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烈大帝的战争

特烈大帝的战争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腓特烈的普鲁士经受了七年战火的历练而成为主导东北欧的一大强国,而特雷西终归没有雪耻,他们之间的战争还会继续。皮特上台之后更是将英法对抗的主战场放在了北美。彼得三世非常崇拜腓特烈大帝,他马上下令与腓特烈罢战言欢,并且将一部分部队交给腓特烈指挥,形势瞬间发生逆转。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丢失殆尽,无心继续这场战争。1762年,腓特烈大帝集中兵力对付奥地利。1762年11月13日,普奥两国签署停战协定,七年战争落下帷幕。

1756年至1763年爆发的七年战争的战火不仅在欧洲大陆的心脏熊熊燃烧,而且还烧到了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陆和远在印度洋的印度次大陆。英法在殖民地的争霸与普奥在中欧的角逐交织在一起,使这场战争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腓特烈的普鲁士经受了七年战火的历练而成为主导东北欧的一大强国,而特雷西终归没有雪耻,他们之间的战争还会继续。

英法在北美暗斗厮杀

英国与法国的百年恩怨与战争弥漫在欧洲历史之中,当两个大国通过血与火的殖民战争成长为殖民帝国之后,殖民地便成了他们角逐的新战场。

18世纪中期以后,英法在北美殖民地的争夺开始呈现出胶着的态势,英国殖民地分布在大西洋沿岸,而法国的殖民地多分布在内陆腹地,这些殖民地通过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与大西洋相连接。法国在密西西比河的殖民地成为英国人向西扩张的障碍,双方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擦枪走火的事时有发生。

英法两国的殖民地发展速度不均衡,从人口增长就能清晰地看出来。从1700年到1750年,英国殖民地的人口从25万增长到150万。相形之下,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则显得人烟稀少,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法属北美殖民地也不到10万人。

虽然法国殖民地人数不占优势,但已经营多年,岂能容他人侵占?法国人将英国人赶出了俄亥俄流域,并建立起军事堡垒,双方军事摩擦不断升级。

英国自恃人数众多,并不重视北美印第安人,结果多次铩羽而归。印第安人在此生息繁衍了几千年,他们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了然于胸。没有这些印第安人的帮助,英国人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1755年,英国陆军上校爱德华·布拉多克率领英国军团和几千名北美民兵向西部内陆进发,这些人根本不习惯丛林作战,在荆棘丛生的树林中,被小股法军及其印第安盟友折磨得死去活来。在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布拉多克被杀得狼狈而归。

此后,英国改变策略,求得印第安人的帮助,调集重兵进入北美。皮特上台之后更是将英法对抗的主战场放在了北美。到1761年,英国不但将密西西比河流域收入囊中,而且还占领了魁北克,法国殖民者被赶进了大西洋。大西洋岸边的战火随即熄灭。

绝处逢生

倘若没有普奥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也许战争的烽火不会在欧洲大陆燃起。但是,普奥之间势同水火,腓特烈大帝继任皇位没有多久便发兵侵占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奥地利遭到重创。玛丽娅·特雷西女皇曾经发誓:“即使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要把西里西亚夺回来。”普奥矛盾成为东北欧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轴。

英法、普奥之间的矛盾使欧洲外交形势发生了波谲云诡的变化。1756年1月16日,英国与普鲁士签订了《威斯敏斯特条约》,两国结为同盟;随后法国摒弃前嫌,与宿敌奥地利结为同盟,特雷西还将女儿许配给法国的王子,两国结为亲家。

面对来自法国、奥地利和俄国的三面包围,普鲁士的腓特 烈大帝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进攻。在当时的人看来,腓特烈大帝简直是疯了,普鲁士怎么能够面对这么多的敌人呢。普鲁士只有400万人口,相当于奥地利的1/3,法国的1/5。在那个人口几乎决定战争成败的时代,即使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又怎么能抵挡住来自欧洲三大帝国的围攻呢?

英法海军在北美激战的场面
1756年至1763年的法国印第安战争是英法两国争霸在北美殖民地的延续和最后决战,又称为英法七年战争。

战争爆发之后,普鲁士就像一台战争机器一样高速运转,而操控这台机器的人正是腓特烈。在腓特烈的统一调度指挥之下,普鲁士的步兵军团像消防员一样四处救火。对于当时的处境,腓特烈说:“欧洲的王公们正在猎杀一头鹿,而我就是这头鹿。”正是这头鹿让欧洲的几个猎手头痛不已,难以下口。

奥法等国联军纠集了30万大军进攻柏林,而腓特烈手中只有6万人可以调用,双方兵力悬殊,但是腓特烈却抓住战机,一招制敌。奥、法、俄三国联军虽然阵容强大,但是离心离德,并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腓特烈避其锋芒,攻其弱点,1757年11月5日,腓特烈率领2.1万军队攻击罗斯巴赫的法军,结果不到两个小时便歼敌6000人,大败法军的苏比斯部。这次胜利大大振奋了普军的士气,同时也让自称欧陆第一陆军的法军颜面丢尽。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德意志地区一直是法国人手中的鱼肉,任意被宰割,但是这场战役改变了历史,法国人成为德意志人的手下败将,这还是第一次。

紧接着,腓特烈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敢作敢为的作战风格赢得了三次决定性的战斗,普军声威大振。面对普军凌厉的进攻,法国外交大臣贝尼斯甚至提出要在腓特烈取得进一步胜利之前与其媾和,结束这场战争。奥地利女皇特雷西是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她坚持不夺回西里西亚绝不罢兵。于是战争继续进行。

身着军装的腓特烈大帝
1760年至1761年,普鲁士几乎到了战败的边缘:数万名久经训练的老兵战死沙场,军中的5000多名军官阵亡了1/3。对战局的担忧和巨大的压力严重损害了腓特烈的健康,还不满50岁的他已经是满头白发。

面对欧洲三大强国的围攻,普鲁士已显疲态。1759年8月20日,俄军攻入柏林,腓特烈从柏林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1761年,英国已经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悉数收入囊中,英国不再需要普鲁士牵制法国的力量,便切断了对普鲁士的金钱支持,希望普鲁士割地求和。同时,西班牙也加入奥法阵营,整个欧洲都在攻击普鲁士。普鲁士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不过就在此时,腓特烈却赢来了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

1761年12月,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病逝,彼得三世继任皇位。彼得三世非常崇拜腓特烈大帝,他马上下令与腓特烈罢战言欢,并且将一部分部队交给腓特烈指挥,形势瞬间发生逆转。

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丢失殆尽,无心继续这场战争。1762年,腓特烈大帝集中兵力对付奥地利。特雷西虽心有不甘,但势单力薄,也只能屈辱求和。1762年11月13日,普奥两国签署停战协定,七年战争落下帷幕。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七年战争结束了,留下的除了废墟和伤痛之外,还有国际格局的巨变。英国当然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纵横驰骋于各大洲之间,不但将北美的法国殖民地收入囊中,还在印度将法国殖民者赶下了印度洋,只给法国留下一个叫本地治理的据点。而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据点——汉诺威毫发无伤。如果皮特不是在1761年辞职,英国会攫取更多的利益。顶替皮特上台的比特是个和平主义者,竭力尽快结束战争,因此对法国表现了极大的宽容。

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这场战争让普鲁士九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凄惨景象。腓特烈复原了大批的军队,以改善社会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他减免农民的税收,责令贵族们捐献财产弥补国库的空虚,还建立了专门向农民贷款的银行,成立养老院以赡养那些失去子女的老人。短短几年之后,普鲁士的经济就得到了恢复,人口也从战后的300多万恢复到了450多万。此后,腓特烈还伙同俄国瓜分了波兰,还支援过美国的独立战争,普鲁士也成为了欧洲一流的强国。著名的军事史学者富勒说,这场战争使普鲁士“产生了民族的团结力量和优越感,使日耳曼人民能够度过拿破仑战争的难关,并从这里一步又一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德国,并最终代替法国而成为欧洲的第一巨强”。七年战争成为普鲁士迈向强国的起点,同时,腓特烈大帝在这场战争中也创造了不朽功业。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仅海外殖民地损失殆尽,而且失去了仲裁欧洲大陆事务的发言权。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一无所获,西里西亚依然在腓特烈大帝手中。

18世纪的普鲁士军队,士兵违规将受到各种严厉的惩罚,因为腓特烈相信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凝聚成巨大的战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