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洲未来十年发展的新动力

亚洲未来十年发展的新动力

时间:2023-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创新:亚洲未来十年发展的新动力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资本主义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历史原因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一起造成了亚洲国家的长期贫困。未来十年亚洲的发展必须找到能够支撑持续进步的新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基于产业集群的集群创新将是亚洲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新的最佳模式。

2.创新:亚洲未来十年发展的新动力

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资本主义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更是充分地展示出技术创新的巨大魅力;二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以全球化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三次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无一例外地发生在资本主义成熟的西方,亚洲国家在技术创新的阵地中已经失去了先机。

历史原因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一起造成了亚洲国家的长期贫困。对于后来企业和像中国这样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亚洲国家来说,为了实现工业化,技术学习即使不是充分条件也是必需的。按照霍伯德(Hobday)的定义,学习就是管理者和企业获取“黑箱”中的内容的过程,也就是把输入要素转化成可以支持国家发展的有价值的资源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但只学习是不够的,单纯的学习模仿无法使亚洲国家站在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甚至是同一起跑线上。未来十年亚洲的发展必须找到能够支撑持续进步的新动力。

2.1 从模仿到创新:亚洲企业的艰难抉择

技术和经济上的落后造成了亚洲国家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长期弱势地位,为摆脱这种困境,亚洲的大多数国家都在20世纪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模仿。按照一般学者的分类,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模仿学习为主的“模仿—反刍”式,另一类则是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创新模式。亚洲国家现在一般都还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这些国家或者国家内的企业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专利,然后再研究综合各种技术并进行改进,最后建立自己的工业技术体系。

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无疑是日本和韩国。战后的日本工业体系几乎崩溃,但它大量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最新技术,并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改进,很快地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了战后的复兴,并在全球经济中占得一席之地。日本著名的本田公司,最早以摩托车起家,他们最早就是采取了“模仿—反刍”的技术创新模式。本田公司花钱买到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几十台发动机,进行剖析和研究,集众家之长研制出了最好的发动机,装配成世界一流的摩托车。1958年,美国福特公司引进了本田发动机。韩国则主要在电子领域大规模采用“反求工程”(与一般的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制造实物的过程不同,“反求工程”是先有实物,然后根据实物数据作图,最后再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这就是在无法获取产品专利的情况下,通过对实物的分析模仿来进行制作生产的一种方法)的手段,通过成功的技术模仿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诞生了三星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企业。

单纯的模仿复制并不能带来经济技术竞争上的优势,除了日本韩国等少数亚洲国家,亚洲的其他大多数国家已经在模仿中成为西方国家的廉价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中国大陆,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量引入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员,但直至今日,中国依然在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做着制造工作,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

亚洲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比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要快得多,但我们的很多产品都只是在简单层面上的模仿。如果永远模仿别人,将永远不会成功,每个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概念。亚洲国家应有长远的视角,亚洲企业也要有突破单纯模仿复制的勇气和魄力。

2.2 集群创新:亚洲企业创新的关键抉择

我们认为,为了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亚洲国家和企业必须完成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同时,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创新也是亚洲国家和企业走出危机的唯一选择。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背景与之均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对创新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已受到学术界、工商界及政府的高度关注。它集合内部企业的灵活性与要素的丰富多样,具有地理临近、资源共享、促进知识流动和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集体学习等优势,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力,实现规模经济和扩大范围经济效应,同时亦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从而带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这些优势正好弥补了亚洲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弱势,让弱者抱团形成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基于产业集群的集群创新将是亚洲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新的最佳模式。

关于创新集群,英文有三种表达方式:innovation in groups、innovative clusters、innovation-based clusters,含义各不相同。第一种是从技术创新时空分布的角度加以规定的技术创新集群(简称创新集群,innovation in groups or swarms),即创新具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成群出现的特性,创新成群出现的现象称为创新集群。第二种是从创新系统角度提出的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是OECD在推出国家创新系统(NIS)概念后推出的新概念。从创新系统的视野来看,创新集群可以被看作简化了的国家创新系统(reduced-NIS)。这一内涵的创新集群与下面阐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相近。第三种是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的创新集群,也称为创新型集群,是与低成本型集群(low-cost-based clusters)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可以这样重新定义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具有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

创新型产业集群应该有两层内涵。第一,是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即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高级阶段,是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它首先应该有产业集群的特征和特点,但更为复杂。因为它的构成要素更多,而且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第二,是从创新角度分析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即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满足产业集群的前提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创新性。即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三个核心层次互相作用下,能够不断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即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

因此,创新型产业集群首先是一个集群,一个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集群,这也构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构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最核心的能力和特征,这也构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

2.2.1 亚洲集群创新动力

从创新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创意产生、创意开发和创意推广三个阶段构成。在这三个阶段,管理者必须完成六项关键任务:创意的内部搜求、跨部门搜求、外部搜求、创意的筛选、开发及其在公司范围内的推广。这六项任务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创新价值链框架要求管理者以“端到端”的全局性眼光来看待他们的创新活动。该理论不赞成管理者盲目引进流行的创新手法,这些手段或许可以解决创新价值链上的部分问题,但未必针对最需要改善的那个部分。相反,该理论主张管理者集中精力加强最薄弱的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以提高创新成效。

创新价值链还有助于管理者认识到,他们引以为豪的创新强项实际上很可能会发展成为公司的弱点。如果他们只关心创新价值链上最具优势的环节,比方说,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创新理论,努力提高其在创意产生或推广环节的核心能力,那么最终将导致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被进一步削弱,从而损害公司的总体创新能力。

表5-1 创新价值链

通过对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更为复杂,涉及的创新主体也更多。我们运用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价值链,并得到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如下:

表5-2 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

2.2.2 集群创新的特点

互惠共生性

共生经济是指经济组织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而结成的共生体。这种共生体的形成会导致经济组织内部或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既能带来经济组织效益的增加,也能带来整体社会福利的增加。

竞争协同性

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创新集群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企业的空间集中,提高了竞争强度,同行竞争更趋激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形成了集群的竞争协同性。产业集群是具有自身优势循环累积特性的经济系统,有极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增强的性质。随着企业集聚度的上升,集群的竞争优势渐趋显现,形成“磁吸效应”,大量企业在集群区自动集聚,随之相关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集群优势进一步增强。竞争使得企业群落中的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并依靠协作伙伴关系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大量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

创新集群的知识转移可分为三类,即外部向内部转移、内部之间转移、内部向外部转移。在知识从集群外部向内部转移中,知识来源包括:招聘的员工、顾客、设备供应商、其他供应商、专利提供方、商业伙伴、产业联系、大专院校、地区研究机构、咨询机构、贸易展销会、出版物等。在创新集群内部,通过区域网络、技术联盟、技术合作和专业人员流动,实现了知识转移。

知识从集群内部向外部流动亦称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这是一种知识外在化效用(the role of knowledge externalities)。知识溢出的主要形式是专利和将新知识物化的新产品。

知识资源互补性

在资源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的优势是由所处区位、生产活动所需资源以及运输成本决定的。在资金主导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市场优势区位是由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决定的。在知识主导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市场优势是由创造型人才和产业组织的创新机制决定的。

快速增长的集聚经济

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外,创新集群的最大竞争优势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创新集群通过不断创新,不断以新产品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专利转让获得的收益,从而推动集群的发展。

2.2.3 亚洲集群创新现状:典型示范

在集群创新方面,日本和韩国率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创新集群基地的建设和布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国大德科技园、日本筑波科技园以及中国中关村。

大德科技园

大德科技园是韩国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21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大德科技园区现有韩国科学技术院、忠南大学、信息通信大学院大学和大德大学等4所大学;同时包括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韩国原子力技术研究院、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大德科技园区内企业从1995年的40家,发展到2003年的850家,2005年则超过2 000家,预计2015年增至3 000家,并吸引20家外国研发机构进驻。预计到2015年,园区一年的海外专利登记将达到16 000件,技术转让费收入5 000亿韩元,销售额达30万亿韩元。

表5-3 大德科技园规模

资料来源:刘芹、张永庆:《中日韩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中国上海张江、日本筑波和韩国大德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日本筑波科技园

始建于1963年9月的日本筑波科技园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以基础科研为主,属于国家级研究中心,园区内机构多从事基础研究而不是工业应用,但政府有意通过吸引私人公司入驻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筑波发展采用的是集中式布局,其内有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经产省直属科研机构)高能物理研究所、筑波宇宙中心和国立公害研究所等在内的国立科研及教育机构46家,私营科研机构300多家。集聚的创新模式使得这一园区成为日本乃至亚洲十分优秀的先进研究和高层次教育中心,极大地带动了整个日本的技术创新。

中国中关村

中关村是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集聚创新基地。中关村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中关村的集聚创新模式吸引了大量的中国高科技人才,并孵化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兴企业。

2.3 亚洲集群创新支撑体系:我们的建议

创新集群是在欧美首先进行,亚洲国家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很短,因此我们看到,创新集群在亚洲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亚洲集群创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我们建议应该首先加强创新集群的根植性、创新组织开放性及竞争协同性。

财政和税收政策等经济杠杆

政府应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把它作为技术创新的助推器,着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产业集群注入更加强劲的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等经济杠杆来达成激励集群成员创新的目的,具体形式包括财政贴息、地方返税、所得税减免、专项基金等。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主要是让企业获得较高的创新收益,减少其风险,这样企业才有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收益预期或者减少创新投入大有裨益。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实现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持,并将这些要素加以整合,促进技术、知识、信息在集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政府应抓好区域技术中介机构如技术市场、创业中心、技术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的建设。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相关服务和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进入,加快有形和无形的人才、资本、信息市场建设,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各级各类中介机构,分工明确又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中介服务网络。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了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与协调,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专门机构管理这方面的工作。

推动产学研合作,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的专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以资产和项目为纽带,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转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衍生成果。

增强企业合作竞争意识

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张而导致市场的集聚,竞争的激烈化难以避免,而且竞争本身对于保持集群的活力也是极有必要的,但集群企业若过于强调彼此间的竞争而缺乏合作双赢的意识,将会给集群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集群创新过程中,合作是网络化创新的基础。因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只有通过和各网络结点的紧密互动,如和供应商、客户的合作,和同行企业的合作等,充分利用集群网络资源,在合作中交流各自的意见、想法和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络化创新。从创新中知识流动的角度看,以一种合作的心态还是一种竞争的心态,对待知识外溢的受益者,将影响集群内部的知识流量,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创新。

如何实现合作创新对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实现行为主体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双赢发展,需要企业在观念上从单纯的竞争导向转变为合作竞争导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甚至同行业企业之间都应该加强沟通协作。比如,企业可通过联合技术开发、战略联盟、联合销售、联合购买、共同培训、联合环境治理、共享流动的劳动力资源等途径实现各种正式联系,解决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诸如技术开发能力、资金能力不足以及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创新风险等问题,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另外在人员培训、行业规范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当然还需要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上下游企业应该通过相互沟通,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共享。

同时,企业间合作的加强,需要集群中企业自觉维护、遵守行业道德规范,抵制“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共同营造一种公平、诚信的产业环境,从而利于产业集群内合作的产生,拓宽学习界面,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激发创新的产生。

2.4 结语:亚洲的希望在集群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后危机时代必然伴随着重大的创新,形成鲜明的时代特点,为企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对于亚洲的企业而言,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和西方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危机就意味着创新的机会。金融危机将会使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都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同时,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机遇是形成了“倒逼”机制,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迫使亚洲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逼迫亚洲国家通过加快自主创新战略,通过产业转型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亚洲国家和企业应该利用有利时机,加强国际合作,分享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研发技术,提升企业自身的实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集群以其带来的国家、区域或地方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而日益受到关注。集群创新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创新形式,已经得到了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证实。世界各地出现的产业集群在科学规划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其主导产业大多数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性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十年亚洲发展的新动力应当是集群创新带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亚洲国家和企业都应当抓住机遇,通过集群创新追赶世界创新潮流,以争取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