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充电”和“加压”

“充电”和“加压”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充电”和“加压”4.“充电”和“加压”缺乏创新知识,不注意头脑持续充电,不树立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召开令人鼓舞。所以,充电加温忙读书甚至有必要扩充到人的一生,唯有全面终身接受教育才可应对社会发展所不断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产业调整所带来的下岗现象,人才市场中的“高消费”现象,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青年有危机感,这也迫使青年不断设法提高自己的素质。

“充电”和“加压”

4.“充电”和“加压”

缺乏创新知识,不注意头脑持续充电,不树立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读书无用的论调没有市场了。

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召开令人鼓舞。

据寺家概括,大学内外出现了几个可喜的现象:

(1)读书学习热持续回升。

1994年以后,大学校园里的厌学热、经商热逐步退出舞台,希望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成就事业打好基础,已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理智选择。产生这样大的转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他们对经商热的反思,满怀憧憬、义无反顾地去湿脚下海,结果由于先天不足又缺乏实际经验,常常四面楚歌,真正体验到重返校园学点实在的东西才是真谛;其次,实施收费制、奖学金制度和日趋严格的考试制度也是他们珍惜读书机会的重要原因;再次,广大青年中“增强实力、求得发展”的长远发展和成才意识越来越强是学风上升的内在推动力。此时的学习热已经变得非常实际和迫切了,因为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而才能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读书生活。

(2)出国留学大幅下降。

尽管有不少优秀学子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但出国已不像过去那样引人注目,也没有以前那样的诱惑与荣誉。托福热、GRE热较以往也有降温,而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考试的竞争倒日趋激烈起来。在国内大学攻渎硕士以上学位,从生活到学习、科研,基本上都有保障,不需要学生付出像国外留学那样的代价。而且国内大学的总体水平日趋与国际接近,从毕业后进人社会的适应能力一与实干能力而言,并不见得比拥有洋学位的同辈逊色,这是出国留学热温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青年们已经懂得:在哪儿都不容易,关键看自己。更何况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3)教授考博士。

近几年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考 士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每年都要招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博导们也愿意要这样的学生,一般来说他们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已取得了相当的科研成果。一上博士就可以接手项目,直接参与博导们的科研计划。出活快,额外的要求少,何乐而不为?即使外语差一点也不要紧,他们有的是脱了鞋子拼命追的精神,怕什么?这些教授级博士生,更确切地说是博导们的合作者和学友。

社会发展的速度是飞快的,获得了高级职称的人员深感竞争的激烈和知识更新速度的惊人,学习的紧迫感很强。加上现在高校有规定,不取得硕士学位不让上大学讲台,不取得博士学位不能评教授,或没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不让带博士,逼得他们只好像年轻人一样继续奋斗。

(4)在职青年充电忙。

在职青年包括大学毕业生重新抽出闲暇时间学习充电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据了解,1997、1998年,北京、上海等一些著名大学的夜校、夜大,入学率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这是全球一体化时代对青年人的必然要求。

对于当代人来说,未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选择好的职业并在其中有所发展。与此相应的更实际的问就是知识的老化和新专业领域的不断出现。职业的不断更替是不可避免的。面临知识老化加速,无论原先个人所学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碰到相对于应用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的难题。如何提高对新知识的适应能力,如何应对多变世界,成了摆在每一个青年人面前的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不注意头脑持续充电,不树立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所以,充电加温忙读书甚至有必要扩充到人的一生,唯有全面终身接受教育才可应对社会发展所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没有人能一劳永逸地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知识,有的只是学会创造性地生存。

目前,产业调整所带来的下岗现象,人才市场中的“高消费”现象,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青年有危机感,这也迫使青年不断设法提高自己的素质。青年人这股学习的劲头也感染着不惑之年的人们,他们会向青年人看齐,向年轻人请教已不是什么客套,而是生活的新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