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的再探讨

区域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的再探讨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正是在这一隐含假设条件下得到的。再次,国内应用巴拉萨—萨缪尔森分析框架的适用性。探讨我国各区域间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是为了解释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对区域实际汇率变动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存在,为探讨汇率变动的贸易区域结构效应提供了基础。

6.2.3 区域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的再探讨

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进行再探讨,是为了阐明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的适用性,尤其是这一用于分析国际上实际汇率的框架在区域间相对价格分析中的适用性。自BSH问世以来,对于其理论框架毁誉参半,实证研究结果也并不喜人。本文认为,这与BSH效应假说内在的假定有关。

首先在于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划分。一般认为,商品生产部门是一国的可贸易品部门,商品需求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得到满足。而服务、建筑等部门则为非贸易品部门,其需求无法通过国际贸易得到满足。国际贸易,商品生产部门的国际价格达到(或趋向)一致。事实上,各种商品与服务均具有一定的可贸易性,其可贸易性的大小取决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较高,或交易壁垒较大的商品或服务可贸易性较小,这种可贸易性在国际与国内间同样存在[23],但国际贸易中的成本更高,壁垒更多而已。人类多次产业革命[24]中的科技发展,大大降低了商品和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增加了商品的可贸易性,尤其是服务业部门的可贸易性,采用外包、跨境交易等形式,服务贸易已成为当前对外贸易的重要部分。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般认为的可贸易商品也存在一定的非贸易性,所有商品的交易,无论跨国还是国内交易均存在交易成本。因而,划分商品与服务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还不如确定一国经济的可贸易性,即确定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国际交换与国内消费的部分与程度。

其次在于要素的流动性。当我们将研究视角投向国际经济领域,一般都包括了要素流动性的假设。较多的研究假定资本要素在国际上可以自由流动,而劳动力要素只能在一国内部自由流动。在这一假定下,两要素的赫克歇尔—俄林意义转化为李嘉图意义,即国家间由于分工不同,而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比例不同,而造成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的不同,与李嘉图意义上的部门生产率差异一致。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正是在这一隐含(由“国际”得到)假设条件下得到的。事实上,和商品与服务的流动性一样,国际要素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25]。如果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均能够在国际上自由无成本流动,那么H-O和李嘉图分工的国际贸易便失去发生基础。因而,必然存在一种流动受限制的要素,在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日益加大的当代,本文以土地要素作为流动性受限制的要素,并以存在依附于土地最密切的房屋作为非贸易品。

再次,国内应用巴拉萨—萨缪尔森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事实上,大量研究[26]均指出,作为大国发展中经济体,我国国内区域开放的程度甚至没有对外开放的程度高,商品和要素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的假设并不成立。而我国区域间的要素结构差距、收入差距、非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的价格差距客观存在,并不能认为实现了商品和要素的完全无成本流动,因此BSH的分析框架就适用。

探讨我国各区域间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是为了解释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对区域实际汇率变动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存在,为探讨汇率变动的贸易区域结构效应提供了基础。而汇率变动能否对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发生作用,尤其是当区域BSH效应存在差异时,统一的汇率政策性调整是否会产生不同的贸易区域结构效应,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