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和平条款是分段产生的,起先是在战时,由战胜国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继而在 1945 年以后的若干年内,又作出了一系列事实上的安排。人们认为,当时为讨论作战战略本身举行的若干会议,也已为战后和平的世界打下了基础。宪章又作出保证,战后和平应该使各国人民获得免于恐惧与匮乏的自由,应该在国际事务中结束武力和侵略。在这里,以及在罗斯福总统早些时候阐明的四项自由里,都已经公开说明了和平的思想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敌对行动停止后的几个月,便召开了和平会议,从而宣告战争结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却没有来得这样干净利落。1945 年德国战败以后,没有缔结像 1919 年《凡尔赛条约》那样的协议。和平条款是分段产生的,起先是在战时,由战胜国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继而在 1945 年以后的若干年内,又作出了一系列事实上的安排。

人们认为,当时为讨论作战战略本身举行的若干会议,也已为战后和平的世界打下了基础。早在 1941 年 8 月,在美国参战之前,罗斯福与丘吉尔在纽芬兰附近的海上会晤,就起草了《大西洋宪章》。1943 年举行过几次会议,即卡萨布兰卡会议、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离苏联很近,以便斯大林参加)。战争末期,1945 年 2 月又举行了雅尔塔(苏联克里米亚休养地)会议,7 月在残破不堪的柏林的郊区举行了波茨坦会议。

“无条件投降”罗斯福与丘吉尔在举行第一次会议后联合发表的《大西洋宪章》,在精神上类似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宪章保证,凡是曾被剥夺自主权利和自治政府的国家,都应该把这些权利归还给他们;一切国家都会有平等参加世界贸易和利用世界资源的机会;所有的民族应该共同努力,以求达到改善生活和获得经济保障的目的。宪章又作出保证,战后和平应该使各国人民获得免于恐惧与匮乏的自由,应该在国际事务中结束武力和侵略。在这里,以及在罗斯福总统早些时候阐明的四项自由里,都已经公开说明了和平的思想基础。在 1943 年举行的几次会议上,以及通过其他的会商,同盟国努力使他们的军事计划协调一致。在 1943 年 1 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他们决定只接受轴心国家的“无条件投降”。这个笼统的方案最初是美国提出的,通过时多少带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并没有认真考虑到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重新出现像 1918 年有关停战的那类模棱两可的东西。当时德国民族主义分子抱怨说,德国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而是被分崩离析的大后方在背后捅了一刀。

1943 年 12 月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这两次战时会议的头一次会上与斯大林会晤。他们讨论过占领德国和使之非军事化的问题,还曾制定出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计划,还讨论了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在整个战争期间,罗斯福为了不使西方与苏联在世界斗争中(美国也参加了这场斗争)结成的联盟受到干扰,采取把有争议的领土与政治问题留待胜利后再去解决的方针。丘吉尔则更为担心。按照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均势政治观念,他意识到,如不事先经过讨价还价就作出政治上的安排,那么,在战胜纳粹之后,就有可能使苏联人在整个中东欧地区取得支配地位。在德黑兰会议上,他建议在地中海开战和进攻巴尔干,都是基于政治理由和出于对越过海峡进攻会造成重大伤亡的顾虑。但是罗斯福劝他另作考虑。会议同意,要在 1944 年春季发动登陆法国的攻势,曾应允斯大林的第二战场终于要开辟了。斯大林保证他会同时在东部战线发动进攻。

要在以后 18 个月内取得战争胜利的战略是在德黑兰通过的,但是那个战略缺乏事先的政治协议,简直是保证苏联对东欧的控制。1944 年 10 月,当苏军向西方进军时,丘吉尔访问了斯大林,大体确定了西方国家与苏联在巴尔干各国势力范围的划分问题(苏联人在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占优势,西方在希腊占优势,而在匈牙利与南斯拉夫双方则平分势力)。苏联人对波罗的海各国的控制在早些时候实际上已经得到英国的承认。不过,罗斯福不同意这类协定,他认为那是过时的东西,是把 1914 年以前外交中最糟糕的货色很危险地重新又端了出来。

雅尔塔协议后来,有两次会议是作出了最重要的政治决定的,即 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1945 年正当同盟国快要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候,2 月间举行了雅尔塔会议。根据后来披露的事实,胜利的到来比那时人们预感的还要快一些。三个同盟国家的政治家在黑海岸边过去沙皇的克里米亚避暑胜地举行了会晤,他们为共同的胜利干杯,同时也彼此互相揣度。凡是涉及欧洲问题的时候,罗斯福都把自己当作丘吉尔与斯大林之间的调停人。他颇费苦心地设法不让斯大林产生这种印象,即他同丘吉尔两个人不管怎样都是联合起来对付他斯大林的。而事实上,罗斯福对于丘吉尔热心于帝国与殖民地事业倒是有所怀疑,在罗斯福看来,那一切对于战后的世界已是不合时宜的了。尽管存在着分歧,三巨头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就这样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即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

波兰和东欧在波兰与东欧问题上,出现了最大的困难。斯大林的军队已经把纳粹军队赶到距离柏林四十英里以内的地区,他们控制了波兰和几乎整个的东欧与中欧地区。苏联人没有忘记这些地方都是反苏的,特别是波兰 1920 年曾经充当侵占苏联领土的行凶者,斯大林已经采取步骤在波兰建立一个“友好的”政府,即听命于苏联人的政府。不论是罗斯福还是丘吉尔,他们所以同纳粹作战,并不是为了让苏联变成为整个东欧地区的不容争辩的主人,并且把苏联式的政治制度强加给这个广大的地区。在雅尔塔,罗斯福和丘吉尔迫使斯大林就他所控制的这些地区许下了若干诺言。根据《大西洋宪章》,应允许被解放的国家建立“由居民中一切民主分子的广泛代表”所组成的临时政府,即不仅仅包括屈从于苏联人的那些权力机构,如像已经建立的波兰临时政府。他们还迫使斯大林保证“尽早通过自由选举成立符合人民意志的政府”。这种保证只是口头的,丝毫无损于这位苏联领导人。而关于对选举实行国际监督的建议,他却是一口回绝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虽然允许有最高的民主自决权,但那只是一种虚伪的协议罢了。在苏联控制的东欧,根本没有自由选举。

若干领土的变动也得到承认,但直到战后和平会议召开时才得到最后解决。大家一致同意,苏波边境应该大体确定在所谓的“寇松线”上,即 1919 年协约国在波兰人征服东部的领土之前所定下的边界。波兰人在北部和西部则应从德国那里得到补偿(见第 748 页地图)。关于这个问题以及其他涉及德国的问题,都颇为容易地取得一致意见,因为三国都对德国的纳粹主义与军国主义怀有仇恨。德国的武装应予解除,把它分成四个占领区,分别由三大国和法国管理。之所以包括法国在内,是由于丘吉尔坚持的结果。在雅尔塔和早些时候,关于肢解德国,肃清俾斯麦政治痕迹的会谈是不明确的,但是各方都了解这样做确有困难,这个提议最终放弃了。美国人和英国人认为苏联人提出的赔款要求——以实物偿付二百亿美元,半数归苏联人——太过分,未予接受。然而,大家还是一致同意,赔款应属于那些在战争中负起重担同时遭受最大损失的国家。苏联应获得所确定的赔款总数的一半。

联合国与会各方对于战后建立一个拟称作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这个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大家都为此感到满意。在罗斯福看来,能够说服苏联人接受国际组织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他深信,在联合国的框架之内,只要几个大国实行合作,起到国际警察的作用,便能够维护日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他同斯大林与丘吉尔一样,也强调大国在新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地位,不过他同时承认小国也具有应予尊重的作用。各方一致同意,每一个大国,即新组织的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在重大决策方面享有否决权。苏联人硬要在新组织的全体大会中获得 16 个投票权,他们争辩说,苏联的宪法给予苏联的各个共和国以自主权利,而且英国的自治领也都各占有一个席位。为了求得和谐起见,按照丘吉尔的指示决定给予苏联人三个席位。

关于远东方面,也达成了重要的协议。在这里,政治决定与军事决定难免是联系在一起的。苏联在太平洋战争中一直严守中立,尽管他们在远东地区一向有着利害关系。苏联人在欧洲战场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因而没有谁硬要他们早些参加太平洋战争。曾经达成协议,即至少等到德国人接近失败的时候再说。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同意参加对日本作战,不过他说,苏联“舆论”将会要求得到补偿。后来说定,苏联在德国投降后的“两到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作为交换条件,苏联应恢复四十年以前,即 1904—1905 年俄日战争中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去的领土与权利(参见第 562 页地图),此外还有原来并不属于苏联的千岛群岛。

1945 年 2 月在克里米亚避暑胜地雅尔塔,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了最后一次会晤。罗斯福坐在其他两位领导人中间暗示了他在会议中的调解斡旋地位。在雅尔塔达成的协定确定了东欧的战后组织安排,为联合国奠下基础,并终于使苏联对日本开战,但有些西方批评者后来抱怨《雅尔塔协定》对斯大林作出太多的让步,并为苏联在中欧的扩张开了路。

罗斯福在雅尔塔之所以作出有争议的让步,是因为他认为在对日作战的最后阶段,他需要得到苏联的支持;他还希望把西方同苏联的同盟关系一直保持到最后胜利在握的时候。他还认为,战时的合作会带来战后的和谐。丘吉尔对于未来不那么乐观,对于“友谊外交”也不那么有信心,他宁可得到坦率划分的势力范围。但这些想法被当作旧时代的思想而抛开了。然而同美国总统的思想十分吻合的《大西洋宪章》的精神,即保证一切民族享有至高无上的自决权利,在雅尔塔被违反了。

波茨坦会议德国垮台之后,三大国于 1945 年 7 月在波茨坦重又聚会在一起。代表美国的是新总统哈里·S·杜鲁门,罗斯福总统在胜利前夕于 4 月病故。丘吉尔在会议的中途被克莱门特·艾德礼代替,他是在工党获得竞选胜利后新上任的英国首相。苏联的代表依然是斯大林。这个时候,西方盟国同苏联的分歧加深了,不仅是在苏联控制波兰、东欧和巴尔干各国的问题上,而且也在德国赔款以及其他问题上。不过,西方的领袖们仍旧打算作出让步,以期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关于战后对德国的处理,德国解除武装,实行非军事化与“非纳粹化”以及惩办战犯等问题,都公布了所达成的协议。会上同意,每个国家从自己的占领区内取得实物赔偿,苏联则另外再从西方国家占领区取得大量的货物,从而实际上凑足他们原来所要求的一百亿美元。

德国的分裂在最后的和平条约制定以前,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的德国领土交由波兰管理。这项决定的细节问题早些时候曾经拖延未决,而这时波德边界确定在西尼斯河,比原来设想的还要偏西。这样,波兰就把自己的边境向西扩展大约一百英里作为一种补偿,因为苏联向西扩展使波兰吃了亏。德国的东普鲁士同样由苏联和波兰瓜分,前者占有北部,后者南部。条顿骑士们创建的哥尼斯堡,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普鲁士国王们举行加冕典礼的城市,现在变成了苏联的加里宁格勒。德国的古城斯德丁和布雷斯劳变成为波兰的什切青和弗罗茨瓦夫。但泽变成格坦斯克。对这些地区事实上的管理已经成为永久性的统治了。这些东部地区的德国居民的转移问题,本应以一种有秩序的、人道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几百万的德国人在几个月内却被赶出家园或被迫逃亡他处。对于这些人(以及被从捷克斯洛伐克驱逐出苏台德的德意志人)来说,这就是希特勒发动这场战争的最后的成果。

在波茨坦会议上,与会各国同意,只要条件许可,便立即同德国原来的卫星国签订条约。有关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委托给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中国五国的外长理事会议办理。在随后的几个月内,在伦敦、巴黎、纽约举行的这种外长理事会的争吵不休的会议上,以及在 1946 年于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与会的二十一个国家都是在打败轴心国过程中派出过大量军队的)上,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不断加深的分歧完全暴露了出来。在波茨坦会议之后的一年半,即 1947 年 2 月,同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芬兰分别签订了条约。这些国家都拿出了赔款并且同意作出一定的领土调整。1951 年同日本签订了和平条约,但苏联未参加,他们是 1956 年单独缔约的。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但一直未同德国签订最后的和约,德国已经分成为两个国家。战时西方同苏联结成的联盟关系已经破裂,因而人们追求持久和平的梦想与热望也随之破灭了。人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一种侵略与极权主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跟着却又看到自己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时代。

1935 年

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开始入侵并占领埃塞俄比亚

1936 年 6 月

德军开进莱茵地区;法国与英国没有干涉

1936 年 7 月

西班牙法西斯集团在佛朗哥将军领导下发起反对共和国的叛乱;在三年内战后,佛朗哥夺取了政权

1938 年 3 月

希特勒将奥地利并入纳粹德国

1938 年 9 月

法国与英国领导人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晤并同意德国人并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9 年 8 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中包括瓜分波兰的计划

1939 年 9 月

纳粹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40 年 5—6 月

纳粹征服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1940 年 7 月

法国卖国贼在维希建立新法西斯政权

1940 年 9 月

德国空袭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被击退

1941 年 6 月

德国开始大规模入侵苏联

1941 年 12 月

日本袭击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将美国拖入对日战争及随后的对德战争

1942 年 1 月

纳粹头头们开始了建立死亡集中营以对欧洲犹太人和其他国人民进行种族屠杀

1943 年 2 月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决定性战役中打败德军

1944 年 6 月

同盟国军队在 D 日登陆诺曼底后在法国开辟了“西部战线”

1945 年 2 月

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对战后的安排

1945 年 5 月

希特勒在柏林自杀后德国投降

1945 年 9 月

在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后,日本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