是针对生命的数量而言的;“给岁月以生命”就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特别是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使生命有价值和意义,这是针对生命的质量而言的。“给岁月以生命”与“给生命以岁月”,就是要增加生命的数量,提高生命的质量,使生命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进步,使人生更加完善。青年人生命资本存量丰厚,而老年人生命资本存量随着年岁的增加越来越稀缺。所以,“给生命以岁月”与“给岁月以生命”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而言的,主要是指延长老年人的寿命与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使老年人的晚年在安康、幸福中度过,充分实现老年人的生命价值。

“给生命以岁月”与“给岁月以生命”成为国际社会努力延长老年人寿命,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经典表述,已经演化成国际社会推广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口号。

由于经济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延长生命、提高平均寿命的目的已基本达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像日本、冰岛那样步入“长寿王国”,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已由延长老年人的寿命转向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方面。

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包括两大方面: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指身心健康、外形良好、衰老延缓、手脚灵便等,以身心健康最重要,最令人关注。生活质量指社会尊严、人际和谐、生活快乐、环境宜人、得善其终、价值实现等,以尊严保持、生活快乐、价值实现三个方面最重要。综合起来讲,衡量老年人生存质量主要有四个尺度:身心健康、尊严保持、生活快乐、价值实现(见图1‐2)。

img2

图1‐2 老年人生存质量的衡量尺度

图1‐2中的“价值实现”指老年人生存质量方面的价值实现,即“给岁月以生命”。老年人的价值实现还包括生存数量方面的价值实现,即“给生命以岁月”。二者统一起来,老年人的价值实现才是完美的

路径之四: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先说“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的消极理解,是指在利己主义思想指导下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只要自己生活好,哪管天下有饥寒,甚至像杨朱那样“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独善其身”的积极理解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依靠别人,不连累别人,不给社会增加负担,这是对于弱者来说的;对于强者来说,不阿谀奉承,不同流合污,不与“狼”共舞,留得青山长久在,笑傲霜雪不老松。这两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独善其身,我们是持肯定态度的。因此,老龄化时代在老年人中提倡独善其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说“兼善天下”。

兼善天下是人人鼓掌、个个欢呼的好人好事。特别是那些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兼善天下的禀性,往往伴随一生,至死不改。

“善”有小善与大善之别,弱者小其善,强者大其善。人人可以有善心,行善事,在兼善天下方面有所作为。即使卧病在床,不久于人世的老年人,他也可以通过遗嘱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嘱咐自己的子女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高尚的人。

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一个人既可以独善其身,也可以兼善天下,先独善其身,后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善行”,我们都认同,但独善其身也是“善行”,许多人不容易理解。只要我们承认老年人的价值实现是以人生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次,那我们就得承认老年人独善其身是善行,是好事。

在老龄化社会中,社会应当提倡老年人把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独善其身基础上尽量兼善天下,以“独善”促“兼善”,促使己身与天下向着皆善的境界迈进。

【注释】

[1]《孟子、离娄上》。

[2]徐谦编:《家教误区解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3]柴效武著:《以房养老漫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4]穆光宗著:《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博士论文,1999年,北京图书馆博士论文库藏。

[5]关于人口本位主义问题,请参见周广庆著:《人口革命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60页。

[6][美]戴维、L、德克尔著:《老年社会学》,沈建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88页。

[7]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第255页。此数据根据第255页提供的6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慢性病患病率数据计算得出。

[8]数据引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编:《老龄工作干部读本》,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9]佚名,《中国新文学大师名作赏析6:冰心》,台湾海风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226页。

[10]穆光宗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11]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第33页。

[12][美]詹姆斯、舒尔茨著:《老年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此处转引自穆光宗:《老年发展论》,《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第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