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阿拉伯人的崛起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图景。可以说,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幸运的是,阿拉伯半岛处于埃及和巴比伦两大古文明之间。直到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后,这种文化上的差别还依然存在。因此,其文化也是希腊、阿拉伯和叙利亚文化的混合物。由此引发了阿拉伯半岛严重的社会危机。面临这种状况,阿拉伯人强烈要求实现社会安定和半岛的统一。

在今日的阿拉伯半岛,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早期,这个民族迅速崛起,继罗马人之后建立起了又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也是在这个半岛,诞生了一种宗教——伊斯兰教。它传播甚广,以至于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可以说,阿拉伯人的崛起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图景。

阿拉伯民族的起源与分化 阿拉伯人属于闪—含语系的闪族人。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得知,古代的巴比伦人、亚述人、加勒底人、阿摩尔人、阿马拉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即犹太人)、阿比西尼亚人(即埃塞俄比亚人)都属于闪族人。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现今只有两个足以代表闪族的民族生存于世,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而阿拉伯语则是闪族语中最为年轻、最富有活力、使用范围也最广的一种语言。

那么闪族的老家在哪里呢?有的学者认为在东非,有的学者认为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还有的学者认为阿拉伯半岛是它的故乡。众所周知,阿拉伯半岛地处亚洲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半岛。它的气候炎热、干燥,大部分地区被沙漠和草原所覆盖。可以说,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只有半岛周围狭小的边缘地带才适于居住。所以当人口产生过剩时,必然要向外寻找出路。但是,半岛内部几乎全是沙漠,而东西南部又被海洋所围,故而只有沿半岛东西岸向北,才能找到出路。幸运的是,阿拉伯半岛处于埃及和巴比伦两大古文明之间。因此,这两个文明发达地区自然成为闪族人迁徙的理想之地。

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一部分闪族人沿半岛西岸北上,经西奈半岛,或取道东非,向西移入埃及,并同当地的含族居民相融合,从而形成历史上的埃及人。同时,另一部分闪族人则沿半岛的东岸向北迁移,进入两河流域,并同当地的苏美尔人相融合,从而形成历史上的巴比伦人。大约1000年之后,即公元前2500年左右,闪族的阿摩尔人又迁移至肥沃的新月地区。迦南人和腓尼基人即属其中的一部。又过了约1000年,即公元前1500—1200年间,希伯来人迁入叙利亚南部和巴勒斯坦,阿拉马人则迁入叙利亚北部。公元前500年,闪族的奈伯特人又占据了西奈半岛的东北部。而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动则是闪族人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

人们通常将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分为南方阿拉伯人和北方阿拉伯人。南方阿拉伯人开化较早,多半为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历史上曾创造了自己发达的文明。北方阿拉伯人则大部分为游牧民族,他们开化较晚,直到中世纪早期才发展起来。在语言上,也基本上分化为南北两大方言区。南方阿拉伯人使用的是也门地区的盖哈坦语,北方阿拉伯人使用的是汉志地区的阿德南语。直到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后,这种文化上的差别还依然存在。

总的来看,阿拉伯半岛的居民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游牧人和定居人。游牧民族占人口的绝大部分。这些游牧民族被称为贝督因人,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草原居民”。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历史学家伊本·卡尔敦将又他们细分为两种: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的“牧羊人”;深入沙漠、以饲养骆驼为生的“沙漠中的阿拉伯人”。而后者在该作者眼中则是“最为野蛮的民族”。贝督因人在衣食上相当简朴,但他们体格健壮,坚韧耐劳,勇敢忠诚,品德优良。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下去的内在原因。崇尚血缘和“团体精神”是贝督因人的最基本的精神特质。血缘关系在他们中间是相当浓厚的。血亲之间有一种相互帮助、相互爱护、荣辱与共的情感。“团体精神”即来源于此。这种精神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同时也导致了宗派主义的盛行。游牧民族都是好战的民族,贝督因人也不例外。从事劫掠亦成为他们的一项高贵的职业。一位阿拉伯诗人曾对之作过生动的描述: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

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

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南北方的阿拉伯人都曾建立过一系列的国家。如南方阿拉伯人建立的塞伯伊王国(约公元前750—前115年)、米奈王国(约公元前700—前3世纪)、希木叶尔王国(公元前115—公元525年)等。北方阿拉伯人建立的奈伯特王国(有史可考的存在时间为公元前169—106年)、加萨尼王国(约公元3世纪末—7世纪初)、莱赫米王国(公元3世纪末—7世纪初)等。这些王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依赖商业而走向强盛。众所周知,阿拉伯西部沿岸与红海平行的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欧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要道。正是靠着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王国才兴盛起来。同时,也正是通过贸易等交往手段,它们与古老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发生了密切的交往。后来,随着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入主西亚和北非,阿拉伯人也不断接受这些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如在希木叶尔第二王朝时代,基督教、犹太教就传入南阿拉伯。北部的加萨尼人在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就接受了基督教。公元5世纪末,该王国成为拜占庭的附属国。因此,其文化也是希腊、阿拉伯和叙利亚文化的混合物。莱赫米王国是波斯人的附属国,故多受波斯文化的影响。祆教也随之传入阿拉伯社会。同时,犹太人在麦底那和北部各绿洲进行殖民活动,犹太教亦随之传入这些地区。可见,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人就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公元6—7世纪,拜占庭和波斯为争夺对阿拉伯及其商路的控制权,展开了长期的争斗。公元525年,阿比西尼亚人在拜占庭的指使下侵占也门,并由此扰乱麦加。公元575年,波斯人又攻占也门,导致商路的改变。公元7世纪初期,波斯与拜占庭发生一系列战争。这一切都对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许多城市的商人纷纷破产,而那些从事商品贩运的贝督因人也遭受了同样的厄运。由此引发了阿拉伯半岛严重的社会危机。面临这种状况,阿拉伯人强烈要求实现社会安定和半岛的统一。当此时,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穆罕默德。他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创立伊斯兰教,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并以“圣战”为名展开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运动。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出身麦加城古老而显赫的古莱氏族。穆罕默德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在他6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之后,穆罕默德先后由其祖父和伯父抚养。12岁时,他就随伯父跟从商队到叙利亚去经商。据说,在这次旅行中,他获得了一些有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知识。25岁时,穆罕默德同比他大15岁的孀妇赫底澈结婚。赫底澈也是古莱氏人,她的前夫亦是商人。丈夫死后,她便独自料理商务。据说她意志坚强,品德高贵。穆罕默德曾为她打工,并由此相识。自从与赫底澈结婚之后,穆罕默德经济上宽裕了,也有闲暇去研究他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了。他常常到麦加郊外的希拉山的一个山洞里,坐在那里昼思夜想。在40岁的那年,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突然宣示得到安拉的启示,命令他引导人类走向真主之道。伊斯兰教由此产生。

“伊斯兰”(Islam)的意思为“顺从”,即顺从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安拉”就是真主,即上帝的意思。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思为“服从者”,即服从真主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的意思为“诵读”。它最初是穆罕默德说教的记录。但按照穆斯林的观点,它是真主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给穆罕默德的,因此它是真主的言论。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即位后第二年,就下令收集穆罕默德的言论,将其编定成册,是为《古兰经》。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期间,下令将编定的《古兰经》抄写多份,以便收藏。从此之后,穆斯林都以奥斯曼抄本为标准,不断传抄。

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宗教仪式在《古兰经》中都有明确规定。伊斯兰教教义有6项最基本的信条。1.信安拉。信仰唯一的神安拉,这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信仰。根据《古兰经》,安拉并不仅仅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之主,也并不仅仅是人类之主,而是万物之主。2.信天使。相信在安拉和先知之间有一个中介,那就是天使。3.信经典。相信《古兰经》及其之前的犹太教、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和《新约》都是“真主的经典”。但伊斯兰教认为新旧约都被后来的人作了篡改,只有古兰经是真正的真主的声音,故而穆斯林实际上只信仰《古兰经》。4.信先知。相信并服从穆罕默德及其之前的历代先知,如易卜拉欣(亚伯拉罕)、尔撒(耶稣)。5.信前定。相信善恶等一切事物皆由安拉前定。6.信末日和后世。相信末日审判,相信死后复活

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为5项,即所谓的“五功”。1.念功。穆斯林应常常诵读“除安拉之外,别物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拜功(礼功)。每一位穆斯林应每天都面向麦加祈祷和礼拜5次,即晨礼、午礼、哺礼、昏礼和宵礼。在主麻日,即每个礼拜五,穆斯林应在清真寺集体做礼拜。3.斋功。在回历的9月,穆斯林应斋戒一个月。在此期间,自黎明日出至日落,穆斯林不能饮食,夫妇不能行房事。日落之后,当日斋戒解除。在10月初,即新月出现的第二天,全体穆斯林聚会做礼拜,举行开斋节。4.课功。又称天课,即济贫税。每个穆斯林应将财产的2.5%上缴,以做天课。原先规定自愿捐献,后来国家按照法令统一征收。5.朝功。每个穆斯林,若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允许,应在一生中到麦加去朝拜“天房”一次。朝圣的正式日期为回历12月的初八、初九、初十三天。

《古兰经》并不仅仅涉及宗教问题,举凡一切的世俗问题,它几乎都触及了,如社会政治体制、商业、金融、契约、债务、利息遗嘱手工业刑法、战争、道德品质、学问、礼仪、卫生、婚姻、对待儿童和奴隶及动物的方法等。可以说,《古兰经》既是一部宗教法典,也是一部有关社会、政治、经济、伦理、法律的文献。它不仅对于阿拉伯人,而且对所有穆斯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穆罕默德宣布得道之后,就开始在麦加秘密传教。先是他的家人、亲戚和朋友先后入教,继而许多贫苦人和奴隶也纷纷入教。3年后,穆罕默德为了扩大其影响,便公开传教,常常携其门徒深入麦加附近的各部落。由于他提出的反对斗富,反对高利贷剥削等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古莱氏贵族们的强烈反对。有些人甚至扬言要暗害他们。于是,在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同他的门徒迁往叶斯里卜,并将该城改名为麦地那(意思为“先知城”),此即历史上所谓“希志来”(逃亡的意思)。而回历就以“希志来”发生的这一年为纪元

迁往麦地那是穆罕默德传教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不仅使当地的阿拉伯人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还以安拉之名建立了一个神权政治的国家,并组织了一支穆斯林军队。从此,穆罕默德就以麦地那为基地,开始了对麦加古莱氏人的征服活动。公元627年,麦加联合其他部落组成同盟军,大举进攻麦地那。穆罕默德采纳其弟子塞勒曼的建议,命令穆斯林士兵在麦地那城周围挖掘壕沟,灌上水,以御敌人,历史上称为“壕沟大战”。此次战役,穆罕默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公元628年,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签订和约,从而结束了他同麦加古莱氏人的战争。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彻底征服麦加。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宣布捣毁古莱氏人崇拜的偶像。城中的卡尔白古寺仍然保留了下来,并改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穆罕默德收复麦加之后,声威远扬。回历9年(即公元630—631年),远近各部落纷纷派出代表团前往麦加,向穆罕默德表示归顺。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代表团之年”,也是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之年。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朝圣团来到麦加,亲自领导了一次正式的朝圣活动。在他返回麦地那3个月后,这位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就病逝了。此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上获得了统一。

阿拉伯人的对外征服和伊斯兰教的传播 穆罕默德生前并未指定其继承人,所以在他去世后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最终穆罕默德的挚友和岳父艾布·伯克尔被推选为继承人,亦即哈里发。艾布·伯克尔上台后,先是征服岛内的叛乱者,继而又将好战的各部族统一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活动。

为什么阿拉伯人刚刚实现统一就迫不及待地走向扩张之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半岛虽然获得了统一,但是分裂的因素仍然十分强大。因此,为了转移这些不稳定分子的视线,以缓和内部的矛盾,统治者就极力发动对外战争;其次,阿拉伯半岛一直是邻近的强国拜占庭和波斯的垂涎之地。它们都曾不遗余力地争夺对阿拉伯的控制权。尤其是经也门、汉志达叙利亚的“汉志商路”就一直被这两大帝国所控制。因此,为了消除阿拉伯人的外部威胁,夺取东西商路,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它们必然要向外扩张;再次,贝督因人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加上半岛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他们大都处于贫困之中,所以他们也急于到繁华的北方去获取财富。一位诗人曾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写道:

你抛弃自己的故乡,

不是为了寻找天堂,

却是那面包和枣椰,

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为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在“圣战”的号召下,无数阿拉伯人,尤其是贝督因人,纷纷离开家乡,奔赴战场。而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之间的长期战争,则为阿拉伯人的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公元633年,艾布·伯克尔在重新统一半岛之后,就派遣三支穆斯林军队分别进攻叙利亚的南部和东南部,但伯克尔仅仅在位2年便去世了。欧默尔(又译作奥马尔)继任哈里发。在他统治期间,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征服活动达到了顶点。阿拉伯人先是攻占巴勒斯坦地区,接着又于公元636年,在约旦河支流的雅穆克河谷大败拜占庭军队。至公元640年,整个叙利亚全部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在希拉附近的卡迪西亚大败波斯萨珊王朝的军队。波斯皇帝率军队东逃,伊拉克被征服。随后,阿拉伯人占领波斯首都泰西封。至651年,波斯完全被征服。就在向东方征服的同时,阿拉伯人还向西进入埃及。公元639—641年的三年时间里,阿拉伯人就占领了整个埃及,并开始向北非进军。

公元644年欧默尔被一位波斯俘虏暗杀。继任者奥斯曼(公元644—656年)和第4任哈里发阿里(公元656—661年),基本上没有实行大的对外扩张活动,只是继续巩固对已征服地区的统治权。这两位哈里发也是遭暗杀身亡的,而且他们是死在穆斯林的手中。这样,历史上的“四大哈里发时代”便告结束,随之开始了倭马亚王朝。在公元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平定内乱后,整个国内局势较为稳定,于是大规模的对外征服又得以恢复。在西面,阿拉伯人又以埃及为基地,进入北非。公元675年,占领迦太基,接着又占领北非西部的马格里布,直至大西洋沿岸。继而,阿拉伯人又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公元711—713年,阿拉伯人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在东面,阿拉伯人侵入印度西北部。公元715年,占领信德省。同时,他们还越过阿姆河与锡尔河,进入中亚,攻陷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占领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地。这样,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人就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动,伊斯兰教也迅速传播开来。阿拉伯人中,凡是能够背诵《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的穆斯林,多数应招随军出征,从事宗教传播和《古兰经》的教育。于是,被征服地区各民族的人们或者自愿或者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穆斯林。至9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已征服了整个帝国的绝大部分臣民,帝国的伊斯兰化得以实现。同时,伊斯兰教还传入印度、中国等国家,迅速成为一种与佛教和基督教相抗衡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世界的形成 在大规模的对外征服开始之后,阿拉伯人也开始了移民活动。自公元7世纪至11世纪,可以说,阿拉伯人伴随着其扩张的足迹,移居到了帝国各地。其中以倭马亚王朝时期最为频繁。移民最多的地区是伊拉克和埃及。移民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军事移民,亦即征服军在占领某一地区后,定居于此;有的是一个或几个家族集体奉命或自愿迁移他乡;有的是被迫迁移而去的;还有的是以传教的方式,举家迁移去的。同时,移民的数量也相当多。如伊拉克的两个城市巴士拉和库法,就是阿拉伯半岛移民新建的城市。公元663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后,半岛北方各部落一次迁入的人数就达1.2万人。此外,阿拉伯人在埃及的驻军及其家属还有4万人之多。至公元750年,仅迁往埃及巴尔比斯的阿拉伯盖斯族人就达到了3000户。可以说,阿拉伯人的移民活动不仅时间长,而且规模也相当大。这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随着阿拉伯人逐渐散居于帝国各地,他们同当地民族通婚、交往,从而导致了民族融合的出现。阿拉伯人在被征服的各地站稳脚跟之后,将士们便纷纷将当地女子收为妾。有些高级将领甚至有女奴1000人。阿拉伯人的移民活动同以前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移民活动有所不同。后两者主要将自己局限于大城市中,民族融合也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之中。而阿拉伯人不仅定居于大城市之中,而且到后来还逐渐移居农村。因此,民族融合的程度更为深入。于是,一个新的混血种族便产生了。起初,这些“混血儿”受到歧视,但到阿拔斯王朝前期,他们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至公元10世纪,纯粹的阿拉伯人只局限于帝国的叙利亚、伊拉克、汉志、内几德等游牧地区。这种民族融合不仅导致了阿拉伯人的当地化,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被征服民族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

在倭马亚王朝时代,统治者大力推行阿拉伯化。首先是国家机关的阿拉伯化。因为在征服后的初期,由于阿拉伯人对于如何管理新征服的地区不知所措,所以他们基本上仍然采用当地人来管理财政等事务。帝国官方文件也用当地原有的官方语言写成。至倭马亚王朝第5任哈里发阿卜杜拉·麦立克时,阿拉伯统治者已经积累起丰富的统治经验,于是便开始了阿拉伯化的改革。阿卜杜拉·麦立克先后在公元699年、700年、705年颁布法令,要求国家机关的一切档案、文件,全部采用阿拉伯语。至8世纪40年代,国家机关的阿拉伯化得以完成。阿拉伯语从此代替其他语言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其次是文化上的阿拉伯化。当然,阿拉伯文化是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在此所说的文化上的阿拉伯化是指各级教育机构、一切书面用语和宗教语言都通用阿拉伯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阿拉伯语得到大力和广泛推行。到10世纪,阿拉伯语已成为伊拉克、叙利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到11世纪,它还成为埃及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阿拉伯语在西亚和埃及、北非的普及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从前这些地区的希腊语或拉丁语的普及程度。直到今天,它仍然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

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帝国内部各民族的融合、语言的统一、宗教的传播,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帝国内外各地区、各民族经济上、文化上的交流。而遍及帝国内外的四通八达的大道,则为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样,一个崭新的伊斯兰世界便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当然,我们所说的伊斯兰世界,其统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宗教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艺术等诸方面。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则是连接帝国内部各民族的两条最根本的纽带。

阿拉伯文化的来源 阿拉伯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穆罕默德就号召人们想方设法去求学。他讲道:“哲理是穆民失去了的骆驼,必须寻找,哪怕它远在中国。”这段话被现代学者引用过成千上万次。这类鼓励人们求学的圣训是相当多的。如“学者的墨汁等于殉道”,“求学比礼拜更善”,“守财者死,求学者生”等。事实亦如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人每到一地便学习和吸收当地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在帝国建立后,定居于各地的阿拉伯人进入了学习外来文化的热潮。统治者不仅对之大力倡导,而且还建立各种学术机构,有组织地学习和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阿拉伯文化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具体来说,阿拉伯文化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对阿拉伯人的影响全面而深刻。阿拉伯人不仅在政治上采用了波斯人的管理体制,而且在宗教和文化上也深受其影响。虽然波斯人大多改信了伊斯兰教,但他们原有的宗教信仰仍然是难以磨灭的,所以伊斯兰教便打上了古波斯教的印痕。如前所述,波斯的祆教就曾对伊斯兰教产生了影响。波斯对阿拉伯文化影响最大的方面在文学上。不仅阿拉伯语中的外来语多来自波斯词汇,而且波斯人的散文、故事、寓言、格言等也被阿拉伯人所大量吸收。

其二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众所周知,西亚、埃及、北非和西班牙原先都是希腊化或罗马帝国的殖民区,所以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早已在这些地区扎下了根。当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后,希腊罗马文化就迅速汇入到他们的文化之中。其中希腊文化对阿拉伯人的影响更为显著一些。这主要表现在希腊哲学和科学大量涌入阿拉伯人的知识宝库之中。古希腊的逻辑学成为伊斯兰哲学家的操作原则,而其科学则成为阿拉伯科学发展的基础。当然基督教文化也对阿拉伯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伊斯兰教本身就吸收了基督教的成分。而伊斯兰建筑艺术也融入了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东西。

其三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对阿拉伯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天文学、数学、医学和文学方面的影响较为显著。如著名的“阿拉伯数字”就是阿拉伯人从印度引进的。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文化之传给阿拉伯人,通过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阿拉伯人在印度西部的统治而直接发生的;二是通过波斯人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因为波斯与印度为近邻,它们之间的文化交往也相当密切。印度文化早就已经融入了波斯文化之中。而许多印度人的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了波斯文。所以阿拉伯人在接受波斯文化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其中的印度文化接受了过来。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也是阿拉伯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以说,阿拉伯文化是在继承东西方各民族的古老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灿烂文化。正如论者所言:“到了伊斯兰时代,尽管仍称之为‘阿拉伯思想’,而实际上已成为以阿拉伯语为工具的各民族的思想,成为阿拉伯人、波斯人、拜占庭人以及埃及人等各民族思想的高度融合。”不过,阿拉伯人是基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运用自己的思想、语言和思维方式将它们加以融合,而创造出带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在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古老的文明区如叙利亚和埃及的文化又重新焕发出了活力,而原先落后的西班牙则走向文化的兴盛。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成为帝国的三个文化中心。

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文化中心 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的兴盛时代。它基本上以公元847年(即第10代哈里去世)为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为帝国的全盛阶段。后期为东西各小国割据的阶段。在中国史书上,通常称为“黑衣大食”。

在帝国前期,阿拔斯王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运动。哈里发则是它的大力提倡者。曼苏尔鼓励学者们开展医学和占星术的研究,提倡各种流派的哲学家相互争辩。据说,他曾请求拜占庭皇帝赠送给他一批数学书籍,拜占庭皇帝于是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及一些物理学著作送给了他。至拉希德时期,帝国发展到了极盛。他本人极为重视吸收各民族的文化,从而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麦蒙不仅积极倡导“翻译运动”,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并对古希腊哲学情有独钟。他曾派代表团到君士坦丁堡搜求古希腊书籍。这样,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阿拔斯帝国在文化上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首都巴格达自然成为其中心。巴格达人曾自豪地说:“巴格达地处世界中心,地域宽广,是整个阿拉伯世界无与伦比的大都市……居民品德高尚,面目清秀,心灵聪慧。他们的学术水平、文学造诣、对学问的理解力、观察力、辨别力较其他地方的人胜过一筹。外地学者、说书人、教义学家、语法学家、读经人、医生、歌手、手工匠均难望其项背。”来自各地区的学者文人云集巴格达。一位当时的历史学家曾专门撰写了《巴格达志》一书,记录了7831位学者隐士和文学家的传记。此外,库法、巴士拉及叙利亚也是重要的学术和文化的中心。

阿拔斯王朝的教育事业也十分发达。一种类似于中国私塾的书院遍及各地。而清真寺仍然担当着普及宗教和文化知识主阵地的角色。许多学者、文人在清真寺设坛讲学。由于清真寺极为普遍,如仅巴格达就有1万多所,所以帝国的教育普及率也是比较高的。麦蒙最终建成了阿拉伯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科研机构——“智慧宫”。众多学者被邀请到“智慧宫”,自由探讨各种学术问题。1067年,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所大学——尼采米亚大学建成。它是一所宗教大学,致力于伊斯兰教的研究。

在阿拔斯王朝时代,图书馆事业也相当兴盛。“智慧宫”原本就是一所图书馆,也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所大规模的图书馆。它珍藏着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文字的图书。同时,私人藏书也十分流行。如巴格达的学者伊本·阿巴德的私人藏书要用400头骆驼搬运。公元971年,一位名叫伊本·阿尔·阿米德的官员的藏书需用100头骆驼驮运。公元10世纪,一位巴格达居民死后留给其儿子的图书多达600箱。而中国造纸术的传入则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图书买卖为职业的书商也诞生了,并迅速壮大。书店遍布各地,仅巴格达就有书店100多家。

通过“翻译运动”,阿拉伯人将古典希腊、罗马和波斯、印度等国的文化介绍了过来,并对之加以消化和吸收,从而进入了一个创造性的时期。他们在天文学、医学、数学、炼金术、地理学等领域都有独创性的成果问世。在政府的支持下,阿拉伯天文学家于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设立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并利用获得的精确结果纠正了托勒密在《天文学集成》中的许多错误。他们还测量过子午线的长度,编制了天文历表等,写出了许多部天文学著作。在数学方面,最杰出的成就是阿拉伯数字的传入和普及。杰出的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不仅编纂出了最古老的天文历表,而且还写出了有关算术和代数方面的杰出著作。阿拉伯数字主要就是通过他的著作而传播到西方去的。在医学上,阿拉伯人在解剖学、眼科学、药物学、普通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最为著名的医生有伊本·西那、拉齐、麦朱西、伊本·伊萨等。阿拉伯人还建立了许多医院。它们不仅是医疗机构,而且还是研究机构。医院本身就设有图书馆,许多医学家在此讲授医学课程,培养医学人才。在化学上,阿拉伯人的最大成就是开始在研究中推广科学实验方法。今天,人们所用的苏打、酒精等化学药品名称就发源于阿拉伯语。另外在光学、地理学方面也取得了超出前人的成就。

阿拉伯人在语言学、文学方面也有众多的成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此外,阿拉伯艺术散文和讽刺文学的奠基者查希兹、阿拔斯王朝影响最深远的散文家艾布·阿拉、阿拉伯早期古典小说家白迪阿等都有杰作问世。阿拉伯长篇叙事诗《安塔拉传奇》也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作品。

古希腊哲学传入阿拉伯世界,引起了信仰和理性之争,并最终导致一大批探讨有关纯哲学问题的哲学家的出现。最著名的哲学家有肯迪、伊本·西那、安萨里等。阿拉伯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在公元12—13世纪通过西西里、西班牙、意大利和南法等地区传入欧洲,对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班牙穆斯林的科尔多瓦文化中心 阿拔斯人通过血腥屠杀,推翻倭马亚王朝统治,建立阿拔斯王朝。幸免于难的王室成员阿卜杜拉·拉哈曼逃到西班牙,以科尔多瓦为首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延续时间为公元756—1031年。中国史书中称之为“白衣大食”。至第8代艾米尔阿卜杜拉·拉哈曼三世(在位时间为公元912—961年)时期,穆斯林西班牙达于极盛。自11世纪之后,它便逐渐衰落。至公元1492年,在西班牙存在了达800年之久的穆斯林王朝最终灭亡。

西班牙在罗马帝国时代和西哥特人统治时期都是相当落后的。它在中世纪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地区,则是阿拉伯人的功劳。西班牙的文化也是在拉哈曼一世后才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穆斯林西班牙,居住着东西方许多民族,如阿拉伯人、叙利亚人、哥特人、西班牙原有居民、犹太人等。而且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有的信仰基督教,还有的信仰犹太教。这些民族在西班牙也都和睦相处,相互通婚。这种状况使得穆斯林西班牙的文化呈现出不同于东方叙利亚穆斯林文化的特点。可以说,穆斯林西班牙文化是以阿拉伯文化为主体,并融合各个种族、各种宗教、各种风俗、各种文化而形成的。同时,由于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朝统治者为了使自己在政治上可与阿拔斯王朝相抗衡,在文化上可与叙利亚相媲美,他们想方设法促进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将帝国东方的学者聘请到西班牙讲学,派人到东方及其他地方搜求、购买书籍。哈克木二世就是一位酷爱读书和藏书的君主。幼时,其父拉哈曼三世就从东方聘请著名学者教育他。后来,他果真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君主。他的图书馆藏书达60万册,仅图书目录就有44册。这些书都是他派人在巴格达、亚历山大和大马士革收集、购买的。至公元10世纪,东方的思想和文化几乎已经完全移入到了西班牙。在11—12世纪,西班牙的文化已进入创造的时期,虽然在这个时期,穆斯林西班牙政治上处于混乱之中。东方的穆斯林学者也纷纷来到西班牙游学。在12世纪,当阿拉伯帝国东方的学者江郎才尽的时候,西班牙则是人才辈出,名著如林。这当然主要是就12世纪穆斯林西班牙的哲学和科学成就而言的。

穆斯林西班牙文化的繁盛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在西班牙,图书馆相当多,仅科尔多瓦就有图书馆70所。其中犹以皇家图书馆最宏大,藏书最多。此外,私人藏书之风也相当兴盛,图书市场极为活跃。学校教育较为普遍。许多穆斯林妇女也都会舞文弄墨。哈克木在位时期,仅在科尔多瓦就创办了27所免费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也遍及每个城市。其中科尔多瓦大学闻名于世。除了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和法律学之外,它还设有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系。许多东方的著名学者被聘请来该大学任教。它吸引了来自欧亚非三大洲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学生到此求学。

穆斯林西班牙在纯语言学方面不及东方的叙利亚,但在文学方面却是成绩卓著。他们发展了双韵体和民歌体等新的韵律形式的诗歌。据现代学者考证,拉丁基督教世界游吟诗人的抒情诗就渊源于穆斯林西班牙的这两种抒情诗。在历史学方面则有中世纪阿拉伯最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伊本·卡尔敦。

穆斯林西班牙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还表现在哲学和科学上。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中世纪最为著名的地理学家易德里西,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植物学和药物学家伊本·贝塔尔、杰出的外科医生宰海拉威、伟大的医生伊本·左胡尔、阿拉伯世界伟大的犹太医学家和哲学家伊本·麦蒙、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世德、伊斯兰苏菲派的思辨天才伊本·阿拉比等。在基督教徒的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开始后,托莱多等许多城市还成为阿拉伯文化和希腊文化传播到西方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当然得益于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杰出文化创造。

在建筑艺术方面,穆斯林西班牙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的早期,建筑艺术多受拜占庭的影响。但后来,穆斯林西班牙就逐渐摆脱其约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各种建筑呈现出一种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当然,它们也融合了当地的罗马式建筑艺术。因此,穆斯林西班牙建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文化相互糅合的特色。在众多的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数科尔多瓦大寺、托莱多的高塔和塞维利亚的皇宫、格拉纳达的“红宫”。

此外,西班牙的农业和工商业也是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获得飞速发展的。西班牙穆斯林不仅将东方的农耕技术传到了该地,而且还兴修水利,将许多经济作物如桃树、杏树、橘子树、甘蔗、棉花等也引进了来。手工业和商业也欣欣向荣。这一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西班牙物质文化的发展。

埃及的开罗文化中心 埃及历经希腊人、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的统治。至公元7世纪,它又被阿拉伯人征服。到9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已在埃及人中普及开了。长期以来,阿拉伯移民同埃及土著科普特人相互杂居、通婚,民族融合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阿拉伯语也逐渐在埃及人中间普遍使用。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什叶派穆斯林遭迫害。于是,他们逃到了帝国边远地区。伊朗和北非则是他们的主要居留地。公元910年,北非的什叶派穆斯林建立“法蒂玛哈里发王朝”。公元969年,他们占领埃及首都弗斯塔德,并在此建立一个新都,就是现在的开罗。同时他们还建立了著名的清真寺爱资哈尔。埃及法蒂玛王朝最盛时的版图包括埃及、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西岸,从而成为与穆斯林西班牙、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相鼎立的一个独立王朝。中国史书上称为“绿衣大食”。至11世纪中期之后,它便开始走向了衰落。

埃及这个文明古国,在法蒂玛统治时期又进入了繁盛期,不仅工商业经济高涨,而且在11世纪文化也重新达于鼎盛。法蒂玛王朝的统治者也是文化的极力倡导者。正是在此期间,爱资哈尔清真寺发展成为伊斯兰世界一所著名的大学。该大学设有许多学院,还有一个大图书馆。他们不仅派人到东西各地搜求各类图书,以充实图书馆,供教师和学生研读,而且还从各地聘请著名学者来大学任教。帝国各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时至今日,爱资哈尔大学仍然是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中心。另一个著名的研究机构是1005年创建的“科学馆”。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传授什叶派教义,但除此而外,它还设有天文学和医学学科。统治者也极为重视图书馆建设,皇家图书馆藏书达20多万册。另外,在埃及,私人藏书也极为普遍。尤其是犹太人,他们在文化上的发展主要是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达于繁荣的。

埃及法蒂玛王朝时期,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成果。但是,相对于穆斯林西班牙和叙利亚来说,他们的成就略显逊色。尤其是独创性的东西较少。埃及最突出成就的是在建筑艺术方面。如爱资哈尔清真寺以及后来建成的艾格麦尔清真寺都是其中的杰作。

埃及法蒂玛王朝的文化受波斯文化影响较多。可以说,它是一种阿拉伯—波斯文化。当然,多种文化水乳交融的现象在埃及和北非也是相当突出的。这与民族融合的加深不无关系。正是在法蒂玛王朝的盛期,阿拉伯语最终取代希腊语和当地的科普特语,而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至12世纪后,在北非的柏柏尔人中间也最终普及了阿拉伯语。语言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必然带来文化上的交融。如埃及法蒂玛式艺术就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承前启后,沟通东西。前者主要是针对它在古典东西方文化的继承、融合、创新方面而言的,后者主要是针对它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方面而言的。

阿拉伯人在通过征服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之后,就开始向被征服的民族学习。早在倭马亚王朝时代,阿拉伯人就开始陆续译介希腊、波斯等民族的典籍。至阿拔斯王朝前期,这种译介活动终于演变成一场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历史上称为“百年翻译运动”。通过此次翻译运动,无数的古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典籍被翻译成了阿拉伯文。这不仅保存了古典文化,而且还使阿拉伯人走向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后来,拉丁基督教世界又通过翻译运动,使古典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急剧地倾注到西方。正是通过阿拉伯人,拉丁基督教徒才重新认识了在西方久以湮没的古典希腊文化,并在阿拉伯人的启发之下,走向了科学和文化的复兴之路。正如论者所言:“当西欧摆脱野蛮状态的时候回教徒与拜占庭人都曾给西欧以刺激——回教人主要于公元十三世纪,拜占庭人主要于公元十五世纪。在两种情况下,这刺激都产生了胜过传导者自身所创造的新思想——一是经院哲学,二是文艺复兴(当然文艺复兴还有其他原因)。”众所周知,在公元5—10世纪,当地中海世界的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的时候,拉丁西方却处于所谓的“黑暗时代”。正是通过扩张,它们才逐渐与阿拉伯和拜占庭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而迅速走向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到13世纪时,拉丁西方在科学和文化上已逐步赶上了它们。在11—13世纪,拉丁西方世界出现了一股“阿拉伯热”,即模仿和学习阿拉伯文化的热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可以说,文艺复兴的源泉并不仅仅是西方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阿拉伯帝国的出现还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阿拉伯帝国处于亚欧大陆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上。东方文化正是通过它才传播到了西方。而十字军的东侵和蒙古人的西侵则又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交往之路的畅通。正是通过阿拉伯这一中介,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西方。发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甘蔗种植和制糖术等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此外,棉花、大米、柠檬、杏、芝麻、桃子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的。它们的西传,不仅改善了西方人的物质生活,有些东西如四大发明还对西方旧制度的灭亡和新思想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同中国的交往也极为频繁。许多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并在泉州、广州等地设立了居住地。而在巴格达也有专门销售中国商品的市场。伴随着阿拉伯商人的东行,伊斯兰教也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在元朝,许多波斯和阿拉伯人还在中国朝廷为官。同时,阿拉伯人的天文、医学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传入中国。也是通过阿拉伯,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传到了中国。

可以说,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的中介者,或沟通者。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阿拉伯帝国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而且还对整个欧亚大陆各民族的力量对比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亚非许多民族最终成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成员,他们统一在共同的宗教、语言和文化范式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历史发展道路和命运。(徐善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