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国首推“粮肥油挂钩”

全国首推“粮肥油挂钩”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全国首推“粮肥油挂钩”苍南粮食政策的四个阶段:1981年至1984年,粮食统购统销减购提价,启动粮改;1985年4月至1992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1993年至1997年,取消粮票,开放粮食购销价格;1998年至今,实行市场化改革。三个挂钩针对当时的定购难,粮食部门展开调查研究。1985年9月,“粮肥油挂钩”政策迎来了一次正名的机会。[7]“粮肥油挂钩”政策的推广,更体现了苍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1986年,“粮肥油挂钩”从苍南走向全国。
全国首推“粮肥油挂钩”_沧海桑田 共铸辉煌——苍南建县30年纪实

第六节 全国首推“粮肥油挂钩”

苍南粮食政策的四个阶段:

1981年至1984年,粮食统购统销减购提价,启动粮改;

1985年4月至1992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

1993年至1997年,取消粮票,开放粮食购销价格;

1998年至今,实行市场化改革。

一度被动

1981年,苍南县从平阳县划分出来,苍南县当时的状况是人口多(93万人)、土地少(44.6万亩),人均占有土地才0.47亩,粮食征购任务是5813万斤,统销7687万斤,全县粮食缺口1874万斤。当时农业劳动力投入是由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另外粮食收购价低于市场价20%,农民不愿意售粮给国家。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苍南县的粮食工作比起周边的兄弟县困难了许多。

1984年开始,农村进行第二步改革,其核心是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为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调整农村粮油购销政策和价格。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定购内粮食按比例价收购,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体现了国家运用价值规律对粮食流通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img32

《温州日报》关于粮食定购合同的文章 选自“苍南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最有影响十大事件候选事件展播:那些难以忘怀的事”

但苍南是个百万人口的缺粮县,人多地少,人口始终偏紧。取消统购后,农民对种植有了选择的余地,且粮食生产效益低,在订购价提高后市场粮价还高于比例收购价,于是农民产生“少种粮、不定购”的思想,在落实合同定购试点工作中,农民普遍反映定购不合算:“少种粮经济,不定购最好,少定购少赔,多定购亏本”。由于农民怕定购吃亏,由此苍南的粮食购销曾一度出现被动局面。[6]

时任苍南县粮食局购销科科长的林连达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回忆说,苍南的粮食政策和各地一样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的1985年实行合同定购前,苍南粮食部门分别在灵溪沪山、湖前西桥村,对粮食合同定购进行试点,但试点反馈的问题是:一、市场价仍高于合同订购价;二、农民普遍不愿种粮;三、粮食专业户不想定购,认为定购数额越多亏得越多;四、不能像过去一样使用行政手段。

离开了行政手段这把“尚方宝剑”,要怎样才能让农民自愿把手中粮食交给国家呢?

三个挂钩

针对当时的定购难,粮食部门展开调查研究。在调查中,苍南县的粮食工作者发现,农民在不愿向国家提供定购粮的同时,却又非常需要得到平价化肥、柴油的供应。粮食部门内部也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定购任务还是经济合同,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是计划分配还是挂钩奖励。争论后达成一致的认为是粮食合同定购,既要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给农民以实惠,又要不擅自提高收购价格,打乱市场秩序,唯有采取生产资料供应与粮食合同定购挂钩的办法才有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县粮食局采取一个生产资料供应和粮食合同定购挂钩的办法,简称三挂钩,当时就是化肥柴油(粮食)合同定购。这三个挂钩的政策出台以后,每100斤粮食给农民13斤化肥、5斤柴油,专业户还给他定金,政策下去以后,农民反映很好,都说有这样的政策,卖粮就不吃亏了。那一年,县政府拨出农用柴油1250吨,粮菜化肥1760吨,对完成粮食合同定购的农户实行挂钩奖励。

然而“粮肥油挂钩”在当时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否符合当时的政策还没有定论,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当时,从省里到县里,对“粮肥油挂钩”也有些不同意见,只是当时县里的主要领导和县粮食局顶住了压力,才使得“三挂钩”政策顺利得到实施。

全国推广

1985年3月29日,苍南县人民政府下发了苍政(1985)62号《关于调整农村粮油购销政策的通知》。文件的内容大体为:当年县政府拨出农用柴油1250吨,粮菜化肥1760吨,与省奖售化肥结合起来,对完成粮食合同定购的实行挂钩奖励,农民每交售100公斤商品粮,政府给予挂钩奖励化肥13公斤,柴油5公斤。把国家对农产品的收购同对农民的生产资料供应结合起来,弥补比例价与市场价的差价,缩小剪刀差,使之接近于等价交换的原则。

1985年9月,“粮肥油挂钩”政策迎来了一次正名的机会。全省粮食经济研究会在普陀山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一、解决粮食问题的战略思想。二、如何完成粮食合同定购。苍南县的论文《生产资料供应与粮食定购挂钩是等价交换手段之一》宣读了以后,在会上反应很强烈,认为苍南县粮食局敢想、敢做、敢改,抓住了改革的本质。

img33

《生产资料供应与粮食定购挂钩是等价交换手段之一》 选自《回眸苍南》

实行粮肥油挂钩,在计划经济年代阻力很大。当时,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84)1号文件中对改善农副产品收购办法是曾提出的“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供应办法,也要认真改进”的精神,冲破阻力,顶住压力,大胆解放思想、排除干扰,突破计划框框的束缚,创新分配机制,走出一条用生产资料与农民交换商品粮的路子。

“粮肥油挂钩”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粮食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符合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改进了生产资料平均分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推进了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苍南实施这一政策后,在全市创下了连续十二年旱稻一季率先完成粮食定购任务的经验,1992年,还被评为全国粮食购销先进单位。[7]

“粮肥油挂钩”政策的推广,更体现了苍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1985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苍南县“三挂钩”的做法。1986年,“粮肥油挂钩”从苍南走向全国。1987年发展为化肥、柴油、贷款(预购定金)“三挂钩”政策,成为全国、特别是市场粮价高于合同收购价的地区扭转粮食征购不利局面的法宝。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后期,现粮食订单收购的价外补贴也是挂钩政策的衍生。

img34

苍南完成粮食定购任务 选自“苍南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最有影响十大事件候选事件展播:那些难以忘怀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