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析德西效应’’与"伦森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妙用

浅析德西效应’’与"伦森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妙用

时间:2022-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这里姑且谈论别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但从王老师之所以取得教育成功的原因这个角度来看,他是采用了心理学上所提到的“德西效应”和“阿伦森效应”.什么叫德西效应?所谓阿伦森效应,就是指人们维持积极性是期望奖励的逐步增加,相反如果奖励逐步减少。则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此故事正是运用了阿伦森效应的消极作用,制止了孩子们的不正当兴趣。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座宿舍楼下放着一辆废弃的卡车,季的中午,一群孩子老是在车上蹦蹦跳跳。闹得家家心烦意乱 ,无法休息.居委会大妈责骂、轰赶全没有用,反而越轰越蹦得起劲 —— 大家拿他们实在没有法子。住在本区的王老师自动请缨,愿意将这件事处理好,但有一个条件:这几天不能干预自己的行动,并请大妈做了附近居民的工作 ,暂时忍耐几天。王老师召集这些孩子宣布:“从今天起每天组织你们比赛,谁蹦得最高谁得奖,今天的奖品是这个!”王老师高高扬起一把漂亮的玩具手枪,孩子们欢呼雀跃,竞相跳跃,累得精疲力尽,其中一人得奖.第二天王老师宣布:“今天的奖品是两快巧克力!”孩子们看到奖品档次降低很多,兴趣锐减,牢骚也有了。但他们还是继续参加蹦跳比赛。第三天王老师说:“今天的奖品是一粒花生米。”孩子们一听牢骚大发,纷纷抱怨:“不蹦了!不蹦了!累得要死,真没劲!不如回家看电视。”于是宿舍区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

我在这里姑且谈论别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但从王老师之所以取得教育成功的原因这个角度来看,他是采用了心理学上所提到的“德西效应”和“阿伦森效应”.什么叫德西效应?什么又是阿伦森效应呢?

所谓德西效应,是指如果将奖励与做某件事联系在一起,人们的兴趣就会一定程度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本故事就证明了,王老师成功地将孩子们对蹦跳的兴趣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

所谓阿伦森效应,就是指人们维持积极性是期望奖励的逐步增加,相反如果奖励逐步减少。则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此故事正是运用了阿伦森效应的消极作用,制止了孩子们的不正当兴趣。

从这则小故事所体现的两个心理学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两效应与我们的教育是紧密相关的.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去体现呢 ? 

曾听过几节公开课上老师采用奖品奖励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妨在此提出来说说.比如 ,在一节劳技课上,一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了各种精美的小饰物,在课堂教学中,每步操作都要让学生大胆尝试,凡操作优异者均能获得奖品,从而使这节本来难度较大的公开课上得非常热烈而别致。

当然 ,除了实物奖励外,有些教师还采用男、女分组对赛或班级内南北分组对抗,相互提问或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终决定胜负的办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了对奖励的获得上来了,从而将原来学习进步的不明确、不具体性体现在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奖励上来,进而满足了学生对自己学业进步的内在肯定与承认.

其实,真正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不在于这些物质的价值,而是教师对学生本身学习进步的承认与赞同.因此 ,不仅是实物或分数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一句赞同或表扬的话语,也能被学生深深地印在心里,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有时一句随意的话就能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

在承认“德西效应”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与之紧密相连的“阿伦森效应”.正如前面的故事所提及的那样,孩子们蹦跳的积极性为什么会下降呢?这是因为一旦人们将兴趣转移到获取奖品多少上来时 ,人的心理期望值会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

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呢?首先 ,在刚开始时,尽量不要过早地使用高档次的奖赏,除非想运用其消极影响的一面.一般都要遵循一个从低到高逐步提升的规律,每当奖励层次升到一定程度后 ,可暂停一段时间以便缓冲人的心理作用,然后再从比原来起始稍高的档次起步.比如说 ,原来从奖励一张有趣的贴画,进而奖励一只简易的电动玩具 ,下一次就应从奖励电动玩具的等级出发,否则便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性 .

其次 ,不能将奖品的档次划分的过大,档次过大在最初的效应是很明显的,但是这样容易造成以后的教学难 以顺利开展,尤其是获得奖项高的同学,如果今后没有足够满足他们心理期望值的奖品,势必会削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起到教育教学的反作用.在这方面做班级管理时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多数情况是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班干部同学身上出现类似的效应.老师的百般呵护 、同学们的众星捧月,使他们具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 ,在这种优越的独特的氛围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交往就会大大减少,如果这种氛围长期存在下去 ,势必要削弱他们的学习以及对各项活动的兴趣 ,对一切都会感到漠然、无所谓,而班级内相对较差 ,非常落后的同学就会因获取不到相同的奖励与赞赏,又会失去对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第三,将奖励与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搭配起来,方能稳定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有多大的进步就应获取多大的奖赏 ,这就是“阿伦森效应 ”.

针对两种效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随着人的心理期望值的不断升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过于依赖对奖品价值高低的关注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取向的畸形化.这样的事例对于一些经常给孩子许诺的家长来说是深有体会的.同时,在运用这两个心理学规律之前 ,一定要考虑它所将要呈现的反面影响是什么?可用又不可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采用 .

其实,采用物质奖励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是欠妥当的,在教学方法上也是低层次的.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既可以采用具体的方法 ,也可以采纳抽象的做法.例如,培养学生伟大的志向,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学习,为学识渊博学习,也可以为学生将来谋取一理想的工作而学习.总之 ,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活动转移到具有具体目标的活动上来 ,这便是 “德西效应 ”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反应 ,不过 ,这个角度的反应将比其本意要积极地多 .

然而 ,假若立足于学习本身角度的话 ,重中之重,还要转到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上来 ,而对学习过程兴趣的培养,却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 .一旦教师具有了让学生学而不厌的程度,具有了吸引学生精神专注的魔力之后,其他所谓的“奖励”等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则“德西效应”与“阿伦森效应”可以说也就无市场可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