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湟源排灯青海的民俗艺术之花

湟源排灯青海的民俗艺术之花

时间:2022-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最早的形式是作为商铺门口的广告招牌。2006年5月20日湟源排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之灵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称,湟源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排灯之乡”。湟源排灯采用装饰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影壁、室内隔扇及各种家具的雕刻技艺,使排灯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装饰艺术。漆艺,是湟源排灯的又一道重要工序。

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最早的形式是作为商铺门口的广告招牌。据《湟源县志》记载,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湟源排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之灵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称,湟源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排灯之乡”。

湟源排灯的历史

湟源排灯由来已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陕商家羡慕当地民族贸易的繁荣昌盛,举家迁来,将内地的先进文化艺术带到湟源,有力地促进了湟源的经济发展。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这种广告灯箱逐渐发展成了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比如,山西秦天锡商号首先在自己商铺悬挂的“门灯”,陕西长安的张永福挂出的“转灯”,形式新颖,格外醒目。光绪时期,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的排灯发展又增色不少。到了民国时期,富商马有德请丹邑著名木匠李华专门制作吊灯百余架、排灯5架,摆放在关帝庙和城隍庙门口。至此,各商号、店铺、厅署机关、单位纷纷仿制,制作的灯有扇形、椭圆形、梅花形、卧桥形以及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使湟源的排灯逐步热闹起来。

湟源排灯首次正式出现于道光九年(1829),当时湟源商业特别兴盛,青海、西藏及内地各省商客云集湟源。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而且正逢清政府设立丹噶尔抚边同治,并在当年正月元宵节展出了过街排灯。

湟源排灯鼎盛时期是在民国初年,当时湟源商业繁盛、商店密布。民国七年(1918),湟源重振洋行生意,除原有七家天津洋行外,又增加了4家,西宁及大江南北商家在湟源设庄开铺,生意十分红火。那时,每当元宵之夜,彩布篷街,每隔10米就有一架排灯,排灯齐亮,如同白昼。排灯从古城西门(即拱海门)到东门(即迎春门),然后延伸到丰盛街、万安街,也就是古城东西大街,又称“中山大街”。出东门,一条排灯组成的长龙延伸到万安街、张家杂铺;另一条直下丰盛街,至火祖阁。这里是湟源商业繁荣地区,也是排灯集中区,悬挂排灯一百多架。相传,丹城东门什字、小什字、大什字、西什字原立着御题牌坊,雄伟壮丽。每逢元宵节,又在每个什字四面架设排灯,灯火辉煌,把牌坊照得光亮明透。

A夜幕下的湟源排灯

B组合式排灯

湟源排灯的制作工艺

湟源排灯不断推陈出新,框架样式日趋多样化,如落地式的有屏风式、立柜式、影壁式等;悬挂式的有梅花形、图书形、扇面形、花边形、双鱼形、八角形、蝙蝠形、花窗形、圆角形等。排灯在传统样式上不断花样翻新、多姿多彩,赋予不同时代的内涵和审美追求。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沉淀和革新,湟源排灯的每一个制作工艺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湟源排灯

木雕,是湟源排灯制作工艺的重要手工技艺。一般来说,木雕分平雕、浮雕和全雕三种。平雕是在平面的木材之上,用阴阳刻线来表现所需的各类造型;浮雕是将所表达的内容雕浮于木材之上,形成半雕塑;全雕是将内容用写实的手法全方位地雕刻出来。湟源排灯框架的雕刻,一般多用平雕和浮雕,全雕由于费工费时现已很少采用。湟源排灯采用装饰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影壁、室内隔扇及各种家具的雕刻技艺,使排灯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装饰艺术。随着丹噶尔古城的繁荣和兴盛,这门手工技艺在不断地完善、求精,以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

排灯框架的木雕常用工具是刻刀、凿子、锯、钻、锉、锤等,这些大小不等的工具主要用于各种框架造型的打胚和加工。湟源排灯框架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种样式的刀具。

雕刻排灯框架图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雕刻图案;另一种是先画小稿,拓于木材上,然后再雕刻。其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道光年间,丹城的一些能工巧匠努力探索,同时积极汲取南方木雕制作工艺和技巧,与当地的木雕制作技艺融为一体,使灯雕工艺达到镂空剔透的境界,受到了来丹城经商人的青睐。随着丹噶尔木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雕艺人。清末民初年间,李占林就是名噪一时的木匠,他借鉴了中国画的构图和布局方法。在他的徒弟中,其子李增瑞已颇有盛名,人称“李小木匠”。他幼年随父学习木工和木雕技艺,到壮年时就以木工精通、技艺精湛、刀法娴熟著称于当地。他所雕琢的动物,有龙、虎、鱼、鸟、蝴蝶、鹿、羊、牛等,在当时是一种奇迹、一种景观。李增瑞在古老而文明的丹城声名大震,前来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

漆艺,是湟源排灯的又一道重要工序。雕刻艺人所说的“三分雕刻,七分漆艺”,显现出了木雕和漆艺不可分割的工艺内涵。木雕之意在于形,形之美观在于色。青海民间早期在木雕上采用贴金箔和漆朱红进行装饰,在其后的发展中,漆艺以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等精湛的工艺,运用在排灯框架的制作上,使排灯精雕与漆艺技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绽放出形妙彩绚的艺术效果。

今日的湟源排灯已不再是昔日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景,如今已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介绍,早已回荡在华夏大地的上空。传统的丹噶尔羊皮绣、象征日月山文化的古都、昔日的唐蕃古道、军事重镇、环海商都、青海湖、祭海、昆仑神话等历史文化,交会成今天的湟源文化走廊。

屏风式排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