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的初心使命是什么

教师的初心使命是什么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良心的确立教育良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教师在教育劳动实践中对自身所承担责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形成高尚的教育良心,首先就要对良心的起源和本质有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良心观。美国优秀教师的设立标准中有一条: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怀有使命感,教育教学事业,就是为了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

教育良心的确立

教育良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教师在教育劳动实践中对自身所承担责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而逐渐形成的。

(一)正确认识良心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既不是什么天赋的神秘现象,也不是人的“自然情感”的再现,而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不同的良心。因此,良心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育良心,乃是教师对社会和学生的责任关系在教师内心的反映,是外部的责任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心的伦理要求和个人品质的结果。教师要形成高尚的教育良心,首先就要对良心的起源和本质有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良心观。

(二)深刻理解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

教育良心,其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是教师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和深刻理解。教育良心作为道德责任感,是教师在深切体验和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对社会客观上所承担的责任时,才会产生和形成的;作为自我评价能力,反映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和教育劳动的道德要求。没有这些道德要求,或这些道德要求没被教师所认识和理解,就不能转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也就不可能形成教育良心。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有自觉认识和深刻理解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才能形成教育良心。

(三)自觉进行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

教育良心,区别于教育责任的明显特征,在于它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因而,教育良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成“自律”。一个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用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才能形成高尚的教育良心。

实例研讨

要真切感受到神圣的使命

优秀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怀有使命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是为了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

——源自美国“全美教师团队”年度评选标准

对于教师的使命,有不少比喻。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作“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作“人梯”,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肩上,从而看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功。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作“园丁”,学生就像花木,园丁要精心栽培,花木才能生长茂盛。

要成为一个学生终生难忘、终生喜爱的教师,非常不容易。教师要圆满地完成培养人的使命,决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教育中总是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用灵巧双手去创造美,用真情实意去感悟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教书育人就是教师肩负在身的神圣使命。

美国优秀教师的设立标准中有一条: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怀有使命感,教育教学事业,就是为了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美国教育在全世界令人称道,是现今教育最为先进的国家,然而在美国的相对较落后地区,由于经济的影响,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很多教师的教学环境也十分恶劣。因此在对优秀教师的评选中,教师是否具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案例介绍:

劳伦·迪阿就感受到这种使命感的召唤。如果不是这样,在工作的第一周她就会辞职。她所在的学校虽然称不上“压抑和简陋”,但对于充满热情的新教师,那里绝对不是最有利的发展环境。她23岁,刚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所学专业是英语文学和西班牙语。虽然她被聘为双语课程教师,在市内的西南部学区教二年级,但没有人花时间向她说明这一课程的组织和目标。学校的校长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学领导者,对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和教师都不熟悉,而且也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当她拿到自己教室的钥匙时,就被告知“这里的一切都要你来教”。

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只是因为感受到了那种召唤。在第一个学期里,她面对的挫折与困难比别的教师整个教学生涯中遇到的都多。但她明白,自己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尽管困难重重,劳伦还是下决心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我决不能放弃,”她说,“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去学校了,但是我绝不能就这样离开我的学生。我了解他们的处境,知道代课教师将会让他们做什么,又将会如何对待他们。”

“你为什么教书,威廉先生?”一个学生问。

“我是来挣大钱的,当然。”我开玩笑地说。

“我妈妈是教师。”另一个学生突然插进来说,“我知道她挣多少钱。你说的挣大钱是什么意思?”

是的,孩子们或许是对的:教师挣不了大钱。事实上,一些教师甚至要在放学后做有偿家教或第二职业、暑期打短工来贴补家用。不过,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期间由于太投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求额外的收入来源。

因此,如果教师不挣大钱,那为什么一开始要进入这个职业?

我的猜想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某位家庭成员给了他们很好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对我来说,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我认识的最有耐心的人之一,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我系鞋带、认钟、系领带以及刮胡子。他还鼓励我看书。

后来,在他们读书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位专业的教师,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并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从事教育事业的种子。我是在高中的最后一年遇到这个人的。他就是詹姆斯· O.布莱恩神父,一个教我们社会学与经济学并兼做辅导员的爱尔兰耶稣会牧师。我把他视为力量、智慧、谦逊、朴素和同情心的化身。他让我们反思我们接受的所有教育,并让我们感悟到,如果我们不去帮助那些不如我们幸运的人,我们所有的学识、智力、技能和天赋都毫无意义。

在1980年的暑假,他挑选我去教那些靠奖学金从公立小学转到私立天主教学校的聪慧的穷孩子。我至今仍不知道他为什么选中了我,但我想,他一定在我身上看到了我那时没有看到的东西(后来我有机会回报这样的恩惠。8年前,我对一个优秀的十年级学生说,他应该考虑做教师。如今他就要获得教师资格了,而且在我的学校做实习教师,我们希望明年能把他永久留下来)。

这些早期的教师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使命。我记得我的合气道老师帕特里克·奥格曾对我们说:“你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项使命只有你才能完成。你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使命。”我们都需要找到我们去为之付出的使命——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我们早期的教师不仅教会我们功课,他们让我们看到教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这岂不就是所有的优秀教师所做的事情——引导我们的孩子找到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因此,要是下次你再问我为什么教书,我会简单地回答说:“这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

案例分析: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什么做教师”这个命题自然应该有不同的理解。为学生做教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为国家做教师,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做教师。一旦成为教师,就是将一项神圣的使命背上肩头,全力为教育而奋斗。

也许很多教师都如同劳伦·迪阿和威廉先生一样,是因为感受到这种使命的召唤,才能坚持在教育这条路上不断前行。这种使命是一种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以及一种身为教师的深切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一批批的学生成才了,一代代的教师却慢慢老去了。然而,只要这种身为教师的使命感还在,教育就会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案例启示:

教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如何完成教师的使命?早在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真做到“有教无类”。这是师德中最首要的一条。说得更通俗一点,教师的使命之一是:热爱学生,一视同仁。

孔子告诉我们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厌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荀子在《劝学》这一名篇中,第一句就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明确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上述孔子和荀子的话,其意思,就正是当今全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

教师的使命之二,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可以已”,要“终身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们“终身学习”。这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条。每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教师首先要学,然后才能教;学好才能教好,善于学才能善于教。为教之道与为学之道是一致的。为学之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名篇《大学》开宗明义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即:学习的规律,首先要明白做人的美德,亲近民众,回归生活,努力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这正是教师的使命。“明德”“亲民”“至善”,成为师德的标志,成为教师这种职业的要求。

儒家经典名篇《中庸》里将学习的基本程序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广博地学习,认真地请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踏踏实实地实行。学、问、思、辨、行,五者要统一起来,一以贯之,永不停止。

教师的使命之三,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明德”“亲民”“至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八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德的更加深入的阐发!

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是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的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重在提高素质,主要包括“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的教育要培养人的“四大素质”本质是一致的。“四大支柱”与“四大素质”从整体看,是全方位对应的。由此可以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价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的“四大理念”是:“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就是要遵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理。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宽容、相互包容,共同求得和平与发展。“回归生活”就是要“明德”“亲民”“至善”,教师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得到有个性的和谐发展。“关爱自然”,就是要遵照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思想“道法自然”。按照教育规律育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民主”就是要遵照“有教无类”的思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师生在人格尊严上完全平等,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全球的视野看,教师的使命是努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将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国际上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和“教育的四大理念”正是从孔子的智慧中吸取了不少精华。教师作为一个人,他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但是,教师完成的使命却是长存的、无限的。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教师们更珍惜自己的使命。教师在他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他的生命价值,同时,在他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永生。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