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使动用法与兼语式

使动用法与兼语式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使动用法与兼语式一般古汉语著作都要讲到使动用法,可见这种语言现象即是古汉语中的特殊现象,又是常见现象。用于使动用法的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致使性,它表示的不是主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行为变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它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充当谓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一、使动用法与兼语式

一般古汉语著作都要讲到使动用法,可见这种语言现象即是古汉语中的特殊现象,又是常见现象。从古到今,使动用法经历了由使令意义向兼语结构演化的过程。

使动用法是著名语言学家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动字以外之字(属于体、相、用者),变为他动而特含有(致然)或(以为然)之意者,含(致然)之意时,谓之致动用,含(以为然)之意时,谓之意动用”。以后的汉语语法学家,在使动用法问题上,大都沿用了陈氏的说法。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是这样阐述的:“凡外动词对于其宾语有(使然)或(致然)之意者,谓之外动词之致动用。此种用法之外动词,或由名词转来,或由形容词转来,或由内动词转来,或本是外动词,由普通用法转化为致动用法。”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中进一步阐述了使动句的由来,他认为使动句有两类,一类是句中动词的“使”和“令”,这些动词都有使止词有所动作或变化的意思,所以后面不但跟一个止词,还要在止词后面加一个动词,如“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武传)。另一类不用“使”、“令”等词,直接把止词后面的动词翻到前面去,使它具有“致使”的意思,这就是所说的使动用法。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他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对使动用法的论述更趋周密、完善,他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另一事物”。

不难看出,使动用法并不等于使动句,它仅仅是使动句的一类,是一种特殊的述宾关系。用于使动用法的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致使性,它表示的不是主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行为变化。使动用法以其行文简洁而在上古汉语中广泛运用。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谓语由名词充当。如:

①王欲玉女,是用大谏。(诗经·大雅·民劳)

②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孟子·告于下)

“殃民”,即使民有殃祸。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它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充当谓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①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正其衣冠”,即使其衣帽端正。

②留灵修兮忘归,岁即晏兮孰华予?(楚辞·九歌·山鬼)

王逸章句认为,年岁晚暮,将欲罢老,谁复当令我荣华也。

上古汉语中,使用较多的还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两种。它指的是主语不产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如:

①岂不尔思,劳心切切。(诗经·桧风·羔裘)

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认为,“劳心”指国无政令,使我心劳。

②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周礼·春官·大宗伯)

“亲宗族兄弟”,指亲者使之相亲。

③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乱天下”则使天下有争乱之道。

④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楚辞·离骚)

“腾”,过。意思是昆仑之路,险阻艰难,非人所能由,故令众车先过,使从邪径以相待。

⑤行凶德之威,威所以慑之也。(吕氏春秋·论威)

“威”,畏;“慑”,惧。以威畏敌人使之畏惧已也。

以上是先秦典籍中的使动用法,注文也都依据汉代的几部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周礼注》、《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吕氏春秋注》等。从原文和注文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原文中的使动用法,在注文中大都变成了带有使令意义的兼语结构:

{使动用法}   {兼语结构}

①劳心     使我心劳

②乱天下    使天下有争乱之道

③亲宗族兄弟  亲者使之相亲

④腾众车    令众车先过

⑤慑之     使之畏惧已也

不仅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注文中转化为兼语结构,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这种语言变化现象最起码说明,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一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兼语结构的产生并不晚于使支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兼语结构,只是兼语结构使用得较少而使动用法使用得较多。兼语结构是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形成的,这种形式,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形成,如:

①晋侯使吕相绝秦。(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令彭氏之子御。(墨子·贵义)

③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这些兼语结构,都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用而成,而且前一个动词大都用使令类的动词。例①中的动宾短语是“使吕相”主谓短语是“吕相绝”例②③中结合和前两例类似。在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的套用中,动宾短语中的宾格同时又充当了主谓短语中的主格,身兼二职,如“吕相”、“彭氏之子”、“尹般”等。

在上古汉语中,有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对同一件事,各书记载,有的用使动用法表示,有的用兼语结构表示,如:

①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②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韩非子·说难)

可见,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兼语结构在古汉语中是逐渐发展形成的,它虽然并不直接来源于使动用法,但兼语结构在最初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使令的意义,这就是兼语结构和使动用法关系密切的缘由。下面我们看看《左传》里的几个句子在《史记》里是如何变为兼语结构的。

①生寿不致朔,属寿于左公子。(左传·桓公十六年)

②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史记·卫康叔世家)

例①中“属寿”是动宾短语,“于左公子”是介宾短语,这种动宾短语加介宾短语的形式,转化为兼语结构例②后,成为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的套用形式。

①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左传·哀公二年)

②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史记·卫康叔世家)

例①是主语加谓语的一般形式,例②成为兼语式结构后,含有使令意义了。

①余无子,将立女。(左传·哀公二年)

②我将立若为后。(史记·卫康叔世家)

例①“立女”显然含有使令的意义,例②转化为兼语结后,仍然隐含着使令意义。

兼语结构来源于多种途径,最初一般都带有使令意义。这种兼语结构多表示由主语代表的施事一方指派命令,受事者发生某种动作。在动词①中常含有指令、派遣、致使的意义,诸如“使、令、命、俾、遣、请、责、唤、止”等。

汉以后,兼语结构增多,但也以使令意义为主。下面看看《史记》中的兼语结构:

①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史记·田单列传)

③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史记·大宛列传)

④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史记·项羽本纪)

⑤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史记·孝景本纪)

⑥亡国兵已尽破,封晏为魏其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⑦武晏侯为丞相,徵汤为吏。(史记·酷吏列传)

⑧亚父劝项羽击沛公。(史记·高祖本纪)

⑨欲教淮阴侯反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⑩楚使者在,乃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史记·黥布列传)

以上十例中是《史记》中兼语结构的一部分,这些兼语结构中的第一个动词都含有使令意义,只是有些动词使令意义更强一些,如“便、令、发、呼、召、责”等,有些动词使令意义较弱一些,如“封、徵、劝、教”等。使令意义在汉以后的兼语结构中仍然占主流。随着兼语结构的广泛运用,使动用法相应地减少,它的部分功能,逐渐被兼语结构替代。

使动用法的分化,应该从汉代开始的。自汉代以来,使动用法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趋势大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使动用法的部分功能让位于同时存在的兼语结构。其二,不少使动用法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复合化,复合后这类词凝固成补充式合成词。其三,仍然有不少使动用法保留在历代文学语言中。其四,现代汉语中兴起一种新型的双音节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演化,无外乎这几种趋势,但其去向毕竟有主看次。

转化为补充式合成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占大多数,在转化为补充式合成词前,它首先转化为使成式短语,经历了“使动用法→使成式短语→补充式合成词”这样一个历时过程。

使成式短语是由一个及物动词跟一个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构成,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打死、削小、修好、弄坏”等。从表达效果看,使成式比使动用法要进步一些,使动用法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得到此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达到引种结果,使成式则能表达出这种意义。

(使动用法)   (使成式)

①小之      削小它

②正之      纠正它

③洁之      洗净它

④活之      救活他

上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汉以后,大部分职能让位于兼语结构,这是符合语言发展实际的。兼语式结构以其在语义上清楚无误,在语法结构上复杂、简练以及运用中的灵活多样而迅速发展,汉以后,不仅范围扩大,而且频繁出现,在语言中十分活跃。

使动用法的兼语化,主要出于这样几种原因:

首先,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有共同的意义联系。两种结构形式中,一般都含有使令性。使动用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兼语结构,它以特殊的动宾形式表达兼语的内容,如:“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就是“使赵盾饮酒”,“肉白骨”(国语·吴语)就是“使白骨生肉”。使动用法里就已经隐含了兼语的内容。而兼语结构的产生,也是为了表达使动的意义,是扩展了的使动形式。按照吕叔湘先生在《中国之法要略》中的界定,我们这里所说的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分属致使句的两种类型。从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的意义联系纽带上看,用兼语结构替代使动用法是顺乎语言规律的。

其次,兼语结构比之使动用法,意义表达更加明确。兼语结构和使动用法在表达语义上各具特色。使动用法的作用,在语法上来说,把兼语结构化为简单谓语,以动宾结构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显得行文简便,但是,使动用法在简洁的同时却带来了理解上的不方便,兼语结构则表意更加明确一些,随着语言格式的变化,使动用法的部分职能逐渐被兼语结构替代。

中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已经由一般语言习惯演变为文人的有意仿用,人们借助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创造出许多名言佳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辛弃疾)等。使动用法使表静态的语言活起来。相比之下,兼语结构毕竟被广泛运用,它替代使动用法的部分职能后,成为表现使令意义的主要语言形式。这种发展趋势,一改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现代汉语中,兼语结构被广泛运用,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是使令类。前一个谓语是使令意义的动词,第二个谓语是相应的动作或情态。如:

①这件事真叫人担心。

②你可别让我们跟着你担惊受怕了。

③希望使人们快活。

④令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把以上这类句子,张静先生称谓使动句。(见《新编现代汉语》)单就这一点而言,足见兼语结构与使动用法的密切关系。

二是祈请类。前一个谓语动词含有祈请的意义的“请”等类词。

①老王请你写一篇报告。

②请大家安静一下。

③请王刚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④今天中午我请你吃饭。

把这类句子看作兼语式有这样两方面的理由:从句子停顿和拉长的地方看,“我请你吃饭”应该是“我请你|吃饭”而不是“我请|你吃饭”。从插入在分的位置看,可以停顿和拉长的地方,也可以插入别的成分,插入后句子的意义有些变化,但基本结构仍然不变,如,可以说“我请你(明天)吃饭”,不能说“我请(明天)你吃饭”。

三是助引类。第一个谓语动词带有辅助、导引等方面的意义。

①你扶病人走走。

②主任召集大家开会。

③老头吆喝性口快点跑。

④老师领他出了校门。

以上句子,有些主语参与了后一个谓语的动作,有些不好一下子断定主语是否参与了后一个谓语的动作,但从结构上,都是兼语式。

四是任用劝诫类。

①教育干部认真执行党的政策。

②培养青年人加入共产党

③组织上任命张冲担任局长。

④鼓励青年人不断进步。

尽管前一个谓语动词各怀其义,但都含有勉励、劝导、任用的意义。这类兼语结构,大多由新兴的动词组成,诸如“驱使、监督、指示、保佑、介绍、禁止、批准、鼓励”等。

从以上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兼语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类的兼语结构中,或隐或现的都含有使令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使动的功能。

兼语结构替代了使动用法的部分职能,并不等于使动用法的完全消逝。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一些使动用法现象。

(一)名物中的使动用法:

变电站 稳压器 聚光镜 灭火器 破冰船

(二)习惯用语中的使动用法:

出车 动身 立志 进货

(三)口语中的使动用法:

饮牲口 出炉灰 肥田 可口 喜人

(四)双音节形容词使动用法:

纯洁队伍 密切干群关系 丰富文化生活

方便群众 端正态度

(五)双音节动词使动用法:

振奋人心 绿化祖国 发展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