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皮艇技术模式综述

皮艇技术模式综述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皮艇运动是以体能为基础,同时有较高技术要求的水上竞速运动项目。本文参考皮艇运动技术模式相关报道,辅以个人从事水上运动项目训练的经验,从动作阶段划分方面对目前皮艇运动技术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艇运动训练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皮艇技术没有所谓的固定模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技术动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斯堪的纳维亚以及德国和匈牙利技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模式有:皮艇划桨的最佳技术模式,以及德国技术模式。

皮艇运动是以体能为基础,同时有较高技术要求的水上竞速运动项目。本文参考皮艇运动技术模式相关报道,辅以个人从事水上运动项目训练的经验,从动作阶段划分方面对目前皮艇运动技术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艇运动训练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皮艇技术没有所谓的固定模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技术动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斯堪的纳维亚以及德国和匈牙利技术。全面、细致地了解皮艇运动的技术特点,对于把握项目规律,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模式有:皮艇划桨的最佳技术模式(又被称为向前动力划桨技术),以及德国技术模式。这里之所以说这两种技术模式“流行”,是因为有较多的选手采用这两种技术模式在国际赛场上划出了较好成绩。在此分别予以介绍:

一、向前动力划桨技术

它分为五个位置点四个阶段来完成。五个位置点分别是:伸出点、入水点、垂直点、出水点和还原点。四个阶段是:预备阶段、抓水阶段、动力阶段和回桨阶段(或称“复位阶段”)。

还原点:它是两侧划桨循环的中间点。在这个位置点不管是侧视还是前视,桨杆是水平的,高度跟肩水平,即握桨的双拳与肩同在一个水平面内。

伸出点:它是摆桨阶段的结束点。在还原点以后,拉桨臂下落,推桨臂抬起。所有动作都应来自肩部的转动,身体的其他环节不参与运动。拉桨手的手指应握桨放松,以防小臂肌肉僵硬。推桨手和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半个肩宽,推桨手也应放松。

预备阶段:它是伸出点到入水点的过渡期。它持续时间很短,但对划好这一桨极为重要。在此阶段,双臂向下,推桨臂向前运动,桨尖点水,没有推进力作用在桨叶上。整个身体重心仍要在中心线上,并准备向拉桨侧移动。预备阶段是划桨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有些运动员往往急于抓水而匆忙完成预备动作。如果预备动作正确的话,常伴有一个停顿点。这个停顿点是瞬时的,尤其是在多人艇上,可观察到,它是用来检查和校正划桨时机的。

入水点:它是桨在水下运行的开始点。拉桨臂要伸直,桨与水的夹角为35度~45度。这个角度是由推桨手的高度和桨的长度所控制的。注意:在这阶段不能运用推进力,不能有拉桨动作。保持这一夹角,或45度~50度。

抓水阶段:它是从桨叶入水到完全浸水并变为垂直状态之间的一个短时期。拉桨臂以肩为轴心向下转动的同时,要保持手臂伸直,推桨手沿扁平的弧形轨迹慢慢向前运动,推动桨杆向下。桨叶上的推进力应由零到最大值。整个身体重心稍向拉桨侧转,以便形成最大负荷传递。抓水阶段持续期短,双臂动作极为关键,为了强调入水,往往错误地将抓水阶段和预备阶段混为一体,但这两个阶段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在抓水阶段运动员拉桨侧的腿开始在脚踏上施力,与拉桨力相配合。预备阶段没有推进力,而抓水运用了推进力,这是最大区别。注意:不能提前拉桨,以免桨上负荷过早。拉桨臂不能弯曲致使推桨手匆忙向前。肩和髋反向转动不能太快。拉桨时躯干不能后仰。

垂直点:它是个特殊点。桨杆与水面的夹角为55度~60度。这一角度对于限定推桨手的正确位置以及桨叶在水中的方位是非常重要的。如角度小,桨会在水面打漂,或产生的推进力使船向两侧运动;如角度太大,推桨手越过中心线,桨叶入水太深。注意:在垂直点,推桨臂应仍然弯曲,肘抬高几乎与肩水平;拉桨手不能接触水面,应在甲板下面。关键:垂直点是用最大动力的时机。延长桨处于这一方位的时间将有利于提高划桨效率。其方法之一是让身体转动而不改变手的相对位置。推桨手不能太高或太低,应适中。

动力阶段:它是划桨过程中水下时间最长的部分,也是通过二级杠杆系统连续复杂地变化,将推进力从桨叶传递到船体的最主要阶段。延长桨的垂直状态是困难的,而且只能在躯干反转和推桨手的缓慢运动的最佳时机来完成。拉桨手和推桨手的相对位置及他们的速率变化将决定动力传递的效果。当拉桨手平行于船体中心线笔直向后运动,手臂必须弯曲,始终保持手与水面水平,同时躯干反向转动,拉桨侧膝部下落,推动髋部向后。拉桨侧的这些动作要持续整个阶段以便达到动力的最高传递效率。在拉桨侧动作时,推桨侧沿平行于水面的直线慢慢伸展,充分发挥第二级杠杆的优势。在动力阶段结束时,运动员的动作必须迅速果断,干净利落,不能有多余拉桨动作。出水尽量少带水。注意:推桨手和拉桨手之间的相对变化太快(推手快)是不对的。

出水点:它是桨叶最后接触水进入空中摆桨阶段的位置。由于左右划桨的对称性,桨出水的情况将决定下一桨的预备动作的好坏,这时推桨臂完全伸展,推桨手在船中心线上,与肩同高。注意:桨出水时溅起水花或带起水来都说明技术不正确。躯干停止转动时,拉桨臂的肘继续向后运动是不对的。

摆桨阶段(回桨阶段):它是桨从出水点到伸出点的运行过程。中间还通过还原点。摆桨时间约占整个划桨时间周期的30%。在这段时间没有推进力在船上,所以保持船平滑前进,没有多余动作是值得注意的。阶段持续时间占比例太长是不对的。

以上将桨的所有位置点和运行阶段连在一起,便组成了最佳技术即向前动力划桨技术。皮艇要想前进速度快,那么两边动作越对称越好。

二、德国技术

德国技术分为入水开始、入水结束、桨的正交位置(垂直对水位置)、出水开始、出水结束五个阶段。

入水开始:上身轻微前倾(上身中心位置前倾不超过2~3cm),躯干最大扭转,手臂几乎伸直。上方手位于头部前上方位,上方手臂弯曲角大约在110度与120度之间,桨倾斜(从船头观察为65度~70度)并靠近船体入水。

入水结束:桨叶完全入水。桨沿着波线在船边向边向外划开,下压手臂的弯曲角从头顶看是保持固定的。手臂轻微弯曲,前面的躯干扭转结束,躯干轻微挺直,避免过度提升。

正交桨位:沿波线划结束。开始用上方手臂伸展入水,桨进一步沿船边划开,躯干向后扭转开始,桨角从头顶看始终保持在65度~70度。

出水开始:桨叶仍有2/3在水中,下压阶段结束。桨叶位于划距的后1/4处,离船边大约35cm,躯干进一步向后扭转,上方充分传递力量,手到达船舷,上身全部直起。

出水结束:桨向后向外出水(少许水花溅起),躯干完全旋转,转换时桨不可举得太高,转换时上身再一次轻微前倾。

可以看出,德国技术的关键在于始终依靠躯干扭转带动上肢运动。大幅度的躯干扭转加上上肢的延伸距离得到较长的划距,这也意味着较长的动力做功距离。另外可通过加速转体来提高桨频。这种利用强大的转体能力带动整套动作的做法其好处是整合全身肌肉发力可获得优秀的桨下效果。但相应的体能需求也较高。

以上技术动作为理想标准技术,但真正好的技术,是不可确定的,由于划船者在体能、形态、感知觉和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无法统一认定某种技术为最好技术,而是谁划得快,找到或发展出适合自己的风格技术,谁的技术就是“最好技术”。

三、四阶子模型

目前训练和研究工作中,多基于力学角度使用四阶段划分法对一个完整划桨动作周期进行划分,该分阶包括“准备—划桨—出水—复位”四个阶段,因此又称“四阶子模型”。其中准备阶段、复位阶段是桨在空气中运行的阶段,不作用于水,不产生任何推进力和阻力;其他两个阶段是桨—水作用阶段,由于桨叶与水相互作用,会产生推动船体前进的动力。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也就是一桨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对划好这一桨极为关键,这时运动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坐姿,桨杆伸出的角度最好于45度~50度,大于或小于这个角度都不利于体现出单桨的最大功率。有些运动员往往由于追求前弧而把前手伸得很远,致使角度过小,这样会造成桨与身体不平行,没有了支撑角度,致使划桨阶段时容易手臂拉桨。相反,如运动员下桨角度大于50度时,会造成划桨阶段支撑时间短,划距少。所以这个阶段时,运动员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支撑角度和坐姿,以备为下一个阶段更好地发力。

2.划桨阶段:是四阶子模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桨叶在水中的抓水效果是速度的最佳体现。宽度缩小后的皮艇,平衡性起到了变化,稳定性系数减小,船体与水的摩擦力减小。所以桨叶入水越靠近船沿,平衡能力就越下降,但是速度就越高。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没有拉桨动作。运动员举桨形成一个好的支撑角度后,脚下开始对脚蹬施力,传递给髋、腰、背肩,最后到胳膊,运动员感觉是用蹬转带动胳膊转体发力把这个动作完成的,其间拉桨手不动,大臂小臂都不要发往后拉的力,而是去体会桨像扒住一个不动的实物,桨不动,用蹬转和身体转体的力把船撑向前,尽可能地减少桨向后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延长桨在水里的支撑时间,延长一桨的划距。此阶段运动员最应该注意的是胳膊千万不要主动发力,只需要使桨与身体平行,保持好这个支撑就行,发力点在腿和髋部的大幅度转动,就会带动上肢的转动。其间脚在脚蹬施力的同时,另一只脚勾起脚蹬带,有利于运动员大幅度地转动和桨与身体反转的对抗性。这个动作做得越好船走得越平稳,桨下的效果越好。

力的传递是从抓水开始一直持续到划桨结束。划桨阶段桨叶的运动方向是向后、向外。拉桨时船体的速度则增至最大。可见这阶段是艇的速度变化最明显的时间,好的划桨技术可产生明显的加速。

这一阶段中有一个至为关键的技术:桨叶包水技术,或称抓水技术,这是区别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主要标志。当桨叶入水后迅速把桨叶全部埋入水中,在桨叶入水附近建立稳固的划水支撑点。桨叶支撑点无晃动,无移动,抓水动作速度快,在瞬间能充分调动身体各环节肌力,增加桨对水的稳固支撑。上方配合划桨侧以脊柱为轴转动,水在桨上同时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3.出水阶段:出水是指待桨运动到垂直位时(近髋部附近),桨与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最大,小臂弯曲外展,躯干的动作发力减小。此时桨的运动轨迹向外侧“八”字方向,便于桨叶的出水。此时运动员的躯干、上肢肌肉间歇性放松,为下一个周期划桨做准备。运动员出水侧躯干减缓旋转,前臂明显上抬,肘关节的高度低于肩关节,小臂的位置应稍高于耳。稍稍转动手腕并向上转桨,使桨叶外缘领先出水。桨叶在出水阶段的运动方向是向外、向上。桨叶离水时与水平面约呈145度~155度角。左臂拉桨出水的同时,右臂微屈支撑。当左手向前、向上复位时,左臂由屈向前自然推直。当右手腕推过中心线时,转化为拉桨手而开始下一次划桨。桨叶出水和入水一样,都是一个划桨动作过程中速度最快的阶段,出水动作应迅速、柔和而干净利落,桨叶尽量少带起水花。若出水动作迟滞,桨叶过长时间停留在水中,则会在前进方向上产生拖拽力,使船速下降。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运动员一定要体会人船合一,顺着划桨阶段的大幅度转动的同时胳膊顺势抬起,不用想太多的出水动作怎么做,只要顺着船的惯性和划桨幅度顺势自然出水,越简单越自然越好。运动员还可以观察自己桨叶出水的位置,越接近入水位置越好。

1.桨叶入水开始 2.桨杆垂直位 3.出水开始 4.出水结束

4.复位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出水到准备阶段的过渡期,运动员在这个阶段要把身体伸展到最大幅度,充分放松,不要急于做下一个动作,一个运动员的划桨节奏的好坏就取决于复位阶段做得够不够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肌肉系统对于在整个划桨周期中维持划桨动作的连续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四个阶段连贯地衔接起来,划桨动作才能发挥出其最大力学效应。在一个动作阶段接近尾声时,下一阶段必须立即毫无间隙地、轻易地衔接上。(图为皮艇划桨最佳技术“桨—水时相”阶段示意图)

四、小结

我们总是期望能够准确、详尽地描述一种最完美、最有效的皮艇技术,但众所周知,并不存在某种所谓“完美技术”。由于运动员在外形条件、体能素质、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万应的技术可以适应并满足所有的个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成绩突出且稳定的选手,其技术必有合理性,且其技术的合理成分要远远高于普通选手。因此,总结分析这类“合理技术”对于抽象出相对完美的皮艇技术有重大借鉴价值,笔者希望通过对皮艇合理技术的总结,辅以相关力学知识,对皮艇技术模式进行清晰描述,为训练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河北省体育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 周颖洁 翟东 李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