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义特征问题

语义特征问题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语义特征问题语义特征(成分)理论是解释语义的一个较为方便的方式,并受到广泛运用。但是从隐喻角度看,它起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语义特征是难以穷尽的;二是特征之间先后序列是动态的。我们不能说不合语境(目的等)的特征被完全抹煞,特征只能被忽略或降低,但不会被抹煞,它(们)仍然潜存于认知主体的意识之中。从认知的意义上它们并无根本的区别。语义机制与语用机制是相通的。

二、语义特征问题

语义特征(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semantic features)理论是解释语义的一个较为方便的方式,并受到广泛运用。但是从隐喻角度看,它起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语义特征是难以穷尽的;二是特征之间先后序列是动态的。如果注意到这两点,我们仍可以使用这一术语对语义进行描写。

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意义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分析和使用的角度。词中的意义之多,非浩繁的字典所能穷尽。词义是由一般(共有的)词汇知识与其语境及个人在先前对这个词的经验决定。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或者是说词汇其中一(几)个意义在A语境中突显出来,而在B语境中却隐去或消失。突显主要由两方面条件决定:一是由语境(目的、上下文等);二是由个人经验决定。

即使是对一个词的字面用法,也与罗施所讲的“基本物体”(basic object)或“原型概念”(prototypical concepts)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大脑将所有的感知输入到“自然范畴”(natural categories)中,这个“自然范畴”可视为我们个人经验世界的总和,心智范型是由具体个人发展起来的。我们对物体的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使之产生了物体或事件的某些特征的恒常概念,形成一种原型。与此同时,物体或事件的“场景”或“背景”(setting or scenes)也与该物体发生相互作用,让我们产生联想。(见第四章)

语义的出现和突显是动态的。我们不能说不合语境(目的等)的特征被完全抹煞,特征只能被忽略或降低,但不会被抹煞,它(们)仍然潜存于认知主体的意识之中。

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喻的还是非隐喻的,作为语言符号,都是作为一种媒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投射或描写。当我们说非隐喻的(字面的、常规的),我们用其习惯的(无标记的、约定俗成的)方面;当我们说隐喻的时,我们用其陌生的(有标记的、新颖的)方面。从认知的意义上它们并无根本的区别。语义机制与语用机制是相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