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明语典词而未揭语源

不明语典词而未揭语源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不明语典词而未揭语源中古时期的语典词,有不少是利用人们所熟悉的经文中的词汇组合而来,所表达的意思自然也和经文中相应的内容有关,如果抛开其语源不论,则释义难免出错。其中的“谦需”,也同样是表示守谦的语典词。据此可知,《汉语大词典》该条由于没能全部探明“承筐”一词的语源,遗漏了其另一个语典词义。

第一节 不明语典词而未揭语源

中古时期的语典词,有不少是利用人们所熟悉的经文中的词汇组合而来,所表达的意思自然也和经文中相应的内容有关,如果抛开其语源不论,则释义难免出错。

例如《汉语大词典》收有“选造”一词,全文如下:

选造 犹选建。《宋书·孝武帝纪》:“内难甫康,政训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选造无观国之美。”

《汉语大词典》未能揭明“选造”一词的语源,而将“造”理解为“建”,并进一步得出所谓“犹选建”的释义,实属望文生义。《汉语大词典》收有“选建”一词,释义为“选才建国”,这一意义并非为“选造”所有。《汉语大词典》“选造”条所引的书证,来自于孝武帝孝建元年的一封诏书。为了说明其释义之误,这里将书证所在的上下文转引如下:

首食尚农,经邦本务,贡士察行,宁朝当道。内难甫康,政训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选造无观国之美。昔卫文勤民,高宗恭默,卒能收贤岩穴,大殷季年。朕每侧席疚怀,无忘鉴寐。凡诸守莅亲民之官,可详申旧条,劝尽地利。力田善蓄者,在所具以名闻。褒甄之科,精为其格。四方秀孝,非才勿举,献答允值,即就铨擢。若止无可采,犹赐除署;若有不堪酬奉,虚窃荣荐,遣还田里,加以禁锢。

不难看见,这一段诏书反复申述的,无非是两件事,即劝农与举士。其中书证所引的文字,是在说明实行这两件事的必要性,“衣食有仍耗之弊”是有关劝农的内容,而“选造无观国之美”则属于举士的话语。本书第四章论及通过“组合”的方式形成语典词的时候,曾说明“选造”一词,源自《礼记·王制》,泛指通过推选举荐而产生的有才德之士,上述书证中的“选造”即为此义。表示这一意义的“选造”在六朝文献中屡见不鲜,如《艺文类聚》卷三八梁简文帝《求宁国临城二公入学表》有“愿得齿年国胄,随肩选造”,卷四八梁任昉《数吏部郎表》有“爰在前世,实光选造”,等等。而《汉语大词典》收有“俊造”一词,也本自《礼记》的这段经文,其成词的方式与“选造”相同,可以作为参证。与“俊造”一样,“选造”是名词,正与上文“衣食”相对。从这一点上说,“选造”也不可能相当于“选建”。

又如《汉语大词典》“谦需”条:

谦需 犹谦弱。需,通“懦”。《隶释·汉博陵太守孔彪碑》:“劳而不伐,有实若虚,固执谦需,以病辞官。”

此条也未能揭示“谦需”一词的渊源所自。其实这是组合《周易》中“谦”、“需”二卦卦名而组成的语典词。“谦”卦之中,无论其卦、爻辞,还是《彖辞》、《象辞》,都包含了谦卑之义,人所熟知,自不待言。而“需”卦中,也不乏守卑之义,例如其《彖辞》有:“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也。”其初九《象辞》有:“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其九三《象辞》有:“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而《杂卦》中对“需”卦的解释为:“需,不进也。”结合这些内容,我们认为,《隶释·汉博陵太守孔彪碑》中的“谦需”中的“需”字,应是指“需”卦,而不应读作“懦”,进而曲为之说。结合碑文的语境来看,“谦需”在其中表示谦让、守卑之义,这正与上述“谦”、“需”二卦之卦义相合。而根据碑文,此碑写成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之后,也正是语典词使用之时。《隶续》中收有《司徒掾梁休碑》,其中也有“谦需”的用例,可供参考:

劳满奏上,拜新都令,谦需自劾,寝疾于家。

其中的“谦需”,也同样是表示守谦的语典词。

在将语典词编入词典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有些语典词虽然有着完全相同的形式,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来源,而其出处则直接关系到语典词的词义,如果我们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则往往会产生疏漏。我们看《汉语大词典》“承筐”条:

承筐 1.《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朱熹集传:“承,奉也。筐,所以盛币帛者也。”后以“承筐”借指欢迎宾客。南朝宋谢灵运《过白岸亭》诗:“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2.借指馈赠礼品。清王昶《湖海诗传·邹炳泰》:“晓屏清真廉介,素以名节自持,山东、江西两任学政,非特苞苴屏绝,即偶有承筐,亦必却也。”

这一条只说明了“承筐”一词的一个出处,其实除了《诗经》以外,“承筐”还有另一个出处,那便是《周易》。《周易·归妹》上六: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因属《归妹》的爻辞,后人便利用“承筐”,表示女子婚嫁持家之义,这与来自《诗经》的语典词义完全不同。例如唐王勃《王子安集》卷二《采莲赋》:

若乃南鄢义妻,东吴信妇,结缡整佩,承筐奉箒,忽君子兮有行,复良人兮远征,南讨九真百越,北戍鸡田雁城,念去魂骇,相视骨惊。

又如唐独孤及《毘陵集》卷一〇《前左骁骑兵曹参军河南独孤公故夫人京兆韦氏墓志》:

仁厚而不福,德备而不寿,是天不惠于我家也。向使锡厥永年,正家承筐,宜尔子孙,百禄是享,非夫人曷归?

又如卷一二《唐前楚州司马河南独孤公故夫人博陵崔氏墓志铭》:

夫人之德,柔明淑慎。从夫以礼,承筐以顺。奉若家节,率由彝训。

据此可知,《汉语大词典》该条由于没能全部探明“承筐”一词的语源,遗漏了其另一个语典词义。

又如《汉语大词典》“日昃”条:

日昃 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易·离》:“日昃之离,何可久也?”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三:“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昼而访问至于日昃,夕而省览至于夜分。”清陈梦雷《华严岭》诗:“日昃下层冈,遥遥度阡陌。”

这一词条只揭示了“日昃”一词在先秦经典中的一个词源及其本义,忽略了该词在先秦经典中的另一个词源及其语典词义。我们在前文曾提到“日昃”一词来自于《尚书·无逸》中“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原是说明文王因勤政而延误了吃饭的时间,后人便据此用“日昃”一词来形容帝王的勤政。例如《后汉书·祭祀志上》载汉武帝封禅文:

在位三十二年,年六十二。乾乾日昃,不敢荒宁,涉危历险,亲巡黎元,恭肃神祇,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聪允明恕。又如《晋书·刘颂传》载颂上疏:

分职既定,无所与焉,非惮日昃之勤,而牵于逸豫之虞,诚以政体宜然,事势致之也。

又如《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五《遣刘晏宣慰诸道勅》:

时迈未可,日昃增劳,载怀鸿雁之诗,用解吾人之愠。唐李贤注《后汉书·章帝纪》“日昃劬劳”:

日昃,日昳。《尚书》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遐食。”该注准确地揭示了“日昃”一词表示帝王勤政之义的词源。事实上,从西汉末年以来的文献中,“日昃”作为形容帝王勤政的语典词用例不胜枚举,可惜《汉语大词典》未能收入该词的这一重要义项。

这里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没能明确“日昃”的语源之一是《尚书》,还导致了《汉语大词典》中与“日昃”有关的几个词条的连带出现错误。例如《汉语大词典》“日仄”条:

日仄 同“日昃”。

《汉书·萧望之传》:“兴周召之遗业,亲日仄之兼听。”《汉书·薛宣传》:“陛下至德仁厚,哀闵元元,躬有日仄之劳,而亡佚豫之乐。”《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古书“昃”字通假“仄”,自然不容置疑,问题是“日仄”条所举的三个书证,其中的“日仄”一词,显然是来自于《尚书》的语典词,无一不是在形容帝王的勤政,而决不是仅仅指“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的意思。但我们结合《汉语大词典》的这两个词条,却无法获得“日仄”条中这三个书证中该词的正确释义。

又例如《汉语大词典》“昃食”条:

昃食 过午进膳。谓勤于政事。南朝陈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陈书·高祖纪上》:“公求衣昧旦,昃食高舂,兴构宫闱,具瞻遐迩。”《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朕昃食厉志,庶几治古。”从这一词条的释义及书证来看,“昃食”显然同样源自《尚书·无逸》中“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但是该词条并没有揭示这一词源,因而没能很清楚地说明“昃食”之所以表示勤政的原因及其修辞意义。

《汉语大词典》中,与“昃食”条的问题相似的词条还有以下几条:

日昃不食 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二》:“尧步、舜趋、禹驰、汤骤,世愈降则愈劳。况欲以过门不入、日昃不食之世,反诸标枝野鹿,其不为西晋者几希?”

日昃旰食 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晋葛洪《抱朴子·诘鲍》:“王者临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

日昃忘食 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晋书·张骏传》:“寡君以乃祖乃父世济忠良,未能雪天人之大耻,解众庶之倒悬,日昃忘食,枕戈待旦。”《魏书·鹿悆传》:“然高墉峻堞,非可易登;广涘深隍,实为难践。是用日昃忘食、中宵愤惋者也。”《旧唐书·良吏传上·陈君宾》:“朕以隋末乱离,毒被海内,率土百姓,零落殆尽……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晓夜孜孜,惟以赡养为虑。”

旰昃 天晚。多用于颂扬帝王勤于政事。《南齐书·明帝纪》:“永言古昔,无忘旰昃。”《旧唐书·僖宗纪》:“旰昃劳怀,寝兴思理,涉道犹浅,导化未孚。”宋苏舜钦《诣匦疏》:“臣窃观国史,见祖宗逐日视朝,旰昃方罢。”

这些词条的意义,应该都与上述《尚书·无逸》有直接的联系[1],遗憾的是,《汉语大词典》在对这些词条作释义时,均未能予以说明。

又如《汉语大词典》“云雨”条第6义项:

6.《后汉书·邓骘传》:“托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因用“云雨”比喻恩泽。三国魏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洪恩罔极,云雨增加。”宋叶适《寄李季章参政》诗:“误蒙兼金重,自视一羽轻。唯当刮老眼,云雨看施行。”清唐孙华《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诗家废疾不可起,借君妙手加攻砭;终资鸿笔作云雨,触石肤寸群濡沾。”

此条以《后汉书》作为“云雨”一词的语源是错误的。“云雨”之所以能够表示恩泽,恐怕是因为《周易》的缘故。《周易·乾·彖辞》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孔颖达疏:“‘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释‘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又《周易·乾·文言》有:“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孔颖达疏:“云行雨施,天下平者,云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因为云雨对于自然万物而言,具有滋养的恩惠,后人根据《周易》的这一文句,节缩出“云雨”一词,作为表示恩泽的语典词。其实《汉语大词典》本词条所引《后汉书·邓骘传》的这段文字后,李贤有注称:“《易》曰:‘夫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齐其光。’又云:‘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可知李贤也认为,邓骘疏中的“云雨”,其语源应来自于《周易》的“云行雨施”。而所引宋叶适的书证,既称“云雨看施行”,则也恰可证明此词来自《周易》无疑。

又如《大词典》中“致戎”条:

致戎 用兵征讨。《国语·周语上》:“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韦昭注:“戎,兵也。”

这一条以《国语》为语源,说明了“致戎”一词表示“用兵征讨”之意,但实际上中古时期的人们常用为语典词的“致戎”,还有另一个语源,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的“招致戎寇”的意思。我们在《周易》中也可以看到“致戎”的字眼,《周易·解》六三: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其《象辞》作:

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孔颖达正义:

“自我致戎,又谁咎也”者,言此寇难由己之招,非是他人致此过咎,故曰“又谁咎也”。

后人根据《解》卦的这一段内容,创造出几个表示不堪其任之义的语典词,如“负乘”、“致寇”等,而“致戎”也同样是其中之一。例如《艺文类聚》卷五九刘宋傅亮《征思赋》:

逢休明之余佑,托菲薄之末晖,既致戎于皇幄,亦彼己于宰闱,伤鹈梁之载扬,咏伐檀而屡思。

这一段话总的意思是说自己托皇帝的恩惠,仗着有一点小才能,在中央获得了与自己的能力不相称的职位,因此而每每想起《诗经·曹风·候人》以及《魏风·伐檀》中对尸位素餐者的讥刺。其中“既致戎于皇幄,亦彼己于宰闱”正是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的一种谦称。“彼己”,亦写作“彼其”,是来自于《诗经》的语典词,《曹风·候人》有“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郑玄笺:“不称者,言德薄而服尊。”后人截取“彼己”,用以表示功德不称其职之义。傅亮赋中“亦彼己于宰闱”,用的正是这个意思。而与之相骈俪的“既致戎于皇幄”,实际上几乎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这里的“致戎”,显然出自上述《周易》的有关内容,其意义则与来自《诗经》的“彼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对自己任职的至谦表示。

由此可见,上述《汉语大词典》的“致戎”条,遗漏了“致戎”的另一个出处,因而并未收入其来自《周易》的语典词义。

《汉语大词典》还有一些属于语典词的词条,虽然释义未必有错,但由于没有能揭明语源,让人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

例如《汉语大词典》“所天”条:

所天 1.旧称所依靠的人。指君主或储君。《后汉书·梁竦传》:“乃敢昧死自陈所天。”李贤注:“臣以君为天,故云‘所天’。”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钳口结舌,不敢上诉所天。”唐颜真卿《冯翊太守谢上表》:“伏惟陛下察其戆愚,收其后效,臣虽万死,实荷所天。”2.旧称所依靠的人。指父。晋武帝《答群臣请易服复膳诏》:“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必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宋方勺《泊宅编》卷一:“予生浙东,世业农,总角失所天。”3.旧称所依靠的人。指丈夫。晋潘岳《寡妇赋》:“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唐顾况《弃妇词》:“十五许嫁君,二十移所天。”

为什么会将“所天”用以表示所依靠的人呢?在第一个义项中,编者引李贤注作了一定的解释,而第二、三义项则没有说明。其实后面的这两个义项,都源自于《仪礼·丧服》:“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而《汉语大词典》这两个义项下所列的书证,也都属语典词流行时代的产物,其所取义,必是依据了《仪礼》的文字。

又如《汉语大词典》“纶诏”条:

纶诏 即诏书。《晋书·儒林传·徐邈》:“迁中书侍郎,专掌纶诏,帝甚亲昵之。”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伫归蓬岛后,纶诏润青缃。”

该词条的释义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并没有揭示诏书何以称“纶诏”,令人遗憾。将帝王的诏书称之为“纶诏”,应该是根据了《礼记·缁衣》中“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文字,如果能说明这一点,不仅可以让使用者知道“纶诏”一词的成词理据,还能进一步让使用者明白使用这个词的修辞意味。

又如《汉语大词典》“纂戎”条:

纂戎 1.谓继承光大先人业绩。晋潘岳《杨荆州诔》:“纂戎洪绪,克构堂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2.谓继承先人武功。《全唐诗》卷十五载《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武舞作》:“纂戎将禁暴,崇儒更敷政。”

这一条也未能揭示语源。“纂”通“缵”,“纂戎”也写作“缵戎”。“缵戎”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缵戎”是绍继光大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