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选择广播剧演员?

如何选择广播剧演员?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选择演员的前提是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才华,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广播剧演员的选择与话剧和影视剧演员的选择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如何选择演员,我们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法。“请进来”是让一些候选人到电台来试音,通过试音进行层层筛选,找到最理想的演员。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为了能使作品获得成功,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下了很大的工夫。

第一节 选择演员

导演选择演员的依据是什么?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在导演头脑中产生的声音形象,导演要根据剧中人物性格的声音特征来选择演员。导演在案头准备工作时,剧中的人物形象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导演的头脑中。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性格?他(她)拥有什么样的气质、什么样的音色?他(她)的说话感觉应该是怎样的?剧中所有角色的声音该如何搭配?导演都要统筹安排,仔细考虑。其目的就是要让剧中人物都性格鲜明,有特色,在演播中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结合角色的性格、声音定位就是导演选择演员的标准。

如何达到这个标准呢?首先要吃透剧中的人物,其次要熟悉演员,“合二为一”方能成功。吃透剧中的人物,是导演在研究分析剧本以及进行艺术构思过程中要完成的工作;而熟悉演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导演做个“有心人”。

目前,在我国广播剧还没有自己的专门演员队伍,也不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跑遍全国选演员,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是立足本地,依靠当地的表演团体和一些业余部门,如文化馆、青少年宫等。这就要求导演对当地的专业、业余演员有全面的了解,多观看他们的演出,广交朋友,多注意、多观察,了解他们的气质修养、表达能力、演出经验、艺术趣味、所长所短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办一些“在话筒面前如何表演”之类的讲座和训练班,逐步建立自己的演播队伍。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就是利用办班,培养了一批配音演员,充实其演员队伍。导演通过结识演员逐步建立起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演播队伍,对今后的日常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选择演员的前提是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才华,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广播剧演员的选择与话剧和影视剧演员的选择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都要注意演员的气质。因为演员创造角色是要由自身气质所决定的。演员的气质形成又取决于家庭环境、社会阅历、文化素养以及实际生活的影响。当演员扮演与自己气质相同、性格相近的角色时,演出难度较小,容易逼真。除了对演员气质上的要求外,与话剧和影视剧选择演员相比,广播剧更注重对演员的音质、音色的要求。广播剧挑选演员完全不在乎演员的外形,导演关注的是演员的声音以及塑造功力,导演绝不能以貌取人,而是要以声取人。这是初涉广播剧导演工作的同仁们要切记的。

如何选择演员,我们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法。“走出去”是指导演为了寻找剧中合适的角色到社会的文艺团体去寻找。“请进来”是让一些候选人到电台来试音,通过试音进行层层筛选,找到最理想的演员。我们以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广播剧《千条水,总归东》为例进行说明。该剧讲述了抗洪救灾中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之情的故事。盲人蒋伯爷、蒋伯娘的儿子在外省的抗洪抢险中失踪,在夫妇二人欲去部队料理后事之际,列车因龙江铁桥汛情险恶而运行中断。解放军某部奉命护卫铁桥,战士李传柱落水失踪。火车通了,二老没有去部队,而是以超乎寻常的父母之心等待落水的李传柱归来。该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人们之间博大的无私的爱的奉献,剧本读起来非常感人,选择好适合演播这对夫妻的演员,是该剧成败的关键。故事发生在广西,那些带有纯正北方口音的演员就不能在候选之列,而要找有一点南方口音的演员。仅此还不够,在有南方口音的演员中,还要有能够表现普通百姓的、文化层次不算高的演员来扮演这一对老夫妻的角色。这种筛选的过程,就像影视作品从外形上找气质相同的演员一样,外表找对了,内在的戏可以通过反复排练逐步达到要求。导演在分析剧本后,头脑中产生的形象越细致,要求就越高,作品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这部广播剧最终找到了两位理想的演员,并获得了成功。

导演为什么在演员的音质、音色上这么苛求?因为广播剧演员的音色在听众眼里就是话剧、影视剧演员的外形,是演员的个性。有的广播剧为什么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演员的个性没有突出。相反,如果个性突出了,听众会牢牢地记住这个角色。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中央台的胡培奋导演在谈广播剧《飞跃黄河》选择演播柯受良的演员时,也是有番深刻的感受。她说:“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几亿中国人都看过他飞跃黄河时的电视转播,看过他演的电影、电视剧,熟悉他那略带沙哑的闽南口音的声音。角色的这些特征要求,给寻找演员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这个原因,接受这个剧本时我是非常犹豫的。我明白,柯受良演不像,这个戏就彻底失败了。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挑选了三个演员,最后决定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吴俊全演播。他的语言模仿能力强,广东话学得很像,演戏有激情,音色略微沙哑,但是我仍然不放心,因为广东话与闽南话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吴俊全接受任务后,硬是对着柯受良主演的电视剧学了两天,认真模仿柯的气质和语言习惯。录音时,大家都称赞吴俊全演的柯受良可以以假乱真。听福建台的同志讲,节目播出后,柯受良自己听到了,惊讶极了:‘这人怎么这么像我呀!’‘柯受良’演成功了,《飞跃黄河》就成功了70%。吴俊全也因此获得本届最佳男演员奖。”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为了能使作品获得成功,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下了很大的工夫。“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这是影视界、戏剧界的一条不成文的经验,广播剧自然也是如此。

在选择演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量找与剧中人物音质、音色近似的本色演员

广播剧选择演员要尽量找那些和剧中人物音质、音色相近、相似的演员。这也是广播剧和影视剧、话剧等艺术的区别之一。广播剧给予演员施展能力的空间有限,广播剧的制作能力也有限,不像影视剧和话剧,其辅助演员塑造角色的手段有很多,演员施展才华的空间也较大,甚至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即使是话剧,通过化妆、服装以及形体的造型,灯光、布景的配合,舞台调度的辅助,可以塑造出各种性格不同的角色。而广播剧则被剥夺了这一切手段,只能靠演员的声音进行塑造。“声音化妆”在舞台上是可以的,而在广播剧里却是犯忌,不是说完全不能用,一定要在生活化的前提下适度使用。在广播剧里最忌讳拿腔作调演播,除非是出于特殊的需要。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如果始终用他很不习惯而且不熟练、不自如的感觉演戏,肯定塑造不好角色。有一位语言功力很强的演员,塑造过许多成功的角色,曾给许多有关周总理的影视片配过音,但有一部戏请他给周总理用普通话配音时,被他婉言谢绝了。原因是用方言配音,他已经得心应手,能非常自如地把音配好,但是用普通话,他觉得自己的优势不突出,甚至不自信。这个演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而有的演员什么角色都敢接、都敢演,说明他对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还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能力也缺乏了解。我们讲用本色演员,就是让演员用自己最熟悉、最习惯、最自然的发音状态塑造角色。广播剧的优势就在于不借助于除声音之外任何复杂的技术手段,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把人们带到一种想象中的美好境地,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享受。越是简洁的东西,缺憾就越少,想象就越丰富。所以用与剧本角色相似的演员,是广播剧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

(二)选择语言表现力较强的演员

所谓语言表现力较强,就是说,要让听众仅从人物的语言这个单一角度就能明白人物是怎样的性格和情绪。不同的情绪需要不同的语言表现力,同时,演员声音的可塑性大小也可以看出他的表现力。从青年到老年,从温文尔雅的绅士到粗暴鲁莽的武士都能表现得恰如其分,这就说明演员具有深厚的语言表现功底。对于这样的演员,导演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人物年龄跨度大或性格变化差距大的剧中予以选用。导演要选择那些不但能表现鲜明个性的人物,而且能表现人物细微差别的演员来担任主角最为适宜。选择语言表现力较强的演员不仅能加强剧中人物在听众头脑中的视像感,还能弥补剧本为人物提供的性格语言的不足。

(三)注意演员声音的美感

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演员在语言规范、念词方法、语言表现力上没有什么可挑剔之处,但是,声音干涩嘶哑,或过于高亢,或沉闷,或是有音包字、口齿不清、鼻音太重、口腔杂音过多等毛病。这类演员除剧中人物的特殊需要之外,一般还是不选用为好。广播剧的演员,尤其是正面角色,声音要有美感,有魅力,男角淳厚而圆润,女角甜美而动人。因为广播剧不具备直观的艺术特征,不像视觉艺术那样有确定不移的强迫性,视觉艺术永远不能避免的遗憾是,它总会令一部分观众的艺术享受无法得到满足。比如银幕上的林黛玉形象和他们想象中的林黛玉不吻合,他们便会感到不满足。而广播剧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广播剧是一种想象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力能很好地填补听众的感受。但是,想象是需要诱导的,字正腔圆、疾徐有致、甜美动人的人物声音,能把想象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去。很难想象,一副沙哑、混浊的嗓音能使听众想象出是个白马王子;一副尖锐、高亢、刺耳的嗓音能令人想象到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在说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声音能使人想象到美好的形象,这恐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但这并非是说,广播剧中的所有演员全部是美的声音,导演应该根据自己设计的不同角色的声音造型,选择那些具有不同音色个性的演员来扮演剧中人,使剧中的每个人物各具声音特色,达到台词的交响化。这样不仅能使听众只凭听觉就辨认出人物,并且能增强广播剧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

(四)注意音色,参考气质

在音色符合导演对剧中人物构思的情况下,还要注意演员的气质。广播剧演员既不在话剧的假定环境中进行表演,也不在影视剧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表演,而是在只有话筒的想象环境中,用台词进行表演,留给听众的只是听觉形象,而没有直接的视觉形象。导演选择演员时不必考虑演员的外形条件,但要特别注意气质与声音的统一、吻合。气质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只有一致才能更好地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演员的气质很适合扮演某一角色,而声音条件不太理想。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以气质选择为主,用演员的表演及驾驭声调的高度技巧来弥补声音条件的不足,尽量避免角色只有声音特征而缺乏人物性格特征的现象出现,也可防止声音造型的形式主义和程式化。

(五)解说员的选择

关于广播剧解说员的选择,英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雷纳逊说过:“一个好的解说员首先应当是演员而不是播音员。他必须有戏剧感、定时感,并且能领会字句的含义和细致意义。”广播剧中的解说词是全剧的一部分,它不是游离在戏外,而是糅合在剧中。专业广播电视播音员虽然声音悦耳、发音纯正,但他们往往在表现戏剧效果上有局限性,他们时常把广播剧中的解说词念得过于客观、冷静,缺乏激情,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演员来担任广播剧的解说员。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演员,非选择播音员担任解说员不可时,导演一定要让他们懂得,此时此刻,他们是演员,而不是播音员,要去掉那种播新闻的腔调,让语言亲切一点,口语化、戏剧化一点,不必那么响亮、工整,吐字归音不必那么呆板,要像讲故事似的,并要注意全剧的风格。

以上是导演在选择演员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当然这只是泛泛而谈,在排演具体剧本时,还要从剧本出发进行选择。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初步选定所扮演角色的演员之后,最好进行一下试录,演员通过话筒录到磁带上的声音,又从磁带经过监听放大器反映出来,可以发现是否会出现演员之间的声音相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太“靠”的问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更换演员了。否则,声音太靠会使听众混淆剧中人物,对剧情产生错觉和误解。

另外提一下老导演的一个经验,那就是积累演员档案。从年龄、性别、声音、气质、语言表达、演员的可塑性等几个方面做一些记录,留心戏剧和影视剧演员的表演。有了这样一份自己掌握的演员档案之后,将对从事导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当你阅读完剧本时,会立即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个演员适合扮演剧中的角色,哪个演员属于哪种类型。导演对演员熟悉了,工作起来会非常默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