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战和宗教战争

内战和宗教战争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大屠杀激起法国宗教战争中双方进一步的暴行浪潮。“政治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宗教问题搞得太过分了,没有哪一种教义重要到足以证明连绵不断的战争是正当的,也许终究两种教会都要存在,国家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国内秩序。因此,王权专制主义和主权国家的观念是在法国宗教战争的混乱中萌芽发展起来的。

法国在 16 世纪的内战不像美国内战或 17 世纪英国内战那样,国内某一个地区拿起武器反对另一地区,而每方都保有某种政权机构。它们是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进行的内战。没有根据地和正常生活资料的一帮帮流动的武装人员在国内到处流窜,进行战斗和抢劫,某些团伙与其他类似的团伙时而合并一起,时而又彼此分离,队伍组成得快,散得也快。这时期种种经济社会条件使许多人脱离了旧日的生活常规而被投入一种冒险的生活中去。因此,杰出的领袖都很容易获得追随者,而当这帮人来临时,农民通常遁入森林,布尔乔亚则紧闭城门。或者,有些农民会组成类似治安维持会的防卫联盟,即使小城镇也都有小规模的武装队伍。

圣巴塞洛缪节大屠杀胡格诺教徒是由一些有地位的人士领导的,如海军大将科利尼和位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比利牛斯山下的独立王国——纳瓦尔王国国王波旁家族的亨利⑭。一个明显的天主教集团则在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为首的吉斯家族领导下起事。卡特琳·德·美第奇处于中间地位,她和所有的君主一样反对加尔文教,但也不愿置于吉斯家族的统治之下。虽说吉斯家族希望消灭异教,他们更希望统治法国。在胡格诺教徒中,有些人是为争取地方宗教自由权而战,而最激烈的人物则希望把“偶像崇拜”和“罗马天主教教义”驱逐出整个法国,甚至驱逐出全世界。卡特琳·德·美第奇一度曾试图使两个集团相互争斗。但到 1572 年,由于担心科利尼日益增长的势力会超过国王,卡特琳遂利用胡格诺教领袖云集巴黎庆祝纳瓦尔的亨利婚礼的机会,决定把胡格诺集团的首领一网打尽。圣巴塞洛缪节的大屠杀致使数千名胡格诺教徒在午夜被从床上拖起并随意处死。科利尼被杀害;纳瓦尔的亨利因临时改变宗教信仰才幸免于难。

这次暴行毫无悬念地激起胡格诺教徒的强烈愤怒,并导致内战的重新爆发,双方所犯的暴行不断升级。各个武装集团互相残杀,并对平民实行恐怖统治。双方都招募雇佣兵,主要是从德国招募。西班牙军队应吉斯家族邀请入侵法国。鲁昂、罗歇尔这样的新教城镇就向英国的伊丽莎白呼吁武装支援,提醒她英国国王曾统治过法国的这些地区;但是,伊丽莎白一心忙于她自己的问题,只能提供零散的、象征性的援助。任何一方都不能使另一方屈服,因此出现了多次停战,但由于没有一方拥有能强制实施和平的实力,所以停战期间战斗仍然不时突然爆发。

1572 年发生在巴黎的圣巴塞洛缪节大屠杀中,成千上万人遭到屠杀。此次大屠杀激起法国宗教战争中双方进一步的暴行浪潮。如这幅大屠杀的图像所示,它还成为整个 16 世纪晚期分裂国家的残暴冲突的持久标志。(Musée Cantonal de Beaux Arts, Lausanne)

政治慢慢地,又出现了另一个集团,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政治家”。这些人主要来自不那么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有的是温和的新教徒。“政治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宗教问题搞得太过分了,没有哪一种教义重要到足以证明连绵不断的战争是正当的,也许终究两种教会都要存在,国家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国内秩序。他们的观点是世俗观点,而不是宗教观点。他们相信人主要是生活在国家之中,而不是生活在教会中,只要一个人效忠国王并和平地干自己的事,他们就愿意宽容他的思想意识。为了避免无政府状态,他们寄希望于君主政体结构。现在重新成为一个新教徒的纳瓦尔的亨利,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家”。另一个是政治哲学家让·布丹,他是第一个发展现代主权理论的思想家。他认为在每个社会中,都必须有一种权力强大到足以将法律强加于其他所有的人,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预先经他们同意,但必要时则无需他们同意。因此,王权专制主义和主权国家的观念是在法国宗教战争的混乱中萌芽发展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