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疗程与用法的选择

疗程与用法的选择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药浓度过低,不能发挥治疗作用,且可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但血药浓度过高,则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但是,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要剂量个体化,以保证安全用药。另一方面,使用抗菌药时,常首次倍量,以便血药浓度迅速达有效浓度,给病原体以致命性打击。严重感染,一般采用注射给药。局部血循环较差的患者,不宜采用皮下注射法,以免因药物吸收不良而影响疗效。

1.剂量 抗菌药的用量主要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及患者的药动学过程决定,血中的抗菌药浓度应比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高2~10倍,最好5倍以上。血药浓度过低,不能发挥治疗作用,且可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但血药浓度过高,则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然而,选用剂量与患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功能密切相关。在大多数情况下,抗菌药常用的剂量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时,可达治疗血浓度,不必作血药浓度测定。但是,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要剂量个体化(如肾功能不全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以保证安全用药。另一方面,使用抗菌药时,常首次倍量,以便血药浓度迅速达有效浓度,给病原体以致命性打击。在严重患者,常注射给药,采用静脉滴注者,还需加负荷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待病情控制后,酌情减少剂量。

2.疗程 疗程应恰当。患者情况好转,且病情不易迁延的急性感染(如肺炎、急性肠炎等),一般在感染控制后2d左右即可停药。如患者抵抗力差,且病情易迁延的急、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结核病等)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延长疗程以免疾病复发。

3.给药途径

(1)全身给药:一般感染,且患者消化道吸收良好,以及消化道感染,肠道消毒均应采用口服给药。严重感染,一般采用注射给药。其吸收速度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局部血循环较差的患者,不宜采用皮下注射法,以免因药物吸收不良而影响疗效。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法,该法具有几个优点:①药物能直接进入血循环,生物利用度高。②药物恒速滴入,可避免血药浓度过高而产生不良反应。③半寿期较短的药物可避免反复给药。然而该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和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开始滴注时,血药浓度太低,一段时间内未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因此,对急性严重感染患者,必须辅以负荷剂量,以便迅速达到治疗浓度。

②抗菌药物在溶液状态下不稳定,除应注意选用适合的溶液外,滴注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药物破坏失效。

③药物血中浓度高低与滴注速率成正比(单位为mg/h),而与总剂量无关。因此,临床上虽然用量相同,但单位时间滴入的药量不同(与药物浓度及滴速有关),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抗菌效果,如浓度较低,滴速过慢都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反之,则可产生不良反应。

④抗菌药除具有接触杀菌作用外,尚具有后效作用,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氟喹诺酮类等后效作用1~6h,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后效作用虽然较弱,但它们主要是繁殖期细菌的杀菌剂,因此,持续的静脉滴注是否合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局部用药:皮肤用药,易致过敏,应尽量少用。局部用药可考虑用于下列情况:①血液供应较少的部位(如关节腔)感染,如全身用药时,分布到该处药过少者;②细菌对全身用药时达到的药物浓度不敏感,要提高局部浓度者;③细菌对常用的较高浓度仍不敏感,须要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如新霉素、杆菌肽及多黏菌素)才敏感的局部感染,采用局部用药时可减轻毒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