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活性再拓展的探讨

灵活性再拓展的探讨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灵活性再拓展的探讨总结前人格律诗创作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有成就的大家并非教条、僵化地囿于格律的束缚,裹足不前,而是在遵循格律诗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活学活用,大胆创新,灵活多变。于是便出现了从严谨的正格到灵活的变格,以及诸多“拗救”的方法。所谓“救”,是指针对拗句的出现而给以的补偿或补救。拗救在唐、宋等时代诗人作品中是并非鲜见的。

第四章 灵活性再拓展的探讨

总结前人格律诗创作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有成就的大家并非教条、僵化地囿于格律的束缚,裹足不前,而是在遵循格律诗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活学活用,大胆创新,灵活多变。于是便出现了从严谨的正格到灵活的变格,以及诸多“拗救”的方法。

所谓“正格”,就是符合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各四种基本格式的,我们管它叫“正格”。但是,在写诗时,由于内容的需要,这些基本格式有些句的平仄,本该是平声的用了仄声,本该是仄声的用了平声,不过它们都是绝句和律诗所允许的,我们管这种格式叫变格。而这里的“所允许”就牵涉到“拗救”的概念和“拗救”的方法。

第一节 格律诗平仄的“拗救”

所谓“拗”,就是“不顺”的意思,是指诗句中出现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字;凡是诗句中出现拗字的句子,叫做“拗句”。如果绝句和律诗中拗句过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句和律诗,而变成古风式的绝句和律诗了。

所谓“救”,是指针对拗句的出现而给以的补偿或补救。具体地说,就是在一行诗句中,当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时(无论是否犯“孤平”),就必须(或经常)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原来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一个平声字。这种做法就称之为“救”。

应该强调的是:通常情况下,“拗”与“救”是相生相伴的。换句话说,如果前面出现了“拗”,后面一般都要跟随着“救”,不能马虎,放任自流。只有救后,才不以为病。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就叫做“拗救”。拗救在唐、宋等时代诗人作品中是并非鲜见的。

第二节 拗救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拗救方法主要包括:本句自救、对句相救、兼救和可救可不救四种。

一、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即本句出现拗字,就在本句适当位置加以补救。这种拗救通常又分为两种形式:

1.隔字自救

①在五言诗中,当第一字拗时,用第三字救。

例如原定句式:       1 1 2 2 1

若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即: 24 1 2 2 1

则第三字必用平声字补救,即:24 114 2 1

于是得:

img22

实 例            补救式          原定式

打起黄莺儿,         22112          22112

4教4上啼。2414121  11221

啼时惊妾梦,         11122          11122

不得到辽西。       22211           22212

(唐)金昌绪《春怨》

此例中第二句的第一字,原定式为平声,但作者换用了仄声字“莫”,因此作者就在原定式第三字本该是仄声的位置换成平声字“枝”予以补救。

②在七言诗中,当第三字拗时,用第五字救。

例如原定句式:       2 2 1 1 2 2 1

若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即:  2 224 1 2 2 1

则第五字必用平声字补救,即:2 224 114 2 1

于是得:

img23

实 例           补救式    原定式

少小离家老大回,   2211221    2211221

乡音4改鬓毛衰。 11142211 1122211

儿童4见4相识, 111422412 1122112

笑问客44处来。 222411421 2211221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例中的第四句第三字,原定式中为平声,而作者用成了仄声字“客”,继而又将原定式该为仄声的第五字,换成了“平”声字“何”,以达到自救的目的。否则,就犯了“孤平”的毛病。至于,本诗第二句的第三字“无”和第三句的第三字“相”、第五字“不”,均属“一、三、五不论”的正常范畴。

2.邻字自救

①在五言诗中,当第三字拗时,用第四字救。

例如原定句式:       1 1 1 2 2

若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即:  1 124 2 2

则第四字必用平声字补救,即:1 12414 2

于是得:

img24

实 例          补救式     原定式

移舟44渚, 1124142    11122

日暮客愁新。 22211          22211

野旷天低树, 22112         22112

江清月近人。 11221          11221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此例中第一句的第三字,原定式为平声,但作者换用了仄声字“泊”(泊,古为入声字,故视为仄声),因此作者就在原定式第四字本该是仄声的位置换成平声字“烟”予以补救。

②在七言诗中,当第五字拗时,用第六字救。

例如原定句式:       2 2 1 1 1 2 2

若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即:  2 2 1 124 2 2

则第六字必用平声字补救,即:2 2 1 12414 2

于是得:

img25

实 例        补救式    原定式

岐王宅里寻常见, 1122112   1122112

4九堂前几度闻。14211221   2211221

正是江南44景, 221124142   2211122

4花4节又逢春。241142211  1122211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此例中的第三句第五字,原定式中为平声,而作者用成了仄声字“好”,紧跟着就将原定式该为仄声的第六字,换成了“平”声字“风”,以达到自救的目的。否则,就会出现声律美中不足的“三仄脚”,如果实在避不开的时候(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句,就出现五仄脚的情况:1122222),本句不自救,也必须在对句中加以补救。至于本诗第二句的第一字“崔”和第四句的第一字“落”、第三字“时”,均属“一、三、五不论”的正常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邻字自救”的两例中,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必须仍然保持平声。

二、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是指:一联之中,如果“出句”用了拗字,那么“对句”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相应的字加以补救。这种拗救也有两种情况:

1.第一种情况

①五言“出句”的第一字拗,用“对句”的第一字救:

例如原定联式: 1 1 1 2 2(出句)

        2 2 2 1 1(对句)

出句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即:24 1 1 2 2(出句)

对句第一字用平声字补救,即:14 2 2 1 1(对句)

实例,如唐代崔涂所作五律《孤雁》中的颈联:

例 句          补救联式    原定联式

4云低暗渡, 421 1 2 2   1 1 1 2 2

4月冷相随。   412 2 1 1   2 2 2 1 1

从上例原定联式与补救联式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在出句第一字本该平声的位置,却用了仄声字“渚”,于是便在对句第一字本该仄声的位置,用了平声字“关”予以补救。

故得:

img26

②七言“出句”的第三字拗,用“对句”的第三字救:

例如原定联式:   2 2 1 1 1 2 2(出句)

          1 1 2 2 2 1 1(对句)

出句第三字用了

仄声字,即:    2 224 1 1 2 2(出句)

对句第三字应用

平声字补救,即:  1 114 2 2 1 1(对句)

实例,如唐代杜甫所作七律《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的颈联:

例 句            补救联式       原定联式

白日4歌须纵酒, 2 224 1 1 2 2 2 2 1 1 1 2 2

青春4伴好还乡。 1 114 2 2 1 1 1 1 2 2 2 1 1

从上例原定联式与补救联式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在出句第三字本该平声的位置,却用了仄声字“放”,于是便在对句第三字本该仄声的位置,用了平声字“作”(“作”可读平声)予以补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种对句相救,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用来平拗仄救。因为平拗仄救势必犯“孤平”。也就是说,不能把“仄仄平平仄(22112),平平仄仄平(11221)”拗救成“平仄平平仄(12112),仄平仄仄平(21221)”。如果是这样,对句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犯了律诗大忌“孤平”。

故得:

img27

2、第二种情况

①五言“出句”的第四字拗,用“对句”的第三字救:

例如原定联式:  2 2 1 1 2(出句)

         1 1 2 2 1(对句)

若出句第四字用了仄声字,即:2 2 1242(出句)

则对句第三字用平声字补救,即: 1 11424 1(对句)

实例,如唐代杜甫所作五律《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中的首联:

例 句        补救联式         原定联式

远送从4别, 2 2 124 2     2 2 1 1 2

青山4复情。 1 114 2 1      1 1 2 2 1

从上例原定联式与补救联式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在出句第四字本该平声的位置,却用了仄声字“此”,于是便在对句第三字本该仄声的位置,用了平声字“空”予以补救。

故得:

img28

②七言“出句”的第六字拗,用“对句”的第五字救:

例如原定句联:  1 1 2 2 1 1 2(出句)

         2 2 1 1 2 2 1(对句)

出句第六字用了

仄声字,即:   1 1 2 2 124 2(出句)

对句第五字应用

平声字补救,即: 2 2 1 1 1

         4 2 1(对句)

实例,如唐代杜牧所作七绝《江南春》中的尾联:

例 句         补救联式       原定联式

南朝四百44寺, 1 1 2 22424 2 1 1 2 2 1 1 2

多4少楼台4雨中。 14 2 1 141 21 2 2 1 1 2 2 1

从上例原定联式与补救联式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在出句第六字本该平声的位置,却用了仄声字“十”,于是便在对句第五字本该仄声的位置,用了平声字“烟”予以补救。至于,出句中的“八”字和对句中的“多”字,属“一、三、五不论”的正常范畴。如此一来,出句的后五个字全都是仄声,不过这是律诗活用规则所容许的,没有犯孤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句相救”的“第二种情况”是比较罕见的。

故得:

img29

三、兼救(自救与相救兼而有之)

所谓兼救就是:既在“本句”里自救,又在“对句”中相救。

1.五言出句与对句的拗救

例如原定联式:  2 2 1 1 2(出句)

         1 1 2 2 1(对句)

出句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即: 2 2241 2(出句)

对句自救的同时加以相救。即:24 114 2 1(对句)

实例,如唐代李白所作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中的首联:

例 句          补救联式   原定联式

我宿4松下   2 224 1 2   2 2 1 1 2

4寞4所欢。   24 114 2 1   1 1 2 2 1

从补救联式与原定联式的比较中可见,出句第三字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五”;对句第一字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寂”。于是,便在对句第三字该用仄声的位置换用了一个平声字“无”。这就在救回对句的第一字“寂”、避免“孤平”的同时,又救回了出句的第三字“五”。这就是所谓的“兼救”。

于是得兼救式一:

img30

2.七言出句与对句的拗救

例如原定联式:  2211122(出句)

         1122211(对句)

出句第一、三字用了拗,即:142241122(出句)

对句自救的同时加以相救。即:241142211(对句)

实例,如唐代杜甫所作七律《咏怀古迹》中的颔联:

例 句          补救联式          原定联式

三峡4台淹日月, 22241122   2211122

五4衣4服共云山。241142211   1122211

从补救联式与原定联式的比较中可见,出句第三字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楼”;对句第一字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五”。于是,便在对句第三字该用仄声的位置换用了一个平声字“衣”。这就在救回对句的第一字“五”、避免“孤平”的同时,又救回了出句的第三字“楼”。这也是 “兼救”的又一例。

于是得兼救式二:

img31

四、可救可不救

首先看七言原定式:  1 1 2 2 2 1 1

如果第一字拗为仄声:24 1 2 2 2 1 1

一般第三字就以平声补救:24 114 2 2 1 1

其次看七言原定式:  2 2 1 1 1 2 2

如果第一字拗为平声:14 2 1 1 1 2 2

一般第三字就以仄声补救:14 224 1 1 2 2

但是,在上述两种拗救中,无论是拗仄,还是拗平,都不会出现“孤平”的毛病,加之七言的第一字,由于离韵脚较远,不管用平声还是仄声都对本句声韵影响不大,因此这样的拗句属可救可不救之列,而这种可救可不救的拗句,被称之为“半拗”。换句话说,“半拗”的诗句,可以救,也可以不救。

另外,还有以下两种可救可不救的“半拗”句:

一是五言的拗句:222412 参照原定句是:22112;

二是七言的拗句:11222412  参照原定式是:1122112。

以上两个“半拗”句,如果要救,可以在对句中加以补救。如五言:

出句第三字拗仄: 222412 参照原定式是:22112对句第三字以平补救:111421 参照原定式是:11221

这就是说,在五言“22112与11221”的联句中,原本出句(22112)的第三字为平声,如果必须用仄声而变成了“222412”,一旦要救,可以在对句(11221)中,将第三字由仄声换成平声(即111421)即可。

再如七言:

出句第五字拗仄:11222412 参照原定式是:1122112

对句第五字以平补救:22111421 参照原定式是:2211221

这就是说,在七言“1122112与2211221”的联句中,原本出句(1122112)的第五字为平声,如果必须用仄声而变成了“11222412”,一旦要救,可以在对句(2211221)中,将第五字由仄声换成平声(即22111421)即可。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所谓“拗救”不是随心所欲,只适用于上面提到的格式,否则,稍不留意就会犯“孤平”和“三平脚”。

以上“拗救”的规则,并不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掌握不掌握都不影响学格律诗,只不过多掌握一些更加灵活的技巧罢了,不要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

话又说回来,由于上述拗救的方法,特别是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的拗救,古代诗人很乐意采用,几乎习以为常,诗句很多,因此掌握“拗救”的规则,对于学习、借鉴古典诗歌,以及创作旧体诗都会有所帮助,也能避免出现自以为是的、轻言古代某人某诗平仄失律的笑话。

附录:归并到普通话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

古人历来把“入声字”视为“仄声”,而在普通话中,古入声字被分别拆分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换句话说,古入声字,按现行普通话分类,可能是仄声,也可能是平声。这就为我们赏析、习作古体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那些现在普通话中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给区别开来,至于那些被划分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过去是仄声,现在依然是仄声,并不碍事(要求专门押入声字的一些词牌另当别论)。本表入声字只录入今普通话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并按声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发∽生,“∽”符号,表示省略。

一、普通话读阴平的入声字

b  八捌钵拨剥逼憋鳖擘∽开

p  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泊湖∽

m  摸抹∽桌子

f  发∽生

d  答∽理搭褡滴跌督掇裰咄

t  塌踏∽实剔踢帖贴怗秃托脱突

n  捏

l  拉勒∽住

c  擦撮∽弄

s  撒∽手缩塞堵∽

zh  只汁织扎∽营桌卓倬捉涿拙摘粥

ch  吃插出戳拆∽开

sh  虱湿失杀刷说叔淑菽

j  激迹击墼积绩辑屐夹∽攻揭结∽实接噘撅锔鞠掬

q  七柒漆戚沏掐切曲∽线屈缺

x  吸翕歙悉蟋窸析息熄惜昔夕汐锡晰淅蜥膝瞎歇蠍楔戌薛削

g  搁∽下疙胳割鸽刮聒郭

k  瞌磕搕哭窟

h  喝∽水忽惚唿豁劐黑

*  一壹揖押鸭曀掖屋挖曰约压

二、普通话读阳平的入声字

b  拔跋钹魃白舶帛伯泊停∽箔勃渤鹁博薄厚∽礴搏驳别蹩醭

p  璞僕仆∽人濮

m  膜没∽有

f  乏伐筏阀垡罚弗佛拂彿绋茀伏茯服∽从菔绂韨福幅蝠辐

d  答问∽瘩沓达鞑妲靼怛得德笛迪狄荻敌嫡镝觌翟滌籴的∽确碟蝶喋堞牒迭叠独读犊牍渎毒夺铎踱度忖∽

z  杂砸则择泽责啧帻箦贼足卒族镞昨

s  俗

zh  直值植殖稙执侄职扎挣∽剳铡闸宅折辙摺哲辄谪蛰讋竹竺烛躅逐轴妯酌浊镯琢啄濯擢茁斫斵

ch  察

sh  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折弄∽熟孰秫赎芍

j  及级汲笈岌殛吉急即脊∽梁瘠疾嫉蒺集籍藉狼∽辑楫戢棘夹∽衣荚郏颊洁絜结∽局拮诘劼颉劫桀傑杰羯碣竭偈节捷婕睫截局跼菊橘决抉诀倔∽强掘崛桷厥蕨蹶一∽不振獗橛谲觉爵嚼绝矍攫躩钁

x  席媳习袭檄侠狭峡辖狎黠协勰胁撷颉穴学

g  格阁骼革隔膈国帼虢骨∽头

k  咳壳

h  合盒曷盍阖劾核阂貉涸翮斛觳滑猾活

*  额

img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