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义成分与原型理论图示

语义成分与原型理论图示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语义成分与原型理论图示(一)语义成分图示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都认为词义可分为所指成分和蕴含成分或联想成分。玻尔森认为,这种“经验现实主义”语义观来自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和罗施原型理论。这里应特别注意,在某种意义上,核心语义成分分析正是图8.2原型理论的翻版。

二、语义成分与原型理论图示

(一)语义成分图示

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都认为词义可分为所指成分(denotative)和蕴含成分(connotative)或联想成分。如亚里士多德一样,语言学家认为词具有可辨认的、抽象的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还有一些不确定成分,对这些不确定成分进行增删,其基本含义不会有大的变化。

语义成分分析(Katz &Fodor,1964)理论中的典型例子bachelor,其语义成分为|+HUMAN|,|+MALE|,|+ADULT|,|UNMARRIED|等,但是确定核心语义并非易事。艾奇逊(1987:45)分析了不同词典中“tiger”一词的定义。

A large Asian yellow-brown black stripped carnivorous maneless feline.(COP)

Type of fierce wild cat that has yellowish fur with black bands across and lives in Asia.(LDCE)

从这些定义中很难提取核心成分。能够提取的大概只有|+ANIMAL|与|FELINE|为真值语义,但这不能将虎与猫分开。另外,其余信息(语义成分)具有可撤销性,如温顺的老虎仍然是老虎。事实上人们在生活中分辨老虎与猫并不困难。这说明人们在辨认词义时,单凭核心成分是不够的。

语义成分分析将大脑词库看作一组可构成不同词义的抽象意义原子,艾奇逊将其称为原子球理论(atomic global theory),可用下面图表隐喻表示:

img18

图8.1 抽象语义原子图示

三个椭圆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词;里面的点则表示不同的语义成分。图中可以看出,词之间的语义成分是可重叠的,但词本身却是一个封闭单位。

语义成分分析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70年代中期真值条件语义学的兴起,语义成分分析受到了批评,有人认为语义成分分析是主观臆测的空想,无法求证伪,特别是将词汇与特征成分一一对应,如用语言词汇“human”来表示大脑抽象实体|HUMAN|,这样便使词汇与特征混为一谈。实际上人们的大脑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用于构成一个词完整意义的语义原子。

(二)原型理论图示

成分分析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语义观。这种观点认为思想具有“抽象性”、“非具体性”、“核心性”和“逻辑性”。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概念结构主要来自于人的感知、活动、个体和社会的经验。思想具有“具象性”、“可想象性”,具有格式塔特征的“生态结构”。玻尔森认为,这种“经验现实主义”语义观来自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和罗施原型理论。罗施(Rosch,1975)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一个范畴中不同的成员并不拥有同样的一组特征成分;词语一般并不能切分成明确的和固定的概念成分。玻尔森分析了罗施的图表隐喻。在“鸟”这一范畴中,其成员可分成“典型的”、“非典型的”和“边缘的”(如图8.2)。

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原型理论是对语义成分分析的致命一击。然而,玻尔森认为,这并不能够完全否定包含意义成分的中心——边缘模式(核心义模式)。罗施的原型理论模式中的隐喻图示仍然存在一种“核心”——该核心即典型鸟的位置——和一个“边缘”——即非典型鸟的位置。

img19

图8.2 原型语义图示

该图反映了不同范畴成员的典型条件(typicality conditions)。“核心”位置的知更鸟的典型性条件为“有翅膀”、“会飞”、“会鸣叫”、“小巧”等;而“边缘”位置上的“鸵鸟”不具备其中典型的特征。典型性条件不同于固定不变的语义成分。这里应特别注意,在某种意义上,核心语义成分分析正是图8.2原型理论的翻版。即语义成分的核心|+ANIMAL|、|+AVIS|、|FEATHERED|为其基本标准特征(minimal criterial properties)。鸵鸟正符合这些基本特征条件,而知更鸟之类的鸟具备的特征虽是非标准式的(noncriterial),然而却是典型的(typical),如|SMALL|、|CAN SING|等。

图8.2中没有“固定的核心成分”。但可以说有一个“非固定的核心”,不同成员从这个核心逐渐向边缘延伸,其延伸方式是重叠的、模糊的。原型理论的重要特点在于所建立的核心语义模式与模糊语义观相通。

(三)核心语义与原型意义互补

这样不难看出,这两种语义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互对立的;硬核心概念模式在概念所指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和蕴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之间划了一个明确的界限;原型理论则没在两者之间划一条鸿沟。能够构成一个范畴中典型成员的特征似乎就是所谓的蕴含所指。因为这些特征不作为范畴成员资格的基本标准。以“woman”为例,其概念有“human,female,adult”,然而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添加“非标准的”、“蕴含的”特征才能识别典型的“woman”,如“having breasts and a womb”、“being able to give birth to children”、“having female features”、“having a high pitch”等。但切除了子宫和乳房的女人和低音调、男性化的女人仍然被叫做woman。从原型理论上看,失去这些特征的女人是处于边缘位置的、非典型的。

玻尔森用下图(图8.3)表示了语义内核与原型理论典型性特征的关系,实际上两个理论都是“中心——边缘”隐喻的投射:

图8.3左部分为概念容器,中心为标准式概念,外围则是非标准式概念。右部分是“woman”的不同实际类型,中心为典型实例,外围为非典型的实例。非典型实例不必具备中心标准的要求,而典型实例需要具备“容器”中外围的内涵特征。

图8.3显示,传统的核心模式与原型模式可以看作是不同的范畴化表现方式,两者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它们各有自己看待范畴成员的角度,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分析方式。

利奇(Leech,1981:121)也曾将成分分析方法与原型范畴的模糊理论结合起来考虑。他认为词语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层面是自足的概念单位;第二个层面是将这个概念单位切分为不同的特征成分;第三个层面是将词义和特征再分成模糊的特征集合。

img20

图8.3 抽象语义原子与原型语义的关系图示

据此,玻尔森认为,语义描写应舍弃原子特征,以便建立一个互补模式。如图8.4:

img21

图8.4 抽象语义原子与原型语义的互补图示

图8.4有两种基本的概念类型:一是范畴概念(CC=categorial concept);一是典型特征(TA=typical attributes)。CC原指核心概念,为避免误解,玻尔森使用中性的范畴概念称之;TA表示范畴中典型成员所具有的特征。CC将词语和大的范畴概念联接起来(“adult,female human being”),而TA用于识别范畴中典型成员。两者共同构成“woman”的复杂概念,包括类型识别的概念,又包括修辞性特征:a woman is an adult female human being who has breasts and a womb.

图8.4中“意义容器”中有两个方框。小方框用实线表示封闭性的范畴概念,大方框中用虚线表示典型特征的开放性与可变性。

两个方框不相互包含,因为两者没有中心边缘区别。CC置于上方并不意味着其更为重要,相反,TA占据显赫位置。CC占在上方位置是因为人们在回答什么是“woman”时,由CC开始,然后进入TA:A woman is a human adult who…

应该指出,图8.4与图8.3左部分“概念”图示基本相似。但图8.3左部分“概念”图示给人以错误印象,即边缘位置的蕴含概念似乎不比中心位置标准概念重要。如图8.3右部分原型理论所示,正是这些概念突出了一个语汇的意义,而且提供了范畴中典型成员的特征。玻尔森对这两个模式进行互补性融合后,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核心语义模式中的看来不重要的、可删节的百科知识或蕴含义成为互补模式中重要的特征。

以上仅仅是玻尔森图示隐喻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除此之外,玻尔森还对语义三角等几十个语义学理论图示进行隐喻性分析,篇幅所限,不多作介绍。但从他对隐喻图示的分析中,我们感到,整个语言学理论就是对语言进行多侧面摹写的庞大隐喻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