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科学的使命

人文科学的使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自身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或核心内容,是人文科学的基本特点。其一,自然科学是对“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研究,社会科学是对“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研究,而人文科学却是直接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因此,人文科学是人类别无选择的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是人类理解生命意义、追问人生
人文科学的使命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四、心灵的守望:人文科学的使命

那么,什么是本书将讨论的“人文科学”呢?我们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既要认识外部的自然世界与社会环境,更要回过头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灵、精神与情感世界。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不仅有一个外部的物质自然世界,更还有一个内在的心灵精神世界。这个内在的心灵精神世界,使他不仅生活着,而且他还会对他的生活本身加以反思,对他的生命历程、岁月往事和存在状态的价值与意义加以思考和追问,并因此而努力去把他的生命状态,从现实的、当下的、眼前的、经验的状态,提升到理想的、诗意的、审美的、超然的状态上去,获得一个有意义的诗性人生,一个艺术化的完美人生。

以人自身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或核心内容,是人文科学的基本特点。当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也都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探索与创造,就此来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一样,都离不开人,也都与人有关。但是,这三大类型的科学,与人的关联方式,对人的关注重点,对人的关注目的,却又是同中有异的。这同中之异,大体有如这样几点。其一,自然科学是对“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研究,社会科学是对“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研究,而人文科学却是直接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其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基本上是对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现实生活“是什么”的客观说明与描述分析,人文科学却更多的是对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的理想追问与意义思考。其三,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关于自然物质世界(包括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以及人的自然生理)的科学真理与知识,社会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关于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功能、管理、运行的规律与知识,而人文科学,则试图为人类解答、或帮助人类去思考那些关于人的存在、精神、价值、意义、情感等方面的一些“形而上”的、“终极性”的问题,从而将人的生活由自然、现实的层面,提升到审美的理想层面。其四,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创造着人类的现实物质生活世界的话,那么人文科学则在为人类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守护一个心灵的故乡,为人类筑造起一个可供心灵“诗意地栖息”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从总体上说,人文科学是对人的问题的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是一种以人的存在本质、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等“形而上的”、“终极性的”等问题为核心的创作探索活动,而这种思考、体验、创作和探索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思想、理论、情感,也就构成了人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的基础。

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客观实在性的外部自然和社会不同,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心精神和情感为认识对象的,以满足人在情感上对于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永恒期待,以满足人对于终极关怀的需求、对于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求为最高目标的。因此,人文科学的世界,是一个关于人类家园和故乡的精神与情感的世界,是一个关于生命价值与本质的“意义追问的世界”,是一个对人之生存根本目的作思考的“终极关怀的世界”。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超越了当下的物质生存领域而只能由人的心灵所能达到的所谓形而上的“意义的世界”,一个摆脱了功利羁绊的只有心灵才能抵达的“精神的世界”。当你去关怀、思考、追求这个“意义与精神的世界”,那你就是对人的生存根本意义的关怀,对人的生命本质与生活最终目标的追问与思考了。

这个形而上的精神的意义的世界,给了人类一个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和生命意义的归属感,成为人类心灵世界永远向往的境界,也就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亚里士多德曾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自然所造,而人文艺术则是补自然之所缺”,人其实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文学艺术与哲学史学等人文世界,正是人创造的一个精神意义与情感世界,一个去弥补那自然所不能创造之缺陷的世界,从而使人成为有意义有情感的人,并最终也使得这自然世界,成为一个情感的世界,一个人性的世界,使花开若有情,流水似有意。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在人的个体行为里,终极意义常常被个人当下的具体生活、被外在的生物适应本能和流行的大众生存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许许多多的实际功利所掩盖、遮蔽,这时,生存意义的混乱和生存目的的盲目性就会暴露出来,人类就可能会成为精神迷失、心灵出走的流浪者。

因此,照看好自己的心灵,关照好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人生之是否幸福与快乐,实在是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为从总体上可以说,幸福与快乐虽然是人所追求的目标,但什么是幸福,怎样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却是一个与人的心灵结构、感悟方式,与人的价值信念与生命期待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幸福与快乐,我们的生命是否会感到幸福与快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对于幸福与快乐的理解与感受。就此来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努力去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守护好自己的心灵世界,完善我们的心灵世界对于幸福与快乐的人性化感知能力与方式,对于人生幸福与快乐与否,其意义可能要大于人直接去追求幸福快乐本身。因为如果你的心灵是迷失的,是沉沦扭曲的,那你可能是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灵世界,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灵空间,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外部世界可能是很不一样的,你所可能感受到的或获得的幸福与快乐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们说,人总需要有生命的归属感和意义感,而这个心灵故乡与精神家园,便是生命的归属与意义的托付所在。因为只有它才会告知你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才会使你意识到你自己生命的真实存在。因此,这个心灵故乡与精神家园,是人生所不可缺少,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能失落的。没有家园的人生将是终生漂泊流浪的人生,忘记了故乡的生命,将如断线的风筝,无根的浮萍。不过,在人文科学的世界里,这个“家园”与“故乡”,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家园与故乡,而是一个已经意象化的心灵境界,一个情感化了的精神境界。因为人类的家园之思,人类的故乡之恋,只有在这个立足现实但又超越现实并上升到纯粹意象化、情感化的精神境界里,才能得到满足。而这一切,只有在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和艺术所提供的世界里,才能真正找到。因此,人文科学是人类别无选择的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是人类理解生命意义、追问人生价值的永恒努力。人文科学各学科,正是分别从文学的、史学的、哲学的、艺术学的、美学的不同角度和层面上,对这个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所展开的探讨——探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生活目的,探讨在这些价值理想制约下形成的人类的文学情感、历史意识、哲学观念、艺术旨趣、生命智慧、审美情怀等。

人文科学对于人生之所以有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不能取代的特殊意义,在于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从根本上讲,只能来自于人的心灵快乐,来自于心灵的智慧。而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从总体上都是关乎心灵快乐与人生智慧的。我们说,人文科学存在之合理性与必然性,就来自于人必须始终追寻或守护“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基本的精神理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有物质的追求,财富的消费,还要有精神的生活、心灵的关怀和意义的追问,既要关切眼下的生存状态,以务实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生存努力去面对眼前的自然世界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又需要有浪漫的情怀和向往无限的意义追寻去获得心灵的充实与超越。这种心灵的充实与超越,实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大快乐。当然,现代社会繁忙而又紧张,人们终日忙碌,生存的压力使得人们常常似乎已无暇去顾及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已不再主动的有意识地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性意义,更不会都变成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人文科学家。但问题并不在于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自觉地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而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世界里,在每一个人的潜在意识中,有着什么样的人生意义与生存理想,他受着什么样的价值信仰体系的影响。事实上,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规范,每一个人也都有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与人生价值认同。生命既是平常的,又可能是超凡的,“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也可以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它并不与人文的精神情感与理想发生冲突,但在人文科学看来,“吃穿”固然是人的一种属性,所谓“食色性也”,但若人仅以吃穿为生命全部内容,则可能沦为“行尸走肉”般的生命状态,它就不是人的一种完整的完美的存在状态。以人文科学追求的理想来看,人之所以为人,却还应有一些更为根本的属性。无论经济怎样的发达,物质财富怎样的丰富,但人在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方面的一些本质需要,即上述提到的那种形而上的“终极价值关怀”或“生存意义追问”,却是外在的物质财富与金钱所不能满足或解答的。惟其如此,人总需要在物质与财富的世界之外,构建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总需要形成某种终极性的价值信仰体系,来使自己的个体有限生命有所安顿,有所托付。

人类在构筑这个安顿心灵的价值意义世界的路途上,是需要科学和理性的引导的。不过,要让科学和理性担负这样的责任,我们就不能只重视科学体系中的工艺形态和技术形态,还要更重视科学体系中的精神形态和价值形态。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中的工具理性,还要更重视科学中的价值理性,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的物质生活的改进作用,还要更重视科学精神对人的精神启蒙与心灵完善意义。我们需要把科学当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事业,重视作为科学之灵魂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价值体系。因为如果我们仅仅从功利性的角度或以实用主义眼光来理解科学,把科学视为不过是用来增进财富或发展生产力的一种工具、一种技艺、一种手段,科学就担当不起解答人生终极意义的责任。只有从一种更开阔的视野上来理解科学的多元与开放性质,把科学同时也当做一种精神与文化体系,并不断去阐释科学世界里的价值理性,科学才能成为指导人生、构筑精神家园的基础。

人文科学,便是科学世界里的精神文化承载者和价值意义阐释者。对科学之价值意义的人文阐释和理想追问,正是人文科学学科本质的根本属性,正是人文科学的内在品格与中心使命。

这一意义上的人文科学,如果它进入其他知识与思想领域,它就有了自己的特定眼光与追求,它就总是努力从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世界中,从那些具体的科学知识、工艺技术、操作方法背后,去感知、提炼出科学世界里的更为本质性的永恒性的东西,从而将科学从器物技艺的层面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从工具理性的层面提升到价值理性的层面。也就是说,人文科学以它所追求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去对整个人类的知识与科学世界加以协调平衡,使科学不仅具有严谨的理智、理性,更充满了温馨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性,使科学真正成为呵护人类心灵、守望人性尊严的文化力量,成为符合人性发展需要的人类精神家园。哲学、文学、诗歌、艺术、历史学、美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通过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中的各学科进行对话沟通,得以阐释出科学对于人类之精神世界、价值体系的特殊意义,人文科学因此而成为人类科学世界中用以直接解答人生问题、最能显示人之本质的人类最古老最恒久的精神生活方式。正是由于人文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对话沟通和渗透,才使科学不仅成为一种用以达致某种功利性目的的“形而下”的手段与技艺,更成为引导人生之路、照亮人类心灵世界的“形而上”的精神火炬。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人类曾以神话、宗教来构筑精神家园,甚至以种种愚昧和荒诞不经的巫术、迷信、魔法、怪力乱神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来解答生存意义方面的终极性问题,但靠这一切,人类终不能获得理智之光和人性解放,终不能走出漫漫的精神黑夜。只是在人文科学那里,在这个集中了人类理性智慧、科学精神、情感意志、艺术想象力和哲学思辨力的人文科学世界那里,人类才得以以一种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融通的方式,以一种真正符合人类精神情感本质及其独特性的认知体验方式,去科学地、符合人性地探寻这些永恒性的问题,从而在人的这个精神与价值世界里摒除黑暗、愚昧、偏执与盲目,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人文科学是人类知识与思想世界里一些极为古老的领域,它所涉及的那些问题,它所探究的那些命题,虽有永恒探索的意义却无固定不变的绝对答案,它们往往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始终而具有开放的性质,故而人文科学亦时常被称之为“古典学科”或“古典研究”。这些古老的问题,虽早已为无数之先贤圣哲探究求索,所积累之思想与智慧也已是那样的博大精深,但真正的答案却又是每一时代之人类都必须作出自己的努力去加以探究和解答的,因而人文科学既是最具古典性色彩,同时又是最具“现代性”和“时代性”特征的。

人是一种有自我意识、会关注自己的存在状态并以自己的主体实践活动改变自己存在状态的生命。这种主体自觉性、目的性与创造性,也就是人之本质,是人之本质的基本特征。这种本质属性,会使人反思自己的存在状态是否有价值有意义。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生活着”,而且还会反过来以自己的生活本身作为思考认识的对象,去思考自己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并以自己所理解所向往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去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去创造更理想更美好的生命存在形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使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本质的对象,使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表现形式,成为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理想的现实载体。就此而言,正是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本质,是人在自己所理解所追求的价值意义引导下通过自己的主体实践活动而创造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而人文科学的世界,便是人的这种主体创造、意义叩问、理想追求过程及结果的文学化、哲学化、艺术化、史学化的表现形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化呈现。由于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正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内容,因此这种意义追问的价值就在这种追问本身,而不在于这种追问是否得到了某种结论。同时,人的本质的历史实践性与主体创造性,人的意义生成的开放性与历史性,决定了文学、哲学、史学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开放的形态,可谓生生之不息、亘古而常新。换句话说,人文科学本身,包括文学、史学和哲学,它们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的这种历史实践过程而不断变化着,不断发展着的。

古往今来,每一个时代,人总面对着一些关于“人之何以为人”的终极性问题,总面临着一些涉及人类文明核心的根本性问题,比如说,什么是人的理想存在状态?我们该怎样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什么是天道自然、善恶美丑?这世界从何而来,是否真实,人对其能否认识把握并加以说明?文明何以产生,将向何处去?等等。这些问题,既涉及了人类之普遍本质而具有跨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恒久意义,又因时代之不同环境之相异而会呈现出丰富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对这些终极性永恒性问题之追问思索的历史,正是人类之精神获得发展和完善、人性之走向解放和自由的历史。这是一个伴随人类始终的人类精神与情感演进的过程,是从人性之完美、人性之提升、人性之发展的目标上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与意义叩问,它无形地渗透在人文科学的各个具体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领域中,成为一切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历史学、伦理学的研究活动与创作过程的内在灵魂。

我们说,人的本质特征使人所具有的目的性和创造性,使人在向善与趋恶这两个方向上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人人都既可为天使,为尧舜,亦可为魔魃,为商纣。人文科学漫长的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正是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不懈精神努力的过程。当着人类不断地以高尚美好的文学、哲学、史学、美学阐释着人生的意义,塑造着自我之本质,不断克服种种人性之异化与畸形,不断摆脱种种心灵之出走与迷失困境的时候,人本身也就不断地把自己向着人性之完善与发展的方向上提升起来了。人文科学在这方面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始终是任何其他类型的科学都不能取代的。人文科学给人类提供了一些美好、理想、崇高、神圣而具有永恒性的东西,人们借此来把握生活的目标,理解人生的意义,解读生命的本质。因为有了文学、哲学、艺术学与历史学,我们才得以去构建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荫护的温馨家园。中国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虽然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夸张,但我们确实难于想象,如果人类的生活世界里没有了纯真温馨的文学、艺术、诗歌、音乐,没有了充满理性智慧和人文情怀的哲学、美学、历史学,那人类的生活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一片死寂荒原或漫漫长夜,人类将怎样可悲地在心灵和精神上沦落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放逐者,而各种荒诞不经的邪教、巫术、迷信等精神愚昧又将怎样泛滥成灾,如长长的精神黑幕笼罩住人类心灵的天空,

人文科学作为关注人性的和谐进步、追求人性的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作为沟通人类情感与理智的真理探索过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从来就有丰富的人性情感和对人性多样性的包容胸怀。正是因为这一点,使人文科学与宗教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人文科学的世界里,人类追求着人类世界的终极意义与超越性理想,但反对任何人、任何理论与学说对这种终极意义与完美理想的独断与垄断,反对任何人自封为掌握了终极真理的“救世主”或“超人”来支配和控制人类的精神与心灵世界。也就是说,人文科学是人类追求着人类生存与精神世界的理想、价值与意义的知识与思想,它始终坚持人类生存之理想状态的获得,人生幸福之真正拥有,首先必须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应该努力去“认识自己”,找寻某种有意义的精神与信念。为此,人类必须始终不懈地以充满丰富情感、高尚灵魂、真善美有机统一的文学、诗歌、艺术、哲学、美学和历史学作品,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灵世界,来不断地提醒和呼唤人类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意义。但与此同时,人文科学却同时主张和强调,人对生活理想与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追求,人对价值信仰体系的判断与选择,本质上是每一个人的个人权利或个体范畴内的自由行为,它最终必须也只能由每一个人自己来决定,而不是由某种外在的权威,由他人或神祇来代替或强加。因为,每个人理解与选择他的生活意义与价值信仰的方式与过程,都应该是自主的,自由的,多元包容与开放的。事实上,反对将任何一种真理与价值绝对化,反对任何形式的外在精神强制与心灵愚弄,捍卫每个人自由地探索真理和选择信仰的权利,从来就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历史使命。

当然,人的这种自由的真正获得及其具体实现,总是必须与人对知识、思想、智慧的掌握为基础,以人的心智之提升、人格之完善为前提的,因为无知者无自由,有的只是盲从与偏执。人文科学的世界,不同于宗教的信仰世界,它既是一个良知与情感的世界,又是一个知识与理性的世界。人文科学正是要以包含着深刻理性和美好情感的文史哲作品,以理想性情感化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理论,来对人的心灵作提升、启示、感化和熏陶,恰如和煦的春风,润物的细雨,明丽的阳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人的心灵世界,去除无知与愚昧对人之心灵的遮蔽,来提升人之得以正确理解人生意义、正确选择价值信仰体系的可能性,从而真正扩展人的精神自由空间,提升人自主决定自己生活意义和信仰体系的能力。

比如,以人文科学对待宗教的态度来看,在人文科学看来,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是与科学与理性相对立的,不过,从人需要情感慰藉与意义追问的角度上说,人文科学对人的宗教情感持一种历史主义的宽容态度。因为人之需要宗教情感,是因为宗教情感体现了人对一些崇高、永恒、神圣和善良理想的追求与祈盼,体现了人对于某种超越性精神彼岸世界的向往。我们说,信仰本是人性之伟大与高贵的一个基本标志,但信仰只有被赋予人性的色彩,只有用人文的情怀作内核,它才不用变成一种压制性或偏执性的东西。只有人才会有宗教情感,因此宗教情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此来说,人文科学并不完全反对宗教,反而会到宗教里去发掘属于人性方面的某些东西。但与此同时,人文科学又坚持认为,某种宗教或宗教情感,只有当着它是有助于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更美好更丰富时,它才为自己找到了存在之合理性的基础,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不过是人自己创造的一种精神形态,因而它从属于人服务于人,只应该为人所掌握。因此,人对于宗教情感的追求,对于宗教信仰的选择,必须是自主的、自由的、个体性的。可是如果某种宗教变成了一种统治人愚弄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如专制性的神学统治、对神或教主的盲目崇拜及蒙昧主义,人的宗教变成了人的枷锁,人性的宗教变成非人性甚至反人性的宗教,那就是宗教对人性的压迫与异化,那就是宗教对人的精神蒙蔽与控制。这时的人,沦为了宗教神学的仆役与奴隶,处于这样的境地,则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而事实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各种宗教在其演变过程中,往往都有走向宗教偏执与极端的可能,它会排斥异己,扩张本教,而宗教的不宽容与偏执引发的人类文明冲突与战争更是此起彼伏,在人类历史上导致了许多的灾难。这样的宗教,就是人文科学所要坚决反对的。这样的宗教,必须要由艺术、科学、哲学、美学所具有的人性情感来改造,使其成为一种人文化的世俗化性宗教,而不是一种压迫性的神学。因为人文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理想与情感相结合的人类精神文化,它可以提供像宗教那样的对于人类的情感慰藉与心灵关怀,但又不会走向宗教那样的极端与偏执。同样的,人文科学对待宗教的这种态度,也可以用来理解人文科学对待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工艺和财富的态度。在人文科学的视界里,科学、技术、经济、工艺、财富等,也是人创造的,为人而服务的。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及其意义,即其对人类的价值及其限度,也必须从人的角度上来理解,以人为本,而不是反过来演变异化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总之,人文科学是要以自己的努力,使这科学、技术、经济、工艺、宗教、社会、法律,都存在于一种符合人性本质与人性需要的范围内,都以一种符合人性、充满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改造、存在、发展,或为人带来福祉,或成为人生存的理想家园。

人文科学各学科,从不同的层面上提供了关于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的真实图景及其相关知识,提供了关于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形态之相互关系的基本格局的科学说明。就此来说,人文科学既是一个形而上的精神价值与意义体系,同时还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真理性内容的知识体系与事实体系。

从人文科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与事实体系的角度上来说,人文科学所提供的这些文学、哲学、历史学、美学、艺术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的知识与理论,比如说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史学史及思想史、学术史等学科领域内的经验事实与历史事实,在许多方面也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理论一样,也具有科学的真理性或客观性特征,也是一些具体的、确定的、可实证的知识。人文科学工作者对于人类的精神文化与情感意义世界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真理的认识,因为它提供或揭示出了与其认识对象即人文精神世界相吻合的正确认识图景或其本质属性。

而人文科学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与意义体系,又使得人文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知识形态与价值形态二元并立的科学体系,人文科学向人类提供了可用以去理解把握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丰富知识、理论和价值体系,这些关于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知识与理论,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与理论可能在表现形式和体系结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正是人文科学,使人类得以理智而真实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因而我们也可以说,人文科学是人走向自我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的知识通道。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理想生存方式?历史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吗?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理解世界的意义和生活的目标?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用人类的理智与心性来“科学地”加以把握的,只不过在这些领域中进行探寻的科学主体,主要的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而是人文科学。并不是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与人的生存价值与生存意义方面的问题无关,就不能提供关于人类精神、情感、理想、价值与信仰方面的知识与理论,而是说,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人文科学来加以探究的。

人文科学各学科都会广泛地涉及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以外的客观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组织结构,因为人的精神、价值与意义世界本身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人类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在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与社会生活发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与演变的。但人文科学在关注人的精神价值与意义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与社会结构时,其出发点与目标却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一样,它主要不是为人类提供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知识与理论,而是要为人类的物质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提供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说明,赋予人类的经济、科技行为以符合人的生存需要、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的性质,从人的角度,用以人为本的目标选择来框定经济与科技的意义和发展走向。我们说,人文科学本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目的与生活意义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那么,人文科学是不是就对人类的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进步没什么推进作用呢?并非如此,人文科学当然也能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因为人文科学能提供一些具有实用性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人文知识(比如现在人们经常在谈论的建立“文化产业”之类的话题),它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与人文背景条件,能解放人的思想,开发人的心智资源,能扫除现代经济技术进步发展的思想障碍和阻力,因此现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文科学作先导,作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科学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技术价值,也能创造物质财富,尽管人文科学的这种经济价值与作用往往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不过,为人类提供经济财富或工具与技术,推动人类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却不是人文科学的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框定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赋予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以真实的意义和目的,才是人文科学的更为重要的功能与价值。人类为什么要从事经济与技术活动?人类怎样使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成为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正是人文科学需要去解答和探索的根本问题。

可以这样说,人文科学与其说是要去研究自然物质世界,要去研究社会经济形态和科学技术问题本身,不如说是要去研究人类的经济技术赖以运行和发展的人文背景,研究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深层精神结构之中,存在于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经济科技背后,潜在而持久地制约着人类的经济、技术、政治、法律行为的人的观念、文化、意识、传统、宗教、价值体系等,揭示这些精神因素的特质、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人文科学是以构建和更新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唤起人类的理性与良知,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开发人类的心性资源,开拓更博大的人道主义和人格力量等方式来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通过人文科学发现自我,发现人的本质与特征。人文科学的演进史也就是人性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的历史。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和宗教,是人的本质的精神表现,人文科学的价值与存在合理性,是与人的价值与存在合理性相一致的。人类通过人文科学反思自己的存在,自觉地从哲学的角度、文学和史学的角度把握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质,并以此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赋予人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以人文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