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渔篮虾鼓》风情浓

渔篮虾鼓》风情浓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渔篮虾鼓》风情浓位于江阴东乡的华士镇和江阴市东郊的要塞镇,盛行着一种花鼓舞,名曰《渔篮虾鼓》舞,经常在群众性的“调花灯”活动中进行表演。渔篮虾鼓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长期加工发展而成。2009年5月,经过江阴市申报,《渔篮虾鼓》舞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篮虾鼓,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正在不断地完美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渔篮虾鼓》风情浓_江阴民间文艺

《 渔篮虾鼓》风情浓

位于江阴东乡的华士镇和江阴市东郊的要塞镇,盛行着一种花鼓舞,名曰《渔篮虾鼓》舞,经常在群众性的“调花灯”活动中进行表演。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农闲时节,镇上举行庙会、行会,渔篮虾鼓队便参与演出,贯串在“调花灯”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

关于《渔篮虾鼓》舞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50年代华士文化站老站长袁振宁回忆,他在1952年挖掘采访《渔篮虾鼓》舞的时候,由民间艺人陶汝泉、曹清宝提供的舞蹈资料是:该舞蹈由2名演员表演,一男一女,内容是男的去打鱼,晚上回来,女的就去迎接他,慰问他辛苦了;男的就把渔篮里今天打到的鱼给她看,女的很高兴,就以鲜花对他表示敬意,两人情意绵绵地跳起了舞蹈。这个双人舞反映了水乡渔民夫妻恩爱的情景,当时舞蹈的名称叫“渔篮花鼓”。“渔篮花鼓”的名称还有一说:长寿跳这个舞的民间艺人陈寿宝讲,这个舞蹈应该叫“渔篮虾罟”。因为在江阴,特别是华士的方言中,“花”和“虾”,“鼓”和“罟”,都是同音,这个舞蹈里面有渔篮,也有虾罟(捉虾的工具),因此叫“渔篮虾罟”比较贴切。因为虾罟形似花鼓,人们就将“渔篮虾罟”误称为“渔篮花鼓”。1984年,在编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时,经过有关专家的论证,确定为“渔篮花鼓”,但当时无锡也有民间舞蹈“渔篮花鼓”,为了区别,就把江阴的这个舞蹈定名为“渔篮虾鼓”。

又根据原要塞镇陈毘弄民间艺人刘宝荣介绍,这个舞蹈还有一个典故。传说在秦始皇造长城时,监管到处抓民工,民不聊生,全国处于一片恐慌之中。有一次监管去抓人时,正好碰到姐妹俩在捕鱼捉虾,还有一位老汉手提灯笼在照望。当三人处于被抓走的紧急关头时急中生智,分别将手中的渔篮、虾箩和灯笼舞了起来,配合相当默契。监管见他们跳得好,就改变了主意,叫他们到府中演习歌舞,从此该舞得以传承。传至唐朝,唐明皇非常喜欢此舞,并将舞蹈形式和内容作了更改,提灯照望的老汉改成手执扇子的浪荡丑公子,同时增加了调情情节。此外还有一说,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之时,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反抗统治者的压迫。有姐妹俩手执渔篮和虾鼓,载歌载舞于村头,引得元兵上前调戏。姐妹俩佯作媚态,趁元兵不备,伺机迅速从篮里抽出早已备好的“鱼肠剑”,将其刺死。后人于是继承了《渔篮虾鼓》舞蹈,用以怀念英勇无畏的姐妹俩。

渔篮虾鼓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长期加工发展而成。表演时由三人边走边歌舞,在主体上属于两旦一丑的三人舞形式。姐妹俩分别手持由竹篾扎成,彩纸糊好,上面装饰花纸、流苏,里边点着蜡烛的渔篮、虾鼓。姐姐身着蓝色绣花衣裤,大红绣花肚兜,腰系粉红色围裙,妹妹身着粉红色绣花边上衣,桃红色绣花中式裤,大红色肚兜,白色围裙,唱着苏南民间小调,同时翩翩起舞。姐妹俩服饰艳丽、舞蹈优美,近看似出水芙蓉,远看似风摆柳丝。丑角身着灰色长衫、白色灯笼裤、粉绿色描金帽、深绿色腰带、黑色靴子,手持小折扇,配合对唱,以滑稽、挑逗为主导动作进行表演。这个三人舞灵活纤巧,颇受群众欢迎。在当代,根据节庆文艺演出需要,文化馆舞蹈干部叶岳英、刘冰取鱼篮和虾鼓这两种道具,改编成女子群舞,可以在广场展示,还可以在巡游时边走边舞,十分动人。

江南民间舞蹈大多通过优美动听的曲调、轻盈柔媚的舞蹈动作,表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江南农村鱼米之乡风光,渔篮虾鼓也不例外。渔篮虾鼓唱的是极有韵味的苏南民间小调。唱词有的是请人编写的,也有的是演员即兴随口编唱的,有的唱词内容甚至与表演动作毫无关系。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灵活的变通加强了表演性与艺术效果。如一般唱的是:“清清一早起(么),面呀面朝西啊(喂呀喂喂哟),驾舢(么)又驾西,来潮儿路嫌低啊。我家(么)捉鱼(么)哈呀哈哈笑,喂呀喂喂哟,人家(么)捉鱼(么)苦呀苦挤(么)挤啊(喂呀喂喂哟)”等,歌词可以随心所欲更换。歌唱部分一般开始时节奏缓慢抒情,中间可以即兴演唱,结尾则轻松活泼,节奏稍快。渔篮虾鼓的动作韵律和风格来自江南水乡渔民的生活和劳动,将渔民在船上捕鱼捉虾的动态,提炼出了“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舞蹈韵律。演员姿态优美,步伐轻盈,腰胯灵活,风格爽朗明快,均匀绵延微颤的动律与轻稳柔美的舞姿,相映成趣,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渔篮虾鼓》舞中的动作堪称江苏民间舞蹈中的经典,很多专业歌舞团编导将此韵律借鉴应用到了他们创编的舞蹈中。渔篮虾鼓的表演,使人们不禁联想到碧波荡漾、渔舟弄潮、锦鳞游泳的优美意境。轻柔欢快的舞蹈,委婉柔和的苏南小调,使人们看到了渔姑特有的既质朴又纯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内心世界,显示出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虽然传承人刘宝荣、曹清宝、陈寿宝已经去世,但《渔篮虾鼓》舞已在华士、要塞有了传承。2007年。华士镇成立了两支渔篮虾鼓队,一支在社区,一支在华士国际学校高中部。2009年,澄江街道一些社区也组织了渔篮虾鼓队,排练《渔篮虾鼓》舞,努力挖掘整理渔篮虾鼓的资料,使它能够广泛流传。2009年5月,经过江阴市申报,《渔篮虾鼓》舞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篮虾鼓,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正在不断地完美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img20

华士社区的渔篮虾鼓队在公园排练《渔篮虾鼓》舞 (吴立波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