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童广播剧的受众分析

儿童广播剧的受众分析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儿童广播剧中出现的成人形象,应当起到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儿童广播剧,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特点,按需制作。

第二节 儿童广播剧的受众分析

一、儿童广播剧的受众范围界定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有一段为人熟知的名言:“一个写儿童读物的作者,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年龄的一切特征,不然,他们写的作品就会没有对象,无论是儿童或成年人都不会需要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儿童广播剧。儿童广播剧是为儿童而创作和演播的,因此我们要首先明确界定儿童的概念。

根据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的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0至18岁的少年儿童已经达到3.6亿,占我国总人口的近30%。也就是说,在每三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就是儿童广播剧最主要的受众群。另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有七亿左右的少年儿童家长。在儿童收听收看节目时,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欣赏,而且越是孩子年龄较小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儿童节目的越多。这些陪伴少年儿童一起欣赏儿童节目的家长,也应当算作儿童广播剧的一部分忠实听众。

二、儿童广播剧的受众特点分析

(一)儿童对广播剧的期望和需求

要了解儿童对广播剧的期望和需求,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在美国进行的两个相关受众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1944 年,赫佐格对广播听众进行了题目为“电台白天的连续节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妇女”的深入调查。赫佐格对100名听众作了长期采访,对2500名听众做了短期采访。研究结果发现,妇女之所以喜欢这些连续剧,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通过收听广播剧,自己的内心感情得到了发泄;二是在收听广播剧的过程中,她们获得了满足个人“痴心妄想”的机会;第三个理由则是她们希望从广播剧中获得处世的一些指导。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研究者又对听收音机、看电视或介入其他传播媒体的原因进行了分类。研究获得的数据显示,某些成年人观看电视,主要是为了逃避现实,抑或为了了解世界,获得谈话的资料,或者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在此基础上,20世纪的60年代初期,W·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公布了关于美国儿童使用电视情况的首次大规模的调研报告。在名为《我国儿童生活中的电视》的著作中,研究者们试图弄清楚儿童如何利用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研究结束后,施拉姆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儿童使用电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幻想、消遣和指导。此外,专家们还发现,儿童对电视的使用情况与其家庭社会关系有关。举例来说,子女与父母的冲突越厉害,他们寻衅的次数就会越高,也就越喜欢看电视上的幻想节目,以便达到逃避现实的目的。在20世纪80年代,施拉姆回顾这次研究时认为,后来的效果研究者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了这本书中的观点,“从一种意义上说,‘效果’这个词是引人误解的,因为它意味着电视对儿童在‘起某种作用……’。没有什么比这更脱离现实的了。在这种关系中,儿童正是最活跃的。是他们在使用电视,而不是电视在使用他们”(2)

同样,儿童在“使用”广播剧时,也希望从广播剧中获得幻想、消遣和指导,甚至更多。在儿童广播剧中出现的成人形象,应当起到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经揭示出成人对孩子童年时期的潜在影响:“当儿童在童年期开始意识到自我时,他正处于一个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过程,因此他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自己的人格能够悄悄地潜入儿童之中,用他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产生变化。”(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曾作过一个儿童在不同的需要下对媒介的选择的调查。

儿童在不同的需要下对媒介的选择(单位:人数%)

img6

img7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当儿童需要了解新闻的时候,广播是他们除电视之外的第二选择。此外,在儿童需要放松的时候,需要学习社会生活的时候,需要娱乐的时候,需要认识自己的时候,需要摆脱生活压力的时候,需要摆脱孤独的时候,以及需要了解怎样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广播都是儿童第五至七位的选择。由此可见,广播剧对儿童来说,是可以用于娱乐放松、学习思考和在娱乐之中接受教育的。

(二)儿童个体特征

1.不同年龄段的区别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是在4岁前获得的,其余30%则在8岁前已经发展起来,儿童在2至3岁时就已获得基本的语言和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0至18岁的儿童又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个体。少年儿童在0至18岁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制作儿童广播剧时应该考虑到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需要、感受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创作分类,按不同的需求制作符合特定年龄段“窄众”口味的儿童广播剧。

在0至18岁的大跨度中,儿童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年龄阶段:学龄前儿童、小学阶段的儿童和中学阶段的儿童。儿童广播剧,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特点,按需制作。

学龄前儿童,即低幼龄儿童,最基本的要求是语速、节奏缓慢,还要有适当的解释和重复,这样才能便于他们理解和模仿。比如说,儿童广播剧《春雨蒙蒙》中,老爷爷和小蒙蒙的对话都是慢腾腾的,让低幼龄儿童听起来一点儿也不感觉吃力。而且,老爷爷从始至终都那么耐心地讲道理,这也让低幼龄儿童听众能够轻轻松松地顺着同龄人小蒙蒙的思路听故事。

蒙蒙:真能长出来吗?

爷爷:啊。

蒙蒙:那我去告诉我爸爸。

爷爷:蒙蒙,哎哎哎哎,来来,别忙别忙啊。等着有那么一天早晨,咱们俩埋的这花籽儿啊都长出来,让这里开满了鲜花,让咱全院儿的人突然那么高兴一下子,那呀,才有意思呢。哎,蒙蒙啊,这可是咱俩的秘密,可不准告诉别人,行吗?

蒙蒙:拉钩!

爷爷:好!拉钩!

蒙蒙: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爷爷:(应和)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而对于上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则喜欢节奏快的故事,并且对源于生活又异于平凡生活的童话表现出特别的欣赏力,新奇有趣的东西他们最感兴趣。以童话类儿童广播剧《去年的树》为例,鸟弟弟与树哥哥这对会说人类语言的好朋友就特别吸引小学生。

鸟弟弟:树哥哥,树哥哥,天亮啦,天亮啦,你睡醒了吗?

树哥哥:(打鼾声)

鸟弟弟:啊?你还没有醒啊?哎呀哎呀,你快醒醒,你快醒醒!

树哥哥:(打鼾声)

鸟弟弟:如果你再不醒,我就用嘴挠你的痒痒喽!啊?你装睡,你装睡,你骗我,你骗我!

树哥哥:哈哈哈,哎呀,我早醒了。哎,你看,早晨的露水多新鲜哪,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哪!哎,还有早晨的树林,真是太美了!怎么样?昨晚你睡得好吗?

鸟弟弟:太好啦,太好啦!自从我们在这儿安了家,我没有一天睡得不好。

树哥哥:是吗?

鸟弟弟:呦,我的树哥哥!

树哥哥:啊,怎么啦?

鸟弟弟:一夜之间,你瞧你瞧,你又长高了!

树哥哥:呵呵!

鸟弟弟:你那长长的手臂上,又长出那么多美丽的绿叶,啊,我可真为你骄傲!

树哥哥:行啦行啦,我的鸟弟弟,别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啦,你快唱支歌给我听吧!

鸟弟弟:你爱听我唱歌,我真太高兴了,太高兴了!

树哥哥:啊。

鸟弟弟:树哥哥,请你为我伴奏吧!

树哥哥:行啊!

树哥哥与鸟弟弟说话的语速都很快,再加上快节奏的配乐,广播剧一开篇就吸引住了小听众的注意。而且,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树哥哥与鸟弟弟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以及鸟弟弟不辞辛苦地到处寻找已经被砍伐的树哥哥的情景,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小听众明白了广播剧绿色环保的主旨——没有了挡风遮雨、带来清新空气的树哥哥,可爱的小鸟就没有家了。要保护森林,保护绿色的大自然,不去砍树,森林里的小动物才能像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到了幼稚与成熟并存的青少年时期,儿童所感兴趣的则是有一定内涵的故事,在欣赏过后,还能回味并得到触动和启发,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娱乐仍然是青少年收听儿童广播剧的第一位的要求,过于露骨的教育腔调反而会引起逆反心理。儿童广播剧《花糖纸》中,没有一句让人反感的说教言辞。《花糖纸》反映的是一群刚上高一的孩子们的故事。性格倔强的小尹虽是女生,却充满“暴力倾向”,敢和外号叫“鱼头”的霸道男生于俊杰硬碰硬,从打嘴架到真动手,两人谁也不含糊。随着剧情的展开,听众渐渐了解,小尹的强悍是因为怕被别人欺负而硬着头皮装出来的,而“鱼头”的横行霸道则是因为自己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自知生命短暂,所以愤世嫉俗,以对抗命运的不公。两人在一次次地碰撞、冲突中,终于渐渐理解了对方,并各自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偏激行为。“鱼头”发病住进医院,小尹特意跑到医院去看他,并朗诵了那首“鱼头”求了她若干次都被拒绝在元旦联欢会上朗诵的那首英文诗。

于俊杰:张小尹,你来——看我?

小 尹:“鱼头”,我……道歉。

于俊杰:你又没错,都是我先开的头。

小 尹:我扎坏了你的山地车,我还诅咒过你。

于俊杰:我不记仇。

小 尹:我更不记仇。我还要感谢你。

于俊杰:感谢我?

小 尹:啊。

于俊杰:为什么?

小 尹:你们都说,我挺暴力的,其实,我特脆弱。我处处设防,扮演连我自己都害怕的强者角色。今天,是你和花蕾,还有好多好多同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宽容,还有同学间的真诚情谊。(啜泣)“鱼头”,我想为你一个人朗诵那首英语诗。

于俊杰:好啊。

孩子们的偏激行为,在彼此的冲突和交流中被自发地认识到,并被孩子们自觉地努力加以改变。收听该剧是一种欣赏和感动,不让人觉得累,没有受教育般的负担感。但实际上,剧中同龄人这种自发的改变,更会触动青少年听众,把小尹和“鱼头”当作镜子来比照自己的行为,从心里反省自己由于不成熟而做的错事、后悔事。儿童广播剧通过同龄人的故事实现的这种“自觉”教育的效果,要比在剧中空洞说教的方式强上不止百倍。

2.儿童审美的特殊性

儿童审美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儿童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拥有常被成人忽视的学习能力和审美分辨力。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智慧得多,要勤奋得多。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儿童拥有天生的好奇心,儿童为知识而学习,他的头脑寻找知识就像眼睛寻找光明一样。如果我们认真听取他们的问题而直接回答他们,他们思路的展开将会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前苏联心理学家朱科夫斯基也曾表示:“说实在的,在我们的星球上,幼儿是最努力的脑力劳动者。”而且,儿童还有着令人非常惊讶的、非凡的接受能力和朴素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成人常常会低估儿童的能力和智商。以瑞典女作家阿·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的故事为例,在大人眼里,皮皮并不招人喜欢。因为她没有上过学,不会做算术,写的字也很难看,也不大懂礼貌。很多家长甚至讨厌皮皮,因为他们认为皮皮不仅不能为孩子提供家长眼中的好孩子的范本,而且很可能会带坏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事实上,孩子们并不会像家长担心的那样受到不良影响,他们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女作家说,全世界的儿童都理解皮皮。她受到良好教育的女儿听了皮皮的故事以后,并没有受到皮皮各种举动的不良影响。

儿童审美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儿童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最大本能特征是渴望尽快长大,更确切地说是要求自立和不受大人管束,张扬个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享有对一切有关自己的事项提出意见及成人应该听取、并按照儿童成熟程度采纳儿童意见的权利。”因此,儿童表现出来的强烈自我意识不应被抹杀,而应被正确引导,在儿童自身的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儿童身上也确实存在着一种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差异。生理年龄上还处于儿童时期的未成年人,往往愿意扮演“小大人”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模仿着成人的言行,另一方面又具有叛逆心理。在拒绝直白说教的情绪下,带有浓郁娱乐味道的儿童广播剧,可以让孩子放松受教育的“警惕”,不失为一种值得重视的沟通方式。

(三)关注低幼龄儿童

值得注意的是,在包括儿童广播剧在内的少儿节目中,低幼龄少儿节目与其他年龄段的少儿节目相比,存在着某种发展滞后的现象。在儿童的三个年龄阶段中,低幼龄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不善言辞表达。但是,这段最初的人生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心理学》作者高楠说:“童年的经验,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虽然日渐地遥远了,但它对于人的一生的意义却是很重要的。它就像一块白布上画的第一笔油彩,后来的色彩虽然要比它丰富艳丽得多,可以遮盖它、淹没它,但它作为第一笔的存在却永远固定着在那里了,当那后来的色彩因厚积而皱裂、剥落时,显露出的,还是它那执著的存在。”(4)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低幼龄儿童来说,我们有义务去关注他们的需要,而且这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是否进步的一个重要参数。据了解,国外的少儿节目在发展的早期,也曾经遇到过忽视低幼龄儿童需要等类似的问题,后来他们及时调整了定位,将低幼龄少儿节目的受众由原来的低幼龄少儿扩展为低幼龄少儿及他们的监护人,拓展了低幼龄少儿节目的领域。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谈到了低幼龄儿童具有的一些特征,如喜欢重复多,适应缓慢的语速、节奏等。儿童广播剧的制作不能忽略这些特点。举一个做得不错的电视节目例子——英国BBC的《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引进中国后,它简单、安全而有趣的内容,慢吞吞的节奏,不厌其烦的重复,获得了低幼龄儿童的喜爱。《天线宝宝》的制作人员发现,最容易吸引幼儿注意的,莫过于由他们的经验和视野能领略的事物和环境,而孩子们串连这一切讯息的途径,就是玩乐。在儿童广播剧中,也应体现出玩乐是孩子学习和受教育根基的制作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