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吾尔族民间文学阿凡提的故事

维吾尔族民间文学阿凡提的故事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派出赫哲族民间文学“伊玛堪”抢救小组分别前往赫哲族三个地区收集、采录,使濒临消失的“伊玛堪”得以存留、传承下来。
民间文学_中国赫哲族

第四节 民间文学

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是赫哲族人民宝贵的艺术宝库,民间文学就是其中之一。

赫哲族民间文学以“伊玛堪”的形式流传最广,在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深受人民的喜爱。赫哲族“伊玛堪”是一种以上辈人传下来的故事、传说等,或把自己看到的编成故事,向听众边说边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说到激动时便唱起来。唱的内容也是故事的内容,边说边唱的“伊玛堪”往往引人入胜,令听众沉浸在迷人而动情的故事情境之中。在有张有弛起伏跌宕的情节中,人们从中感悟人间的真、善、美。“伊玛堪”讲唱者一般都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他们掌握着流利的赫哲语,受其上辈人传下的民间故事的影响和上辈人的传教,使得他们对“伊玛堪”着迷、热爱。而其下辈人领其传授之技后又向其下辈人传唱讲说,这样,“伊玛堪”这种赫哲族独特的民间文学,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开出不败的花朵。

一、赫哲族民间文学“伊玛堪”在古代中的流传

早在金朝,赫哲族“伊玛堪”就存在并发展了。赫哲族口头文学“伊玛堪”的故事所反映的事件就有多处,如果当时“伊玛堪”不在金朝,那么它也反映不出细致而真实的“金朝欲攻打宋朝,向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南北两岸诸国,所谓三川六国求援兵”。当时松花江下游南岸街津口附近有一小屯叫盖金,它在此地先称“赫赫”,后改“赫金”国的中心地,金朝曾向此求援兵,得到相助。可想,赫哲族先世与金朝的密切关系在当时的“伊玛堪”中得到证实:“金平章率领六国兵马到了苏彦木杜里霍通(是黄龙府城,先为扶余故地,后改在农安县城)。到了燕都(即今北京)的时候,已是五月初了。平章吩咐赫金国大汗以及各国大元帅等在南门外扎营,等候调遣。他自己急速进城,上朝参见金国大皇帝,口呼万岁,继奏六国都已应命而来,共有六万人,现在南门外扎营候命。大狼主听了大喜,令四太子兀术赴南门犒赏各军。兀术得令,立刻率领卫士百余名,来到六国营中。早有平章通知众元帅说,四太子马上就要前来犒赏三军,各元帅得悉,去营迎接,都行拜见礼。”[1]这个故事充分证明在“伊玛堪”这个故事产生时,“伊玛堪”在那个时期的重要作用和密切相关,通观总览,这些在“伊玛堪”的传说与史实基本相符。也以此证明,“伊玛堪”在金朝时期的影响。

二、赫哲族“伊玛堪”歌手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在不同时期都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有近代的三福玛发、古托力、尤贵连,有现代的吴连贵、葛德胜、尤树林、吴进才、尤景兴等,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传承和发扬着灿烂的赫哲族文化。

三、抢救民间文学“伊玛堪”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民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民当家做主,赫哲族“伊玛堪”也有了用武之地,开始歌颂新生活,歌颂我们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和可爱的祖国。党和国家特别重视这些民间文学人才,全力为他们创造优厚的条件去演唱、传承。三江大地上到处都有“伊玛堪”讲唱。这“伊玛堪”的歌声像流淌的历史长河,只有江岸的青山记住了那个时代。一些年纪大的“伊玛堪”歌手相继随着历史的长河去了,宝贵的赫哲族文化遗产将要沉入江底,成为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派出赫哲族民间文学“伊玛堪”抢救小组分别前往赫哲族三个地区收集、采录,使濒临消失的“伊玛堪”得以存留、传承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王士媛、马名超、李熏风、黄任远等奔赴八岔、街津口、四排等地分别采录。至此,赫哲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留存、发展和繁荣。

四、在2000年旅游热中“伊玛堪”重放异彩

当旅游热潮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地区也迎来了旅游旺季,于是生态游、界江游、民族游等风起云涌,其中以民族游最为火爆。因为久违的“伊玛堪”登上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别具特色,使游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潜行了多年的民间文学“伊玛堪”重破时空尘埃,大放异彩。赫哲民族主流的文化艺术也得以传承、发展和繁荣。

五、赫哲族民间文学书面创作

1985年,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创赫哲族文学事业,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在其本单位街津口乡文化站首创主编了赫哲族唯一的文学刊物《鱼鹰》,还为当地驻军水兵开辟了一期“水兵专号”,受到了民族文学刊物《民族文学》的高度赞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