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的生态智慧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迪

庄子的生态智慧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迪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的生态智慧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迪刘俊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第39页的新高度,并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美丽中国,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合一”。
庄子的生态智慧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迪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庄子的生态智慧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迪

刘俊利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第39页的新高度,并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第39页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概念,既是对我们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又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期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诸子百家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庄子以其独有的观点为我们今天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具有当代价值的思考。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自然,依附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尝试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再到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凌驾自然之上,支配自然,控制自然。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毫无限制地对自然开展破坏性索取,导致诸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能源短缺、洪涝灾害、土地沙化等生态危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激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提出美丽中国,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合一”。庄子的很多思想恰恰体现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意蕴。最早,庄子将天人合一表述为“人与天一”,这一思想在庄子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庄子曾说:“其好之也一,其不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内篇•大宗师》)其中的“与天为徒”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代名词。要理解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要对“天”和“人”有所了解。庄子的“天”涵义丰富,它首先指的是一般意义上大自然的天,“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其次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三,庄子将“天”与道家的“道”对等,认为“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庄子》)。而“人”是作为与“天”相反的一方存在。对于二者应有的关系,庄子提出“人与天一”,也就是二者实现“合一”,在庄子看来,天与人原本就是和谐的统一体,“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内篇•大宗师》)。庄子进一步举例说明:“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庄子认为,只有实现“合一”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才能建设人类“与麋鹿共处”(《庄子•盗跖》)的美好家园。

因此,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充分认识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的关系,我们的行为活动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要将天、地、人以及世间万物看作一个统一整体,真正做到“道通为一”和“天地一指也”,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大局的同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

(一)坚持“不就利,不违害”的发展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讲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物,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不就利、不违害”是说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灾难。“利”和“害”是相对的,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是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就利”的行为常常被看作与市场经济相悖的行为。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过分的追逐私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短暂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前我们出现的诸多生态问题,绝大部分幕后推手便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比如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单就二氧化硫排放量来说,每年都在千万吨以上,直接导致了酸雨的产生,我国已经成为了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再如过度开垦和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单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就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和长江四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导致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威胁着一亿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上述事例警醒我们,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不就利”的原则来推动发展,要从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摈弃眼前蝇头小利,不能继续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转而要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的大局出发。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一方面要做到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能长远、持久;另一方面要做到绿色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环保经济,这样的发展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通过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人与自然才能更好地和谐共生,实现“人与天一”。

“不违害”要求我们:一是要让自然万物按照其固有的天性自由发展。庄子谴责“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植”(《庄子•马蹄》)的行为,同时质问:“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鱼秋然中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义?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踽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庄子•马蹄》)提倡人们不要肆意改变自然万物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身的天性自由发展;二是要求我们不能回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就目前来说,全球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我国,形势更是不容乐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高达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水土流失的土壤总量达到50多亿吨……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就利,不违害”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发展。

(二)坚持“不喜求、不缘道”的发展

“不喜求、不缘道”是指人要不喜好贪求,不寻求道的缘由,要做到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发展的主体是人,坚持“不喜求”的发展,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人的修养的重要作用。庄子提出,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坚持“不喜求”的发展,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到转变观念,重新思考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据外媒5月2日报道,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一个由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对高科技的依赖可能给自身带来灭顶之灾,而这种情况最快于下个世纪出现。[2]而先贤庄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有预见地提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庄子•齐物论》)人类过分依赖科技,不能很好地把控利用科技。科技本身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使用科技不当就有可能产生对环境的破坏,并认为这是“工匠之罪也”。“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钓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庄子认为对自然环境施加越少的技术因素,自然就会越好地得到发展,主张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庄子的思想和当前流行的“科技威胁论”不谋而合。因此,在科技的发明以及运用科技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预先考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其次,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产生危害的发展,树立“人与天,一也”的观念,最终才能实现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的理想社会。

二、“物无贵贱”的理念与美丽中国建设

道家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统一的同时,特别强调平等观念,这一观念顾及到大自然中的一切实在存在物,形成了中国古代广义的朴素的平等观。到庄子时期,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庄子提出“物无贵贱”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人与万物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作为万物的一员,同样经历“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轮回(《庄子•外篇•至乐》),因此,人绝对不是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庄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个生命系统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的统一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人作为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必然要保证生物链的正常运转,正如“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庄子•齐物论》)。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秉承庄子“物无贵贱”的平等态度,充分认识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人类没有权利去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物有贵贱”的消极思想,比如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负面影响。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它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智者普罗太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它强调以人自身为中心,将人自身定位为最高的价值和目的,把人看做唯一主体,认为世间的其他万事万物都是客体,都是为人这一唯一主体服务,为人而存在。这一思想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由此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为后来人类可持续发展埋下了祸根。庄子明确反对“物有贵贱”,认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内篇•大宗师》)。将了解自然规律作为人达到极致的一种体现,提出“无以人灭天”,追求天与人的平等,反对将人凌驾于万物之上,所以说,在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尊重、平等、包容的心态,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物链的平衡稳定,现实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

三、“道法自然”的理念与美丽中国建设

自先秦以来,道家一直将“道”作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本。庄子认为“物得以生谓之道”(《庄子•天地》),将“道”作为世间万物产生之根本。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随后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到庄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道法自然”本质上是一种无为的态度和处事风格,庄子认为只有通过“自然无为”才能塑造“至德之世”,但这里讲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也就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在《庄子•逍遥游》中,惠子认为樗树“大而无用”,庄子建议“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正是一种自然的态度和处事风格的体现。此外,庄子强调道法自然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这是先贤庄周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庄子•外篇•在宥》中有黄帝和广成子的一段对话:“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庄子借广成子之口说明有违自然规律的行为是不能造福百姓的。今天,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也应该遵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一切以顺从自然规律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物不胜天久矣”(《庄子•大宗》)。遵守自然规律,需要我们对自然界有正确的态度,是以“以己养养鸟”之道还是以“以鸟养养鸟”之道对待自然,庄子告诉我们:“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在庄子看来,遵循自然,无为而治才是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需要的并不是“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的人造之美,而是“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骈拇》)的生态自然之美。庄子反对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任意干预,毁灭天性,认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1999年,我国的“粮仓”北大仓开始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荒,还湿,重新还原“北大荒”,这就是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最好范例。庄子在提倡有为无为以及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提倡“万物不伤”的观点,这也是庄子“道法自然”的一个体现,“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庄子•知北游篇》)。“万物不伤”的观点也是遵循自然规律,“顺物自然”的一个重要体现。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我们研究自然,探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怀有自然而然,不可造作,返璞归真的心态,积极探求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规律不可创造,更不可更改,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必须适应规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为人类发展服务,更好地把握和利用规律。

先贤庄子的思想为我们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独到的见解和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充分挖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必能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增加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华网.科学家:高科技威胁人类灭顶之灾不遥远.http://www.zhgp1. com/doc/1025/3/0/9/102530915.html.

[3]王文芳.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4]任俊华,李绍元.”物我同一”与生态伦理——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3(6).

[5]葛永林.浅析庄子的生态系统观[J].南华大学学报,2005(4).

[6]靳瑞霞.庄子文论中的生态思想解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

[7]藏明.《庄子•齐物论》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2008(2).

[8]单辉.庄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9]杨雪,黄圣平.庄子人与自然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社科纵横,2009(6).

[10]王素芬.庄子“人与天一”的生态解读[J].河北学刊,2010(2).

[11]刘权政.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1).

[12]李新市.关于“美丽中国”建设若干问题的初步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13]杨莹.庄子的生态思想及现代价值[J].文学教育,2013.3.

[14]闫晓妮.《庄子•齐物论》中的生态智慧[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