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动式的发展

连动式的发展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连动式的发展连动式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同一个谓语里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动和动,联系着一个施动者,中间不能停顿。”在这类连动式中,动词1和动词2连续,表示到达的处所。连动式的前后两项有先后之分,并列式的前后两项无先后之分。上面例句中的连动式,一种主语表示的是非人的动物,主语和两个动词的关系比较明确。

三、连动式的发展

连动式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同一个谓语里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动和动,联系着一个施动者,中间不能停顿。”(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换句话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在同一个谓语部分里出现,共同陈述一个主语,谓语和谓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在意义上彼此有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这样的句子就叫连动式。连动式的一般形式是“主语‖谓……谓……”

这种结构形式,古今汉语里都有。下面先看看古汉语里的连动式。

连动式在上古汉语里就大量出现,主要有这几种类型:

1.两个动词连接形成连贯关系。

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三年)

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③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楚策)

上面这几例中,第一个动词和第二动词间有时间先后的区分,是一种连贯结构形式。如“入”与“赋”,“入”与“趋”,“亡羊”与“补牢”之间就是这种关系。这两个连贯的动词,都用“而”等连词连接。至于用不用连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也有两个动词直接连的:

①乃入见。(左传·庄公十年)

②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③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孟子·公孙丑下)

“入”和“见”,“拔剑”和“起舞”,“出”和“吊”也表示动作的连贯,在它们中间并没有用连词。

2.两个动词连接形成了因果或目的联系。

这种连动式,并不是表示动作时间上的先后,前一个动词往往只是“原因”、“目的”,后一个动词是“果”。

①兽见之皆走。(战国策·楚策)

②彭王病不行,则陛下疑以为反。(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引河水灌民田。(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以上例句中,例①“见”是“走”的原因,“走”是“见”的结果。例②“病”是“不行”的原因,“不行”是“病”的结果。例③“引”是“灌”的目的,“灌”是“引”的结果。两个动词之间,同样可能连词,也可以不用连词。

3.两个动词连接引出了处所。

在这类连动式中,动词1和动词2连续,表示到达的处所。

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公输)

②尝杀人,亡之吴。(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茅飞渡江洒江郊。(杜甫)

这些句子中的动词,大多是行进类,如“跳、行、至、亡、之、出”等。

4.两个动词连接形成进行时。

①公跳而出。(左传·襄公二年)

②子路拱而亡。(论语

③夹日以飞三日。(左传·襄公六年)

在这种连动式中,动词1和动词2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很难分出时间的先后,在某种意义上,动词中隐含着动词2的发生方式。

连动式中的两个动词,在先秦时,往往用连词“以”和“而”把它们连接起来,汉以后,用连词连接两个连动词的情况逐渐减少,主要靠意义的关联。

连动式作为特殊的结构形式,要注意辨别它和其他几种句式的区别。

首先,连动式与并列式不同。连动式的前后两项有先后之分,并列式的前后两项无先后之分。从语法结构上看,并列式的各项具有平等和并列的地位,一般可以逆转而不影响意义,连动式则不能随意逆转。如:

{并列式}察言而观色。(论语·颜渊)

{连动式}出门看木兰。(木兰辞)

并列式“察言而观色”完全可以逆转为“观色而察言”,意义并未改变。连动式“出门看木兰”,则不能逆转为“看木兰出门”,即便是转变了,意义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另外,还要注意连动式和状谓式的区别。区别这两种形式,主要看两个动词构成了什么关系。状谓式中,作状语的词主要表示后一动作进行的方式,对谓语有修饰作用,连动式重点在动作的连贯性上。如:

{状谓式}梯而下之。(司马光·李溯雪夜入察州)

{连动式}子路拱而立。(论语)

状谓式中,“梯”是“下”的方式,主要起修饰作用,在连动式中,“拱”虽然也隐含了“立”的方式,但这句话的重点是表现了“拱”和“立”的连贯动作,应该是连动式。

其次,还要注意连动式与复句的区别,主要是和紧缩复句的区别。如:

{复句}人夺其女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连动式}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儿上)

上面这个紧缩复句,前后动词的主语不相同。在连动式中,几个动词是一个共同主语。

连动式表示同一施事主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行为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加大了单词谓语的容量,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力,在汉语中保持着逐渐增多的趋势。现代汉语中,连动式以其形式多样,用法灵活,比古汉语有更大的发展。

(一)从主语和两个连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主语往往是两个连动词,或者其中一个连动词的受事者,受事主语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当主语为受事性质并且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相联系时,就构成了受事主语连动式。在受事主语连动式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同一个施事者发出,而是施加于同一个受事者,即句中的受事者。

1.主语是两上动词的受事者。

①尺把长的老鼠捉来吃。

②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

③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戴高帽子游街。

上面例句中的连动式,一种主语表示的是非人的动物,主语和两个动词的关系比较明确。另一种的主语是人或有生命的动物,主语和两个动词之间的关系要靠上下文来表明。

当句中出现表示被动的“被类词”时,主语的被动意味要稍微突出一些。如:

①他被缠上绷带推出手术室

②小伙计被抓去毒打了一顿。

③小兰也被锁在屋里不让出来。

这种受事主语连动式的特点是两个动词都联系同一个受事者,两个动词大多含有处置性。

2.主语是其中一个动词的受事者。

这类连动词的主语是一个施受同体成分,它同两个动词的关系是一施一受的关系。如:

①我从师范毕业,分到乡下当教师

②小王调到一家商店站柜台。

③张红安排在一个公司当经理。

这类句子中,第一个动词往往是“分调类”,如“分配、指派、选拔、安排”等,这类连动式中,主语受动在前,施动在后。还有几例施动在前,受动在后,如:

①俺坐着花轿被抬到你爷爷家。

②王二嫂躺在床上被推出去。

③小张毕业后被分配在市委当秘书。

(二)从连动式两个动词的关系看,有表示两个动词的连贯关系,也有表示两个动词的目的关系,还有表示两个动词的传承关系。

1.两个动词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这些动作有时间先后之分,前边的动词表示动作在先的动词,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在后的动词。

①黄秘书写完报告交给了张主任。

②我穿上衣服跑出了窑洞

③端起饭碗吃起来。

这种连动式中,两个动作具有连续性,它们互为先后,形成连贯。如例①中,主语“黄秘书”,“写完”后才“交给”,这种逻辑顺序不能颠倒。

2.两个动词中,前一个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后一个动词表示目的。

①孩子他爹上山挖药材。

②农民进城卖菜,经常不方便。

③青年人去南方打工。

这几句中,第一个动词说明方式或手段,第二个动词表示这种方式或手段的目的。如上面例句中,“上山”是为了“挖药材”,“进城”是为了“卖菜”,“去南方”是为了“打工”,两个连动词间构成了间接修饰关系。

3.前一个动词宾语是后一个动词的对象。

①走渴了摘一个香瓜吃。

②图书馆里有许多书买。

③食堂里供应糯米粽子吃。

这是一种特殊的连动式,两个动词间形成了特殊的顺承关系。例①中第一个动词“摘”的宾语是“香瓜”,而“香瓜”对是第二个动词“吃”的对象。例②中第一个动词“有”的宾语是“书”,“书”又是第二个动词“买”的对象。例③中第一个动词“供应”宾语是“糯米粽”,这个宾语又是第二个动词“吃”的对象。两个动词形成了连锁反应。

总之,现代汉语中连动式形式多样,用法广泛,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上分析了古今汉语中的连动式现象。古今汉语连动式,在意义和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结构上看,无论古代汉语中的连动式,还是现代汉语中的连动式,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组成谓语部分,而且这些动词陈述一个共同主语。从意义上看,无论古今汉语,连动式中的几个连动词之间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当然,这种联系比较复杂。

古今汉语中的连动式,也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其一,古汉语连动式主语大多数是施事者,受事者较少,而现代汉语连动式中受事主语较频繁。

其二,古代汉语连动式两个动词间可以用关联词,如“而”、“以”等,这种现象在上古汉语中尤为突出。现代汉语连动式两个动词间很少用关联词。

其三,现代汉语连动式比古汉语用法更灵活多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