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评《民警故事》

影评《民警故事》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作为一个对普通北京人生存状态较为熟悉的普通影迷,聊聊自己对《民警故事》的印象。《民警故事》在中国电影史上所做的有益尝试,或是说突破值得称道。我觉得《民警故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起用大量非职业演员,担任群体角色,除一两名警察外,群体角色本身就是主要角色,而并不细分主角、配角。笔者看电影的一个习惯是自觉留意电影的配乐,可惜实在未能捕捉到《民警故事》的音乐。

韩纲

听说有《民警故事》这部片子,而且时间并不长,后来又从上海电视台每周日收视率颇高的电视片《电影与电影人》中的某一集中看到影片开头的几分钟镜头,还介绍说得了某个电影节的某个奖。此外,我的印象中未见其有其他宣传,然而这短短几分钟的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终于在2月底,在上海影城空无一人的第二放映厅我完整地欣赏了这部片子。这得感谢影城安排放映这种显然在上海难以讨好的“京味”国产片,尽管影城并未因此稍稍降低一点其昂贵的票价。

我想作为一个对普通北京人生存状态较为熟悉的普通影迷,聊聊自己对《民警故事》的印象。

印象之一,影片风格:纪实主义(可否称“主义”?)。以纪录片方式拍摄电影在中国并不多见,但也决非新鲜事了。我个人以为近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只有两部:一部是多年前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另一部是《民警故事》。《民警故事》在中国电影史上所做的有益尝试,或是说突破值得称道。《秋菊打官司》表现的是改革开放中中国西部农村农民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具乡土情怀;《民警故事》反映的是最近几年首都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富城市感觉,是“城市电影”。《秋菊打官司》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的西部片,给了已经是所谓国际影星的巩俐更多施展演技的机会;而《民警故事》中的演员几乎全是非职业演员,许多参演人员本身就是北京管“片儿”的派出所民警,使得该片的纪实性更强,影片所刻意追求的真实可信的效果可以说是基本上达到了。

影片摘取了北京某社区派出所管片儿民警在1994年冬季若干天的工作内容,作为影片的基本情节展开,平实地表现了民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导演、观众、摄影机作为静静的旁观者的感觉十分强烈。片中的“打狗”、“搜捕非法养犬”、“审问街头设赌者”、“抓流氓”、“询问王小二”等情节,真实,亲切,又透着北京人能侃会道的劲儿,让观众觉得有意思,容易引起共鸣。警察的家庭生活着墨不多,一家三口,两场戏,已足够反映民警的生活状态了,恰到好处。

印象之二,表演:最可称道。我觉得《民警故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起用大量非职业演员,担任群体角色,除一两名警察外,群体角色本身就是主要角色,而并不细分主角、配角。绝大多数参演人员是民警,深深扎根生活,不必让“职业演员”下基层“熟悉生活”,自个儿演自个儿,信手拈来,不得不佩服他们在镜头前的松弛自如和“牛逼”。尤其是“审问街头设赌者”和“一家三口搭积木”两场戏,更觉这些“演员”的表演极有天分。“抓狗”中文艺家庭的小女儿只有几个镜头,却也天真可爱。

印象之三,摄影:少有特色。影片开头有一段两民警骑着自行车从派出所去居委会途中的镜头,长达十分钟。看过全片回过头来再回味,觉得只有这一段是全片中最独到的摄影。印象较深的还有一处展现北京人幽默或者说是调侃的特写镜头。那是刚从警校毕业的小民警跟着国立到居委会和大妈们见面,大妈们一个劲儿地向他介绍街道计划生育的有关情况。每轮到一位大妈说话,镜头就给她一个大特写,不知朋友们有没有注意,有趣的是,镜头上的每个大妈的脸上的不同部位都有一颗肉痣,加上她们说话直爽,口无遮拦,令人忍俊不禁。除此之外,我觉得摄影比较干涩、粗糙,中长镜头太少,画面过多地被大大的人头所占据,显得拥挤,不舒展,质感较差。我不认为这是摄影师有意为之,是否因为小制作,摄影不够精良?另外恐怕和使用胶片的质量和摄影机的性能也有关系,明显觉得和《秋菊打官司》差一个档次。

印象之四,音乐:好像没有。如果我没有记错,《民警故事》的配乐是曾与坂本龙一等一起因《末代皇帝》荣膺奥斯卡奖的苏聪。不知是不是“友情客串”?看完片子,我居然记不得片子到底有没有音乐了。应该说,片子难得地顺应了国产片同期录音的潮流(在国外早已如此)。笔者看电影的一个习惯是自觉留意电影的配乐,可惜实在未能捕捉到《民警故事》的音乐。因此,我觉得这部片子其实是索性什么音乐都不要反倒更好。

导演宁瀛除了导之外,还做剪接等工作,显得她多才多艺,前途无量。这是一部小制作,有尝试的成分在内,但我不认为这是实验性的,它其实很贴近普通都市人的生活,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市场上赢得回报。我没有看过这位导演的其他作品,也很少听到专家对其个人风格的评价。不过小制作能拍成这样,宁瀛真是不容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