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诺族乐器

基诺族乐器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申遗项目2006年12月,基诺族的大鼓舞(司土呙)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名录。2010年7月9日景洪市文化体育局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基诺族大鼓舞”》学术研讨会,还组织出版、制作、印制《基诺族大鼓舞》示范性教研教材,并撰写了10万字的相关论文,收集了相关文字以及图片资料。
申遗项目_中国基诺族

第七节 申遗项目

2006年12月,基诺族的大鼓舞(司土呙)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名录。把基诺族的大鼓(司土)作为基诺族文化的特色文化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正因为如此,基诺族乡人民政府采取有效的举措,能使基诺族大鼓舞至今得到传承与保护。2008年12月,基诺族乡文化站正式成立了基诺族大鼓舞传习所。2010年7月9日景洪市文化体育局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基诺族大鼓舞”》学术研讨会,还组织出版、制作、印制《基诺族大鼓舞》示范性教研教材,并撰写了10万字的相关论文,收集了相关文字以及图片资料。这是基诺族文艺研究和多年申遗努力的结果,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传播体系,能够基本满足各学术界专家和教学的要求。另外,当地基诺族乡民间艺人作为大鼓舞的传习人,深入农村基层传授大鼓舞的技能与技巧,或者每年举办一到两期的大鼓舞培训班,带动和传承了基诺族大鼓舞,培养了以沙车、白腊者、白腊先、何桂英4名民间传承艺人为主的传承大鼓舞队伍,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利用这批人来做好基诺族大鼓舞的传承,利用民间群众来保护、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基诺民族大鼓舞文化继承人才,不断促进基诺族大鼓舞文化开发研究和体现社会利用的价值。

img100

基诺族大鼓舞传习所   摄影者:沙晓桑

img101

敬酒祭祀大鼓   摄影者:张 云

基诺族民间乐器品种较多,但比较流行、使用更多的则是“奇科”和“布姑”。但由于“奇科”“布姑”是猎获时敲奏的乐器,现在国家禁猎,所以“奇科”即将消亡。经调查,现基诺族已无人制作并敲奏“布姑”这种乐器。“奇科”能保持下来,还是在基诺乡文化站的努力下,就这一民间乐器进行了适当改造、宣传、演出推广。但是,由于“奇科”这种民间乐器都是用鲜竹现做现演奏的,所以,时间一长,鲜竹的水分蒸发,就会变调,只要七个竹简中有一个竹简变调,就无法演奏。文化站的同志虽然多次改良,但始终未能解决好“奇科”变音的问题。现在,能制作、演奏“布姑”的基诺族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基诺族民间乐器几乎无传承人。能演奏“奇科”的基诺族年轻人只有巴朵村的杰布鲁、文化站的沙晓桑。2005年8月,“奇科”和“布姑”被列入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向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组申报,按规定程序参加了评审。

img102

2010年7月6日基诺山举行“基诺族大鼓舞”学术研讨会   摄影者:陈 宏

img103

基诺族大鼓舞传习所开学典礼   摄影者:沙晓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