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合理情绪疗法与状态焦虑

合理情绪疗法与状态焦虑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埃利斯所言,在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合理情绪疗法已经被几千个治疗师和成千上万个来访者证明是具有临床效果的方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也称作理性情绪疗法,作为最早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是由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和哲学家亚伯·埃利斯创建的。自20世纪50年代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创设以来,期间得到了众多心理学者的注意,并为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实践性研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介绍和应用。

1.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

合理性情绪疗法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假设基础上的:人的不合理信念导致了有破坏性的、错误的、歪曲的自我评价,情绪障碍就是由不合理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造成的。因此,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通过加强来访者认知重建,改变其错误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可以使其情绪好转。埃利斯认为:在人们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

A(Activating Event):诱发情绪发生事件。

B(Beliefs):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

C(Consequences):由此引发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而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ABC”理论则指出:A(诱发情绪发生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映的间接原因,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才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其实,在中国也有相似的观点。《周易·系辞上》上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念,指明了当不同个体面临同一事物,由于各自的经验不同就会产生相异的见解[2]。合理情绪疗法强调认知重建,而一般的心理治疗方法多偏向于情绪疏导,忽视对个体的认识因素的探讨,D.Meichenbaum(1977)指出,在人格发展上,认知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认知这一因素[3]

2.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成型的心理治疗体系都有自己的人性观或者人性假设,并影响它对心理障碍的发病原因、产生机制及治疗途径的理解和探索。作为最早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创造者埃利斯强调人具有生物性的、先天的心理倾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讲,不管他们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他们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人类天生就1.倾向于进行‘钻牛角尖’式的思维。2.倾向于过于容易接受暗示影响和过分概括化。3.倾向于无端的焦虑和不安”。埃利斯提出的非理性想法非常多,心理学家韦斯勒(1982)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正是由于这种先天倾向,容易使得人发展出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发现: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和ABCDE治疗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介绍和在心理健康治疗领域的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关于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假设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著,但就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模型和关于情绪困扰的理论假设仍然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相关的资料报道并不多见。近年来,有学者将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结构引入ABC理论,并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正如埃利斯所言,在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合理情绪疗法已经被几千个治疗师和成千上万个来访者证明是具有临床效果的方法。而且,合理情绪治疗师并没有放弃对其理论依据的继续探索[4]

3.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和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认为A(诱发情绪发生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映的间接原因,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才是更为直接的原因。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恰当的情绪反应,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情绪反应,而长期的不良情绪状态则容易导致人们出现各类心理障碍。所以,该疗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改变思维的偏差和歪曲,从而让个体的心理功能更加有效;该疗法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对来访者由于生活经验而形成的认知扭曲进行挑战、实验和讨论,以对当前事件形成新的认知,从而消除困惑,获得更为积极的情绪与行为。合理情绪疗法的ABCDE治疗步骤为:

(1)合理情绪疗法结构的核心成分—B(信念),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的第一步就是寻找不合理信念。

(2)合理情绪疗法结构的中心环节—D(干预),合理情绪疗法的第二步是干预不合理信念。常见的方法有1)辨析2)质疑3)具体化4)构建理性信念5)实现认知和情绪的领悟6)家庭作业,如理性情绪想象、后效管理等[5]

4.合理情绪疗法应用的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创设以来,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在心理健康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学者做过关于合理情绪疗法的相关实践性研究,发现合理情绪疗法在针对不同人群(如军人、教师、医生、学生、运动员等)及不同心理障碍问题(如焦虑、考试焦虑、恐惧、认知偏差、厌学、挫折等)都有过成功的个案报告。Jasnow(1983)、Keller(1975)、Mark(1983)等通过实证研究支持合理情绪疗法对于减低焦虑、心理压力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很有帮助。许小东(1992)认为合理情绪疗法适合我国部分高级运动员的情绪障碍治疗,能够达到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曾延风(2003)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抑郁人群进行团体干预,其结果表明此疗法对他们是有效的。

(二)体育学习与状态焦虑

1.焦虑及状态焦虑的概念

从临床心理学家的观察中可知,焦虑反应是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适应行为[6]。弗洛伊德在其早期有关焦虑理论著作中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转化而来的,焦虑的根源是本我;而后期又在焦虑的信号说中提出了新的焦虑理论,认为焦虑的根源在自我,而不在本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7]。沙利文认为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随着个体自尊的发展,焦虑也必然与自尊有关,认识到自尊在焦虑发生过程中的核心作用[8]。罗洛·梅认为只要个人在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观受到威胁,那么人就足以产生极度的焦虑体验[9]

焦虑指在任务完成之前,个体因为达不到目标或者克服不了的障碍,自我形成的一种焦躁、紧张不安、恐惧的心理状况[10]。它包括了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斯皮尔伯格(Hackfort&Spielberger,1989)总结焦虑状态含有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情绪体验、生理唤醒、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关于焦虑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有必要指出,焦虑本身是一中性物,并不能简单地推论认为其对个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的影响要结合人的主观状态和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特点而定,既有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从个体积极作用的角度来看,焦虑可以激起人们改变对自身现状的紧迫感,促使人们为了某一目标的达成做出努力。

斯皮尔伯格把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两种。状态焦虑是一种暂时的情绪波动状态[11],即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某个时刻个体所体现出的焦虑程度,其主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是一种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状态焦虑具有不同的程度,且随着情境压力的改变而波动。特质焦虑是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中焦虑倾向上稳定的个人差异[12]。斯皮尔伯格认为焦虑状态的唤醒包括一个过程或称时间顺序。在这个唤醒过程中,首先由一个外部刺激或内部线索所发动,使得机体对该刺激或线索感受到威胁,如果存在着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评价,那么状态性焦虑反应就会发展起来。长期以来,运动焦虑一直是国际运动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焦虑水平和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

2.焦虑的分类

A.根据表现内容分类

(1)现实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或实因性焦虑、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是由客观存在的现实对机体自尊心的威胁所引起的。

(2)神经过敏性焦虑:神经过敏性焦虑(nervous anxiety)指不是仅仅对特定的情境或事务产生焦虑,而是对任合情况都容易产生焦虑反应。

(3)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指在违背社会道德标准的情况下,由于自我表现与社会评价发生相冲突,而机体产生了内疚感,而引起的一类焦虑反应。

B.根据稳定性分类

(1)状态焦虑:状态焦虑(或情境性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瞬间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是一种高度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2)特质焦虑:特质焦虑(或特质性焦虑)(trait anxiety)是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个体感知某些情况后的反应趋向之间的差别。

C.根据人的反应特征分类

(1)认知性焦虑:认知性焦虑(cognitive anxiety)是与本人的或外在的刺激、担忧、扰乱性视觉表象有关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的意识感知。

(2)躯体性焦虑:躯体性焦虑(somatic anxiety)是有关焦虑体验的生理和情绪因素,直接由自发的唤醒所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等体征表现出来。

3.引起体育学习中状态焦虑变化的相关因素

体育学习焦虑是学生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对当前或预计到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产生的担忧倾向。体育学习焦虑是特质焦虑的激活,即状态焦虑[13]。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有兴奋、紧张、不安、恐惧、焦急等。这些不同的情绪体验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学生完成体育学习的信心,减轻心理负担,注意状态更多的指向学习内容,强化本体肌肉感觉与体育技术动作的联系。而消极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常表现出心理压力变大,肌肉僵硬,协调性下降等,导致动作操作失误,甚至无法完成体育动作。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除受社会、家庭、心理素质等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体育教学中的所产生的各类刺激因素引起的心理应激负效应也是原因之一[14]

由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刺激条件所引起心理应激负效应的分析可知,导致大学生过度焦虑状态的主要原因为对体育课的厌学、应试能力差、对高难度有危险性技术缺乏信心、不能正确对待教师与同学的评价等,由此造成了消极对抗情绪等[15]

4.状态焦虑对体育学习的影响研究

从积极作用的角度分析,焦虑可激起人们改变对自身现状的紧迫感,促使人们做出努力以求达到某一目标[16]。所以,适当的运动焦虑行为是一种内驱力,对运动员的认知活动与运动学习行为有一种激活作用,对发挥运动潜能最为有效[17]。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体育学习的发展,状态焦虑水平过高则会影响心理活动的指向,注意状态分散,自控能力下降,又会产生对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目前,与运动焦虑研究相关的理论模型主要有:

(1)“倒U曲线”理论

“倒U曲线”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之上的,任务的状态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之间呈倒U字形关联,强调不同任务有着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即在竞技运动中,运动员必须保持一定的唤醒状态,即状态焦虑水平必须适宜。过低,机体大脑皮层不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运动器官功能和智力因素难以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不够,注意力不集中;过高,注意范围则会缩小,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被摒除,容易出现感知觉的进一步狭窄和运动成绩下降。该理论强调完成简单任务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高状态;而在复杂任务中,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低状态。

(2)内驱力理论

赫尔(1943)构想出来以解释复杂技能操作的,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是内驱力与习惯强度的乘积。根据这一理论,内驱力的增强(唤醒水平增高)将使优势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实际上,内驱力理论认为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之间呈线性关系,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操作成绩也会提高。

(3)多维焦虑理论

戴维森和舒瓦茨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焦虑的“多维模式”理论,认为焦虑可以分为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其反应程式分别受到大脑皮层左右半球的调节。认知焦虑的表现特征为消极期待,缺乏专心和表象衰退等;躯体焦虑是与身体症状相联系的,如神经过敏和紧张等。认知焦虑可能由两个诱因引起:机体在高水平应激状态下失败动作的视觉表象;对结果的言语性评价。躯体焦虑则是机体对一种或数种同时发生的刺激源的整合或对紧张的连续性体验所表现的焦虑程式[18]

(4)个体最佳功能区理论

苏联学者汉宁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个体最佳功能区概念,指出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可产生最佳运动成绩的赛前焦虑水平,无论焦虑水平是超过还是低于这个区域,运动成绩都会受到影响。个体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并通过这一理论解释个体成绩差异。

(5)突变模型

哈迪和法基(1987)提出了一个关于运动操作的突变模型,认为认知焦虑对运动成绩表面的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当认知焦虑较低时,操作成绩与唤醒水平的关系呈柔和的“倒U曲线”;当认知焦虑较高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呈现突然性的跳跃。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可知,近年来对体育竞赛中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竞赛中焦虑水平的控制的研究较多。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焦虑控制的研究也证明是一种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行之有效的办法。吴秋娟(2004)认为在体育学习中控制状态焦虑水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及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有针对性地采用表象训练、认知训练、暗示调节和放松训练等心理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状态焦虑。心理训练方法合理地运用于体育教学,有助于较为复杂教材内容的教学[19]

5.状态焦虑对篮球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现代篮球运动中,剧烈的身体接触随处可见,运动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战术水平,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篮球运动员面对高强度的比赛时,心理状态的变化必将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中、轻度的心理压力运动员可以接受,高度压力状态可能会造成运动员技术动作呆板、协调性差,无法完成正常的技术、战术动作,致使无法适应比赛[20]。在篮球比赛中,焦虑状态水平变化的幅度是衡量一名优秀运动员的重要特征,要培养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中应重视提高运动员控制及调节焦虑水平的能力[21]。祝蓓里、季浏、唐征宇等研究认为区分田径和篮球项目类型的预测因子更多考虑的是机体的躯体状态焦虑强度;区分运动技能水平或临场技能水平发挥好坏则主要考虑认知状态焦虑强度;竞赛焦虑的反应和状态自信心强度与被试者主观上所认知到的任务难度密切相关[22]。建议篮球运动员能够学会在比赛过程调整自己的情绪,多用鼓励的、积极的用语来唤醒自己的情绪及注意力指向。学会把消极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情绪,控制比赛节奏,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战术[23]。近年来,心理技能训练已成为篮球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24]

篮球投篮是在精细的肌肉活动下完成的技术动作,技能水平对感知觉和心理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其命中率水平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