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不高的分析

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不高的分析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对于住宅之外的宅基地和农村居民点公共用地确有调整、节约的必要。尽管上述研究中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面积的数字有些差异,不过结论却一致: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合理调整农村宅基地和居民点用地是保护耕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化过程中,即使农民工进城了,也不应当轻易改变他们在家乡住宅的产权或使用权。不过,对于住宅之外的宅基地和农村居民点公共用地确有调整、节约的必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大于宅基地面积,宅基地面积大于农民住宅的面积。研究包括两个问题:第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如果加强管理,能够节约出多少土地?第二,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在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之后,有没有可能让进城的农民工在保留家乡住宅的前提下,将部分附属于宅基地的菜园纳入耕地?

2012年城镇人口6.9亿,农村人口6.4亿,也就是说,农村和城镇人口差不多。可是农村的建设用地面积几乎是城镇的4倍。正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所说:“当前我国城乡人口比例约1∶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却是1∶4,城市用地紧张与农村用地粗放并存。”

根据陶然的研究:“(2013年)我国建设用地总量已经超过4.7亿亩,其中城镇用地(城市加建制镇)0.5亿亩,独立工矿用地0.5亿亩,而村庄用地(不含独立于村庄之外的乡镇企业用地)就高达2.5亿亩,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农村空闲住宅面积约占村庄建设用地总量的10%—15%。人均居民点用地达到229平方米,用地十分粗放。”[1]如果农村每家有2.8个人,农民户均居民点用地641.2平方米。由此可见,宅基地占居民点用地的56.3%。在宅基地中,只有25%左右的面积是农民的住宅。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山研究员指出:“在集镇和村庄,又存在形态、布局、用地散乱,用途与功能配置不合理,生产、生活功能配套缺失,用地低效、闲置普遍的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理应伴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现象并没出现。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村庄用地却出现了上升势头。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接近19万平方公里,是同期城镇建设用地的2.4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和农村人口净减少,普遍存在农村‘空心化’和住房闲置。”

尽管上述研究中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面积的数字有些差异,不过结论却一致: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合理调整农村宅基地和居民点用地是保护耕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昆山等地的经验表明,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重新规划农村土地,兴建农民集中居住的新村,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容积率,既可以节约宅基地,也可以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显著地增加优质耕地的数量。不过,昆山经验有其特定的前提,苏南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高,不仅没有剩余劳动力,而且还需要从外地引进大量劳动力。集中居住的农民基本上都在本地的企业中找到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兴建高密度的公寓式农民居住小区,让农民集中居住,皆大欢喜。但如果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多数人还以种植业为主,住进了高楼,却给种田增添不少麻烦,强制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就未必合适了。即便能够节省下来一些耕地也很难得到农民的支持。

[1] 参见陶然,“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比较》,2013年第1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