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龙头展新姿

亚洲龙头展新姿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 贸易活力:亚洲龙头展新姿1949年香港九龙港口的繁忙景象[9]战后,英国重新统治香港。战后香港经济复原迅速,由于中国重建的需要,香港的转口贸易非常蓬勃,促使贸易总额很快便超越了战前的最高水平,工业生产也渐次恢复。领土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它才成为英国统治下的“自由港”,并因此而繁荣。因此,贸易可以说是香港的经济基础,历史上是如此,其后的发展也是如此。对内地贸易总额11.78亿元,占香港贸易总额的23.2%。
亚洲龙头展新姿_五千年历史切面:1949中国城市

五 贸易活力:亚洲龙头展新姿

img180

1949年香港九龙港口的繁忙景象[9]

战后,英国重新统治香港。港英政府面对着困难重重,要在颓垣败瓦中,恢复各种基本物资如食物、水电、交通工具等的供应,提供居民的日常需要和让工商业重新正常运作,每件事都是刻不容缓的。此外,港英政府还有另一项更迫切的任务:日本侵港时,香港的华人不但曾目睹日军顷刻间把英军击败,沦陷时,他们更目睹英国军民被困在集中营内,饱受日本人的奚落和侮辱,原来是日不落的英国人,在华人心目中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因此港英政府深感到英国在香港的威信大受打击,亟须重振英军昔日的声威。

港英政府认识到,要重振声威,有必要笼络人心,赢取香港华人的拥戴。1946年,立法局重新组建后,马上撤销历年来令华人至为反感的山顶专区条例,这是争取人心重要的一步。此外,港督杨慕琦提议改革宪法,扩大华人参政的机会,认为这会令居港华人对香港产生归属感,随而努力建设香港社会和支持港英政府。他的政改方案提出后,曾用了几年时间向各界咨询。不过这份本来可以为香港带来民主议政的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后竟变得面目全非,最后实施的改革微不足道。但是尽管如此,从这次建议政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慕琦以及英国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香港的新态度,和战前比较是改变了很多。

正当香港受到内地战乱的波及,经济元气大伤之际,美国和联合国又对中国实施禁运,美国冻结了中国的美元资产,令香港一直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蒙受惨重的损失。

香港地处中国南天海隅,在亚太地区位置适中,而且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天然良港,这些条件都有利于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但是,除了优良的港口和适当的位置这些客观的必要条件,还需要与有利的历史条件相配合,才能使港口条件成功地得到发挥。

战后香港经济复原迅速,由于中国重建的需要,香港的转口贸易非常蓬勃,促使贸易总额很快便超越了战前的最高水平,工业生产也渐次恢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不断涌入的内地移民促进了人口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人还曾怀疑过,城市人口的激增是否会改变香港的经济模式,香港的经济还会不会一如既往,以转口贸易为主?事实证明,香港的贸易港地位一直都没有动摇过。领土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它才成为英国统治下的“自由港”,并因此而繁荣。但在经济上,香港和内地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是内地之外的自由贸易立足点,但须要有内地作为腹地,才可以发挥它的功能。因此,香港的出现、存在以至日后的发展,都和内地息息相关。

以香港本身的条件来说,土地褊狭,天然资源缺乏,自给自足的渔、农业只能养活少量人口。要进行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香港便必须依赖贸易,向外输出商品和服务去换取本身缺乏的各种必需品。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小国对贸易的依赖都比大国为重。因此,香港的经济发展由始至终便和贸易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埠把香港投入到世界贸易的网络,使它成为一个转口贸易港,带来了一次重大的结构变化。贸易源自分工,而国际上的分工则决定于各国各地的需求和资源情况。作为一个转口贸易港,表示香港并没有生产商品的优势,它只是个中间商人,为别人生产的商品提供买卖服务,从中赚取利润。

参与国际贸易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贸易和分工。另一方面是专门化,各国各地必须按着本身的比较优势走向专精,体积愈小,专精的需要也愈大,才能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专门化有利于集中资源作最有效的利用,同时,在学习过程、积累经验和建立联系中,更可以造成进一步的优势。要及时地发挥本身的优势所在,放弃劣势环节,就意味着经济结构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作出调整。经济体积愈小,要做出的调整也愈大。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最能迅速发挥调配资源的功能,不放过任何从贸易中获益的机会。香港是一座“自由港”,继承了9世纪后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就按着比较优势原理在20世纪发展成为知名的转口港。

但是,比较优势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一方面它是由许多内外因素所构成,而另一方面它是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随着一国一地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知识、技术、经验、资本的不断累积,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上的比较优势便会有所改善,而外在贸易环境的变化,更会促使它在世界的贸易网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断变化的比较优势使战后的香港必须一再重新找寻定位,幸好香港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的经济和贸易结构作出了适当的调整,适应了角色并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商业中心。

香港是一座“自由港”,开放性大而本身的经济体积小,特别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其中以来自内地的影响最大。我们可说,战后内地局势的发展,使作为转口港的香港出现了两次重大的经济结构变化。第一次是工业化,第二次是多元化,但无论怎样,都没有改变香港贸易的依赖。工业化使香港由原来出口他人生产的商品转而为出口自己生产的商品,而多元化则使香港除了买卖自己和他人生产的商品以外,更进行大规模的服务业贸易。归根结底,这是香港的经济本质使然,它必须透过各种贸易途径,输出商品和服务,才能换取足够的资源去养活数百万人口和维持经济的正常运作。人口愈多,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贸易的需要也愈大。因此,贸易可以说是香港的经济基础,历史上是如此,其后的发展也是如此。

香港1947/1949年的产业规模对比[10]

img181

续 表

img182

1949年11月5日,《星岛日报》载文谈发展中的港澳贸易,“由于交通的逐渐恢复,人民政府接管广州之后,确实地执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城乡互助逐渐实现,大量的米、蔬菜都向广州集中了,尤其是香港的官方的宣布从11月份开始,中国出口货转口免缴来源证,废除了中港经济协定以后,将来中国出口物资的途径必然畅通,而广州国税局的公布入口税则,及华南进出口贸易暂以华东区为标准,这都足以稳定省港以致整个华南商人的信心,并扫除了若干不必要的怀疑”。

战后,香港经济发展迅速。至1949年底,进出口贸易总值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69亿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12.8亿元增长14倍多,其中进出口27.50亿元,出口23.19亿元。对内地贸易总额11.78亿元,占香港贸易总额的23.2%。居香港外贸首位,其中从内地进口为5.93亿元,占21.6%,出口为5.85亿元,占25.2%,均居首位。维多利亚港内货船相连,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