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剧本编写常见的语言文字错误和存在的问题

剧本编写常见的语言文字错误和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底是编剧的语言文字功底差,还是在文字的使用上敷衍了事呢?所以,剧本就是一面镜子,在编剧具备多方面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编剧本人的语言文字水平和汉语语法水平。3.常见的字、词错误和存在的问题影视剧中常见的文字错误,一般都集中在关联词句、助词、介词、副词上面。但实际上所提到的负责,只是找到肇事者,并没有任何负责任和责任担当的表示。

1.剧本文字错误

大多数编剧,都不太注重剧本中汉字正确与否。在他们看来,剧中突出的是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对白、情景的描述和艺术的体现,至于文字错误与否,无关紧要。

其实,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不加以注意养成习惯,后果会很严重。在你的剧本投入拍摄之前,都是用文字来体现的。当你把你的错字连篇的剧本递交给相关人和制片人审阅的时候,人家看了,第一反应的就是感觉到你的语言文字功底很差,就会对你的作品大打折扣。你写的剧本尽管很优秀,因为错字连篇,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便不会使人赏心悦目,引起审稿人的注意和重视,你的作品,往往会因此而被冷落。

2.字幕文字错误

影视剧的字幕,大都是用剧本的文字来体现的,你的错字、错词、病句,如果总是在字幕中出现,即使你写的剧本的剧情再好,人物对白再精彩,也是失败的。字母文字、词汇出现错误,更会误导一些文字功底不好的人,跟着你乱传、乱用。这样做,岂不是在给自己的脸上抹黑的同时,又害了别人?

热播剧《我爱男保姆》的人物对白、艺术效果,影视剧的意义、作用,都很不错,很有高度。但是几乎整部剧所有的助词“地”、“的”、“得”,在字幕上全用“的”字代替,这真让人感到不舒服。到底是编剧的语言文字功底差,还是在文字的使用上敷衍了事呢?

所以,剧本就是一面镜子,在编剧具备多方面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编剧本人的语言文字水平和汉语语法水平。

3.常见的字、词错误和存在的问题

影视剧中常见的文字错误,一般都集中在关联词句、助词、介词、副词上面。如果少量出现错误,也许是你一时马虎,或者不注意造成的。但是如果过多地、连续地、反复地出现错误,那便是你的写作功底和汉语言水平有问题了。那你就必须要在汉语言文字方面,需要着实下一番功夫。把你的写作功底夯实了,再去写剧本。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无捷径可走。写作功底不扎实,你写出的剧本不仅不能给你添彩,而且会坏了你的名声,浪费了你的时间,最终使你劳而无获。

①概念错误

歌曲《绣金匾》被传唱了几十年,可是究竟有几个人能看出来这首歌曲的歌词,竟然有错误呢?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

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红,

金匾上绣的是,救星毛泽东。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父亲,

你一心为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

为人民谋生存,能过好光景。

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

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

这里,“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错误。

“主意”是什么?在汉语里,“主意”只有“好主意”和“坏主意”之分。从来没有什么“高”、“低”之分,“领导的‘主意高’”,到底应该怎么解释?我觉得不管你做任何解释,都是很牵强的。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父亲’”,用词也有问题。从党的领导人和人们的习惯用语来看,无论其职务多高,都称人民为父母。而唱词中却颠倒过来,领袖成了人民的父亲,这个用词显然是不妥的。

2013年9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尼日利亚极端组织血腥屠校》事件说:“目前,还没有任何组织宣城对这一事件负责!”负什么责?这个不明的说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在媒体常用的语句中。其实,这个“负责”的说法,根本不切合实际,也荒唐得很,是一个根本不负责的说法。“负责”一词,在这里,应该是指肇事者对所发生事件,应该担负起经济、法律以及政治、行政等方面的责任。但实际上所提到的负责,只是找到肇事者,并没有任何负责任和责任担当的表示。这里提到的“负责”,和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二字,背离千里,没有一丝的联系。

无论是报载,还是广播、电视,“声称对某某事件负责”的说法比比皆是。但是这种说法和汉字所注释的“负责”二字,没有任何联系和瓜葛。所以,我认为在上述情况下的句式里,不应该出现不负责任的、模糊的“负责”二字。我们的剧本里也是一样,不要这样用词。

“男生”、“女生”两组词,现在也被用泛滥了。有人不管是老人,还是中年人,或者是小孩儿,只要是男性,就统称为“男生”,只要是女性,就统称为“女生”。甚至连电视台的节目里搞活动,主持人也把老年男人说成是“男生”组,把老年女人也称之为“女生”组。这种胡乱称谓的做法,简直是让人啼笑皆非。严格地讲,“男生”专指男子学生,“女生”专指女子学生。不是学生,绝对不能用“男生”和“女生”两组词来概括和形容,更不能把老人划入什么“男生”和“女生”的范畴。这里要告诉大家:“男人”≠“男生”;“女人”≠“女生”。千万别弄混了。

②意义不同的同音字、词的应用

如:

干嘛——干吗、反映——反应、各——个

在——再、那——哪、哎——唉、呆——待

这几组词,很多人在运用上掌握不准确,甚至干脆来了个随心所欲,任意通用。其实,这几组词,在应用上,有着严格的区别,是不可以随便使用的。

“嘛”,是语气词,而“吗”是疑问词,在用“嘛”字的时候,不表示疑问,也就是说,在“嘛”字后面,绝对不能用问号“?”。比如:“你干吗呢?”这句话是疑问句,要求对方回答自己在干什么,不仅要用“吗”字,而且还要在“吗”字后面加上问号“?”。就这样简单的句式,很多人都掌握不准,有人就把“你干吗呢?”错误地写成“你干嘛呢?”这里提示大家,“嘛”、“吗”表示的作用不同,两个词绝对不能混用。细看以下的句式,你就可以掌握这两个词(字)的用法了。

a.你吃饭了吗?

b.饿了就吃嘛!

c.你好吗?

d.我嘛——还好!

e.你干吗不理我,让我找了你半天。

f.你那么忙,我理你干嘛呢!

g.你小子文明点,干吗老挖苦人?

“反映”同“反应”两个词在运用上,也是不同的。“反映”是人自身本能的作用。比如说:“班长,等一下,我跟你反映一件事!”而“反应”就不同了,“反应”是人受到外界某种因素刺激后的被动行为。如:“我看见你,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是一个好人!”两个词,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就形成了两个词在应用上的差别。掌握了这个原则,在应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就不会错了。

“各”和“个”用混的概率也很多。

词性不同。“各”多为显示代词词性,而“个”大多显示量词词性,由于两个词的词性不同,使用当然有区别。

构成不同。在汉语语法中,多个“个”,便组成“各”。这就充分说明,“个”是单个的意思,“各”是单个集合起来的意思。“各”为总概念,“个”为属概念。如:

a.各个击破。

b.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c.各式各样,一应俱全。

d.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e.你说的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

“在”和“再”,也是容易用混的词。“在”是正在进行中的某人、某事、某种情况,“再”是又一次、进一步的意思。“在”和“再”的词性不固定,有时显副词词性,有时显动词、形容词词性。所以,在运用中,要灵活运用,根据情况来掌握。如:

a.朋友们在一起喝茶。

b.兄弟,再来一杯!

c.大家在聊天。

d.你再说一遍。

e.你在干吗?

f.我再也不来了!

“那”、“哪”的不同使用。“那”是指示代词,比喻不在自己身边的人、物、事。“哪”是疑问代词,表示不确定的人、物、事件及方向。这两个词的用处,是不同的。举例:

a.北京的后海,那是我晚上观景常去的地方。

b.后海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c.你还在那儿工作吗?

d.我不在那儿工作,还能去哪儿?

“哎”、“唉”的不同使用之处。在词典里,“哎”被解释为惊讶或提醒。“唉”则表示答应和叹息。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答应和叹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解意,如果把这两种解意一混合,“哎”和“唉”的意义就无法区分了。但在通常使用的情况下,“哎”已经和“唉”有了明显的区别。现实和常用的情况下,“哎”已经代表了惊讶、提醒、答应三种特性,而“唉”只代表叹息。这样,“哎”和“唉”才能够被严格区分开来。例如:

a.哎,我说你这两天怎么老是心神不定啊?

b.唉,别提了,一天天理不清的烦心事,总是找上门来……

c.别那么固执——哎,你听见了没有啊?

d.唉,算了吧!

“呆”和“待”也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呆”是形容词,多为傻和迟钝的意思,比如傻呆、呆板、呆滞、呆子。“待”是动词,为等候、停留之意,如:“待一会儿”、“待见”、“待命”、“招待”等。虽然词典里介绍“待”同“呆”,但是两个字的解意不同、作用不同、词性不同(“呆”是形容词,“待”是动词),在应用上,就不可以混用。

无论是影视剧字幕,还是电视新闻字幕,70-80%都把“呆”、“待”弄混。

比如,在该用“待”字的时候,却常常用了“呆”字,这是不正确的。“‘呆’着吧!”、“‘呆’一会儿再来”、“我现在正忙,你先‘呆’一会儿”,以上这几处“呆”字的用法,全是错误的。

在很多电脑文字输入法中,也都存在着“待——呆”、“地——的——得(在相关内容里,着重讲解)”字根错误的现象,这无疑会更加容易使语法知识不深的作者造成混乱和糊涂。

汉语大部分文字的词性比较固定,但是汉字往往一字多义。相同的文字,而意义不同的文字,它的词性就会变异。因此,受汉字一字多义的影响,有一些汉字的词性不好掌握。不好掌握的原因,是汉字的特点造成的。比如“笑”字,它的本身词性为动词词性,可是当运用场合的不同和变化,却显示为名词词性。如前面提到的“会心地‘笑’”,这个“笑”字在这里显示的是动词词性。而“心里的‘笑’”,这个“笑”字,却显示为名词词性。

同样,“钉”字也是这样。如:“钉钉子”。前一个“钉”是动词,而后一个“钉”就变成名词了。

此例还有很多,这里不便一一例举。

怎么掌握汉字的词性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好好专研语法知识,充分掌握汉字的语法结构,才能辨别、区分汉字的词性。

总的来说,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具体分析;

第二、灵活运用;

第三、准确把握。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③使用很少,基本退出应用的字、词

有很多词汇、僻字,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汉字使用的习惯,现在已经淡出汉字经常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如果不是非常必要,建议不要写在剧本里出现。剧本里的字、词,要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你用了让别人费解的僻字和难以理解的词汇,往往会不被理解或令人产生歧义,这就失去了你的本意,发挥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④网络词

网络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广阔的自由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什么人都可以上来跳舞,都可以大显身手。在这个平台上,一些个独出心裁的人,不断整些个莫名其妙的新词出来亮相。大家既然知道这里的人,素质参差不齐,语言文字功底高低不一,致使很多派生、制造出来的网络词,不遵守道德规范、语法规范,且缺少科学性、逻辑性、适用性。所以不可以盲目地、不加选择地、不加甄别地乱传、乱用网络词语。

一些个人,更是不懂这一理念,往往抱着一个虚伪的心态,觉得和朋友交往聊天,整几个新词、怪词出来,可以显示自己赶新潮、赶时尚、有知识。不管是能不能用,合不合适,张口“屌丝”,闭口“欧了”,再不就“做自己”……

他们在说这些新词,使用这些怪词的时候,大部分处于一种盲从的心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汉语的严肃性和逻辑性。

单说“屌丝”这个词,就是一个根本不可以使用的词。什么称为“屌”,一句话,“屌”指男性的人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是常用来骂人的污秽之词。不管这个字和什么字搭配,都很不雅,不能在公共和庄重、庄严的场合使用,更不能写到剧本里去。

虽然这是个笑话,但这类不雅的网络之词,必须遏制。作为编剧,万万不能写到剧本里,再去传播、散布。尽管网络上,把“屌丝”解释为男人“矮”、“胖”、“丑”,同“高”、“富”、“帅”的男人相对应,但这种解释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牵强的解释而已。如果把“矮”、“胖”、“丑”的男人都比喻为成“屌”,那么“高”、“富”、“帅”的男人,都做了变性手术,把男人的生殖器都摘除了吗?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词?

2013年12月15日至17日,广东卫视、各大网站、媒体都竞相报道了一则新闻,央视13套新闻台,也做了相关报道。题目是:“女子被疑窃遭人肉”,也有的报道加上了“……遭人肉搜索”的字样。无论是“遭人肉(被人肉)”,还是“遭人肉搜索”,这些词句,都是无法让人理解的。尽管网上冠冕堂皇地对“人肉”一词做了注解,但是没有一点逻辑性,更没有遵循语法规则。

就“遭”单字而言,大多用于动词前面,凸显副词特性。比如“遭谴责”、“遭质疑”、“遭唾骂”、“遭怀疑”等。而“人肉”是名词,名词前面是不可以加副词的。在名词前面强加副词,不仅不合语法规则,也很难说清所表述事情的内容。

“人肉”之词原本是名词,指人的肌肉,而在“遭(被)人肉”一词中,表示的却不是人体肌肉的意义,而是人的隐私被曝光。这隐私曝光,就是隐私曝光,为什么要独出心裁地改成了“人肉”?简直是无稽之谈!所以,“遭(被)人肉”一词是经不住推敲的词,应当废止,不能被广泛应用的网络词。

“做自己”这个词,指意非常不明确。有对儿夫妇带着一个6岁小男孩在公园里看动物。父母没注意,孩子走丢了,父母急着到处找。等这对儿夫妻找到顽皮的孩子时,都对他不听话,到处乱跑的行为很生气。妈妈说:“告诉你在外不要乱跑,怎么就是不听话?”孩子说:“我要做自己!”爸爸一听就火了:“你能做自己,还要爸爸妈妈干什么?”周围的人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这个小故事里,孩子说的“做自己”,大概是要求要有自由的意思。而他爸爸的回答的做自己,却是爸爸妈妈生他的意思。

现在这个含糊不清,没有任何意义的“做自己”的词,漫天飞扬,广播、电视、纸媒、影视剧、歌词一齐上,到处都有“做自己”的字眼儿。这种现象真是让人费解。一个毫无意义的网络词,咋就这么容易引人推崇、传播呢?

“加入我们”、“亲们”、“很受伤”、“萌萌哒”、“棒棒哒”这些个网络词实在是烂得很。这些词中,有的是不完词,有的简直像是土匪黑话。如此滥造下去,中国的汉语规范性、严肃性何在?长此以往,中国的汉语究竟要滥到什么程度?

什么叫“加入我们”,加入我们什么?加入你的头发,还是加入你的衣兜,“加入我们”是能代表加入我们的队伍,还是能代表加入我们的机构、组织呢?什么又叫“亲们”?“亲们”能代表家族亲人,还是指同学、同事、朋友……呢?

再如“很受伤”一词。这里“很”是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前面,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的。“受”是动词,“伤”是名词,“受”和“伤”组合,变成动宾词组。受伤就是受伤,谁能说清楚“很受伤”是怎么个受伤法?

“很瘦”、“很胖”、“很壮”、“很苗条”……都是副词“很”和形容词结合的显著例子。副词“很”绝对不允许和名词搭配使用。我们在电视上经常能看到很男人、很女人、很阳光的词,这都是错误的。

央视广告有一句广告词:“妈妈说,旺仔牛奶‘很营养’!”这里同样存在语法错误,把副词“很”用在了名词“营养”的前面,这是不允许的。如果在“很”字后面加上一个“有”字,将词改成词组:“很有营养”,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有”字是动词,“很”用在“有”前面,合乎语法规则,是正确的。

在动宾词组前面加副词,简直是一种破坏汉语语法规则的、从未有过的新发现。“很”和“好、坏、红、绿、怕、担心、忧虑”组合,但是不能和“走、动、跑、跳”等字、词组合,这是由一些动词的特殊性来决定的。

“萌萌哒”、“棒棒哒”是根本毫无用处的烂词,却被无知的孩子们在网上疯传。网络解释含糊其辞,没有一个圆满的解意(说白了,是根本没法解意)有人说“萌萌哒”是摸摸的意思,“棒棒哒”是很棒的意思。不管你怎么解意,这两个词都不值得推敲。

⑤习惯用语错误

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一就有二,有黑就有白,有湿就有干……二和一、黑和白、软和硬……是相比较而产生的。社会上常说的“第一生产力”、“硬道理”,都不十分确切。“第一生产力”没有“第二生产力”作为比较,是怎么来的?那么什么是“第二生产力”呢?没人给“第二生产力”做定义、做回答,那么生产力就是生产力,没有“第一”、“第二”之分,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定义,肯定是错误的。相同,没有“软道理”的定义,也没有这个词做比较,“硬道理”一词,也是错误的。道理就是道理,没有软硬之分。

例如:“好吃不如饺子”和“寿比南山”这两句民间的俗话词,也存在着错误。我们来分析一下词性,就不难找出问题了。“好吃”是形容词“好”和动词“吃”组成的偏正词组。“好”是“吃”的前缀,“吃”是“好”的主体。在这里,“好吃”作为“饺子”的对应词,是不可以的。“好吃”是以动词为主的偏正词组,“饺子”是名词,两个不同词性和概念的词对应,是错误的。

“寿比南山”这句话非常笼统。“寿”比南山什么,和南山的什么相比?比石头、比草、比山洞……?形容“寿”,突出一个“高”字,如果改成“寿比山高”四个字,一切解意尽在其中,非常明了!

⑥乱改、乱造、乱用词句

有的记者、编剧,经常在采访或编写剧本时,常用:“一个……二一个……三一个……”这样的词,这也是不正确的。一个就是一个,你用八十个“一个”,结果不还是一个吗,怎么就不能说一个、两个、三个……来表示序数吗?这样用词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标新立异,所以让人反感。

人们常常习惯说一句俗话,这就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可现在却改成了“把钱用在刀印儿上(2010年1月9日,CCTV13《学生理财》栏目)”。钢用在刀刃上,是合情合理的,可钱用在刀刃上怎么用?钱能当钢来使,还是钢能当钱用?

电视节目里,在某种搜查行动中,常用“地毯式搜查”一词,作为渲染搜查的严密形式。地毯只是铺设在地面上的装饰品而已,不会动,怎么去搜查?它是名词,用来修饰搜查的严密性,是根本不合适的。抗战时期,在表示日军搜查的严密状态时,人们常用“篦梳式”一词来表示。意思是说,像用篦子、梳子梳理头发那样去搜查。这样的比喻法非常恰当,相比之下,“地毯式”搜查一词,就显得蹩脚、不合理了。

我们在影视和重要媒体经常还经常看到使用或出现“创造辉煌”一词,这句话也不合乎语法规则。“创造”是动词,“辉煌”是形容词,两个词不能搭配、结合使用。勉强结合,并不表示任何意义。在汉语词里,“辉煌”一词常用在名词“事业”、“成就”、“明天”等前面,来修饰后面的名词。

这些使用错误或不严谨的词句,都潜移默化地被运用到了剧本里,造成了影视剧词语运用的严重混乱。这种现象极其严重,作为编剧,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不发生,或者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一些影视剧中,县长王某某不称之为王县长,却称之为“王县”,“林局长”被称为“林局”,同样什么“李处”、“马厅”、“张科”、“罗校”……这些个不完名的称谓,不仅在现代剧里出现,甚至还被运用到了古装剧,这样乱造词,真是很不好。

⑦量词错误

量词使用不当,会使好影视剧变得黯然失色。如电视剧《彭雪枫纵横江淮》的一句台词:

我给你送来几十只战马……

生活中,没有说“一只马、两只马”的,马论匹,狗论条,鸡、鸭、鹅、羊、兔、虎、豹、狼、骆驼、鹿……论只,牛、驴、骡论头。有个产品的商标叫“七匹狼”,其实这个词,也有误。在汉语习惯中,用在狼前面的量词,也没有“匹”之说。

请看下面的一段广告:

天空宽频网络电视台,招行政一枚,要求:限女性,形象气质佳,工作踏实,聪明能干!熟练办公软件,福利待遇佳。

花束可以成为一枚,硬币可以成为一枚,这人无论如何怎么也不能称作一枚吧?可这里却偏偏把人说成为“一枚”。

⑧年代错误

每个年代,都有不同年代的用语。凡是古装戏,人物的对白多用于文言文。这是因为古代没有白话文,如果全部用白话文去对白,就显得特别别扭,缺少时代感。当然,现代戏,在不同年轮,也有不同的用词。有部抗战剧,有这样一段对白,让人听了,就显得很不舒服。如:

男欲掀锅盖。

女:干什么?

男:我想看看熟没熟。

女:别急,老山鸡,一时半会儿炖不熟。

男:那等熟了,第一时间告诉我……

问题:“第一时间”的说法,是近年来,人们通用的一种对时间很不确切的说法。这句跨时代的词,却用到了70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显得很别扭。再者,“第一时间”这个词,就有极不确定的成分。“第一时间”,是和“第二时间”、“第三时间”相比较才会产生。没有“第二”、“第三”时间,第一时间从何而来?“第一时间”究竟谁哪个时间段,没人能说得清。所以,这个词(包括这类的词),最好别在剧本里、文章里出现。自从“第一时间”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之后,“赶快”、“赶紧”、“迅速”、“快速”、“抓紧”等反应速度和时间紧迫的词,都被人们忽略和淡忘了。忘了使用好词、恰当的用词,却选用蹩脚、不确切、错误的词,这是何苦呢?

⑨外来词在剧本上的应用

外来词在汉语中的比例不是很大。原因是汉语历史渊源悠久,早已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语言体系。

很多国家的外来词很多,有资料显示,朝鲜语(包括韩语)中的汉语词的比例,达70%之多(这个数字有待于验证),也有资料说占60%。其原因,是汉字一直以来,是朝鲜(韩国)人使用的文字。受汉语影响,日本及东南亚一带,汉语的文字和汉语外来词,在其他国家及民族语言中,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

现阶段,中国的汉语外来词使用较为频繁的有:

OK、Bye-bye、PK、VIP、ThankyouIP、CEO、GDP……

以上外来词,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运用比较频繁的外来词。实际上,比较常用的外来词,远远不及这些,这里只做简单例举而已。在剧本里和其他文章当中,我们不主张在汉语语言体系中过多地引用外来词,其原因是,外国的语法规则和中国汉语的语法规则有很大的区别,过多地引用外来词,势必会对汉语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使正确地运用汉语语法产生干扰。如果用我们汉语词无法表示的词,来引用外来词,这倒是没有什么异议的,我们不能横加指责和过于干涉。如:“葡萄”、“托拉斯”、“布尔什维克”等等,中国人对这些早期固有的外来词,早已熟知,而且用汉语也无法替代,运用这些外来词,无可非议。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引用外来词,是为了赶时髦,标新立异或故意炫耀。如果把这个观点和态度,当做引入外来词的动因,那就丝毫没有意义了。

汉语中,“好”字完全可以代替“OK”,“再见”、“再会”完全可以代替“拜拜”,在国人之间交流的情况下,你不说汉语,非去说外语,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了呢?如果剧情需要,有外国人出现的场面,你使用外来词对白,那倒是可以和无可非议的。同国外的故事情节毫无关联,你冒昧地使用一些外来词,这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显得特别别扭,特别无聊。

⑩词句不完整的错误

词句不完整,是新闻和影视剧中常犯的错误。其出现这样错误原因,无外乎有两条:第一条是作者语法功底不扎实,第二条是敷衍、马虎所致。无论是什么原因,出现了错误,一来会让作者很难堪,二来会遭到别人笑话。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一定注意。

张雷、司徒兰芳之《牛郎织女》唱段:“条条天路挡不住,两个真心比翼双飞。”这段唱词的错误,就是“真心”后面缺词,这里表现比翼飞的,不是“真心”二字,是有两颗真心的人。所以,这个唱词不完整,另外“个”字做量词不合适,心要用“颗”来做量词。

“坦桑尼亚警方逮捕4名中国人车中搜出11根犀牛(源于2015年11月9日《国际东方头条》网站)”这一个题目里,就出现了两个错误,第一、“中国人”和“车中”的中间,没有逗号停顿;第二、警方在车中搜出的是犀牛角,而不是犀牛。这里落了一个“角”字,整个意义全变了。

“朝鲜即将核弹头爆炸试验(源于3月16日《搜狗今日新词》)”这个输入法里词汇例句里,居然没有谓语,丢了谓语成分“进行”一词,让人看了非常别扭。电脑输入法词汇正与误,关系非常重大,一个错误的词汇,往往会误导很多使用电脑的人。

词句不完整的例子,在重要媒体中屡屡出现,在影视剧中更枚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综上所述,可见汉语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则,是非常科学、非常严谨的语言体系。我们要严格认真地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去行文或对话。任何人也没有乱改语法的资格,没有乱造词句的资格,没有践踏汉语语法的权利。如果大家都不按照语法规则去行文,那么汉语的最后结果,只能是乱成一片散沙,各行其是,各念其经;写者写得不明白,看者越看越糊涂。不仅最终导致社会交往、交流困难,而且破坏了汉语的严肃性。

影视剧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一旦在影视剧中出现错字、病句,就会马上传播开来,其危害甚广,编剧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万万不能小觑。

11形容词充当宾语

当作宾语的词,只能用名词和代词。可现实中,人们不知不觉地把动词、形容词,也悄悄用于做宾语。如:

a.“你瞬间的不文明,对于风景来说,将是永恒!”——央视公益广告,正在热播。

b.“《赵鹏:大山深处的守候》”——人民日报2010年元月《百姓栏目》

c.“推动书写的文明传递,共筑民族的未雨绸缪”——出自央视3套2014年6月11日15点《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介绍。

d.创造辉煌——习惯用语,央视也经常出现该词。

这里,“永恒”一词是形容词,一是做宾语不合语法,二是说明不了问题。“是”和“永恒”二字结合在一起,到底要说明什么,又能说明白什么——什么也说明不了!

“守候”是动词,岂能和时态助词“的”结合?如果改成名词——“守候者”,这句话就没有问题了。

“文明传递”不是名词,是联合词组,“推动”不能和“文明传递”作为动宾关系。同样,“共筑”也不能和“未雨绸缪”做动宾关系。所以,这组词,用语法规则来衡量,是错误的。

“辉煌”一词是形容词,不可以和动词“创造”组合构成动宾词组。在“辉煌”后面,加“业绩”或“成就”等词,才是完整的词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