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营州之元景造像和万佛堂石窟题记

北魏营州之元景造像和万佛堂石窟题记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营州刺史元景更无法获悉北魏帝殇,故在镌碑题记中仍写明“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区”。该碑凸显其辽海营州石窟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历史、文化地位的重要。在万佛堂石窟的另一处题记中,还有与辽西“营州”和契丹等部族往来的明确交通史迹。由此,北魏万佛堂题记在中国东北古代交通史和佛教文化传播路线史上的意义不可低估,是这一时期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地标之一。
北魏营州之元景造像和万佛堂石窟题记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两晋南北朝后期,东距“三燕”之龙城和北魏营州百余里,在辽海交通史和文化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是大凌河北岸的北魏义县“万佛堂石窟”。

义县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以前、营州刺史元景在位的494年至499年间,有窟内著名的《元景造像题记》(一称《太和碑》)为证。当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八日,石窟刚刚完工,营州刺史元景题刻时,北魏孝文帝刚刚驾崩7天。帝崩于谷塘原行宫,秘讳至鲁阳方发布。所以一生致力改革,推进北魏政治和文化发展、力倡佛教文化的孝文帝,并没能亲历营州万佛堂石窟的完工。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营州刺史元景更无法获悉北魏帝殇,故在镌碑题记中仍写明“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区”。该碑凸显其辽海营州石窟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历史、文化地位的重要。

在万佛堂石窟的另一处题记中,还有与辽西“营州”和契丹等部族往来的明确交通史迹。这就是东区第六窟景明三年(502)“韩贞题记”。韩贞时任北魏“慰喻契丹史”,其人出自辽西昌黎韩氏。据题记云,景明三年(502)五月九日,“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昌黎韩贞、前建德郡承沃连戍军主吕安辰”等74人,在窟内建私窟一处。

韩贞与吕安辰等奉诣“慰喻契丹”,是北魏交邻诸部往来的国家行为。当时的契丹,应远在西拉木伦、老哈河以北的“二河”塞外。另一通使契丹的“前建德郡承沃连戍军主吕安辰”,系中下级军官。“建德”为北魏“营州”属下名城之一。《魏书·地形志》:“建德郡……治白狼城,广都县真君八年并白狼、建德、望平属焉。”可知建德和白狼、广都诸地,北魏时仍分布在南源大凌河通向中原的交通孔道。其北行为由幽、平二州,北出“营州”而往契丹的必经之路。由此,北魏万佛堂题记在中国东北古代交通史和佛教文化传播路线史上的意义不可低估,是这一时期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地标之一。当时继“龙城”之后的“营州”(今朝阳),北出大青山古关隘可至西拉木伦河南北的契丹诸部,东出医巫闾山和辽河以东,则为高句丽、扶余,其地仍是当时辽海地区“草原文化”和“佛教东传”的交通枢纽重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