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的“成长个性”如何在内心世界显现

孩子的“成长个性”如何在内心世界显现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的“成长个性”如何在内心世界显现孩子的“成长个性”如何在内心世界显现成长中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父母们都知道一些孩子反抗期的知识,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出现“第一次反抗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时期”;比如进入青春期后的叛逆期。心理成长中,与其说孩子进入人生第一段反抗期,或青春叛逆期,或评价孩子的个性反抗而叛逆,不如说孩子在成长期间始终都在尝试着发展更和谐的自我意识。

孩子的“成长个性”如何在内心世界显现

孩子的“成长个性”如何在内心世界显现

成长中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敏感如果因判断准确思维周全而心地友善可以是聪敏、敏锐,如果因充满攻击防御性的幻想,则会变成过敏尖锐。敏感的孩子很聪明,大脑聪明的孩子都很敏感,如果对于自然科学,对于学习知识、发明创造,孩子的敏感是优点,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则要很好地把握敏感心理。成熟健康的敏感能生产出善意,不成熟的敏感则会引起紧张不安、猜忌、自我保护过度甚至无端的愤恨报复,这些都是要由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加以细心体会认真引导的。

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发展得既张扬又慌张,全家宠爱在一身只能甜蜜一时,没有同伴的童年成长之路注定会使孩子内心充满了惶惑与孤单,除非他属于从童年起就爱上孤独的世界上极少的那一部分思想者。自己喜欢的游戏没有人可以与自己朝夕分享,犯了错误、遇到困难、受到惩罚和打击时,心里的难过失落没有与他同样年龄水平的那样一颗心灵来映照来同情。

他们时而希望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能极度强调属于他一个人的独特和优秀,同时,又发现周围的人都在争取属于各自的自我,他经常处于无尽的自我挑战中,这是很重要的敏感来源。同时,童年里本该充满纯真欢乐的笑声,但现如今的孩子们学习压力都非常大,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开心的时候相对来说少得太多了,于是孩子很少有机会能在游戏中体会和表达各种情绪情感,心里郁结了许多许多情绪,心理成长任务没有及时完成,遇到各种人际情况时不知该怎么办,由此会产生无限的想象猜测。从小生活上身体上被呵护备至,拥有了过度“关怀”的孩子对于生活中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对于父母的冷热态度和起伏的情绪,从声音表情中,甚至语气、语调里,他都在揣摩着父母对他的满意程度和尊重与否。有时,孩子的敏感心理甚至可以使用“惊心动魄”、“心惊肉跳”这样的词语来描述。

通常来说,在童年早期,妈妈在感觉体验上跟孩子格外“通心”,她会更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并表示关注,而爸爸则往往容易从孩子“你应该怎样”来教育孩子,以外界标准或者父亲心中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没有从孩子内部的中心去理解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即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照镜子时会更模糊更慌张,找不到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孩子小时候往往觉得母亲更可亲,因为妈妈似乎更“理解”自己眼下最真实的感受。

孩子的敏感是一种很精细的心理感觉,若遭遇到很粗重的感觉如发脾气、斥责、误解,甚至得到不顾事实的表扬时,他们就会有受伤害的痛苦,这些痛苦累积在心里久了,就会形成或逆反或自我封闭的个性,不肯和粗心大意说话做事简单的父母说真心话,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肯求助。对于所有成长中的孩子,父母们需要以一种很精细、轻柔的感觉,渐渐渗透与他们交接,要求父母们要以“其律己志刚,接物气也柔”的方式与孩子接触交流并加以引导,这是一种最成熟的教养引导方式,如从山上流下的清泉,丝毫不抵触,不碰撞,不痛又令人清醒镇定,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沉淀了更富含营养的种子——友善而热爱生活的各种愿望,孩子会既敏感又开放,内心持续充满坚实、安宁和自信的感受。

成长中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叛逆”。父母们都知道一些孩子反抗期的知识,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出现“第一次反抗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时期”;比如进入青春期后的叛逆期。但有些父母们不懂的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叛逆表现,有的孩子甚至父母要求的不去做,不让他去做什么他偏去做。

反抗、叛逆这种词的提出角度首先就需要探讨,提出这样的字眼,就说明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被孩子对抗了。事实上,对于孩子的同样一种现象,比如不好好写作业还振振有词地顶嘴,甚至发脾气,十个父母有十种想法,有的爸爸被孩子顶撞之后反倒会欣赏孩子,认为孩子很倔强,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将来一定好好培养,使孩子更懂道理的同时,个性变得更坚强;有的父母则会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跟他一般计较,坚持跟他讲道理;有的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不服管教了,太逆反了,严厉斥责;还有的母亲甚至被孩子顶撞后伤心委屈地哭了起来,孩子则是会表现得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反抗。

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反应都不同,不同的态度映衬和反照出来的,只是他心理的成熟状态,而不是孩子真的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糟糕表现。由此说来,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要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始终关注自己的内在成长。

心理成长中,与其说孩子进入人生第一段反抗期,或青春叛逆期,或评价孩子的个性反抗而叛逆,不如说孩子在成长期间始终都在尝试着发展更和谐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孩子始终尝试着寻找自己,自己的需求是否能够实现,比如游戏的需求、爱的需求。他要总是不断地在自己天性任意玩耍的兴奋欲望与父母对他的要求中进行取舍,每天每件事他都要进行取舍,他想尽性欢乐,又想要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选择就要有冲突,内部的冲突时而表现为外部与父母的冲突。

遭遇到孩子反抗的现象,我们父母要反思的是:这是眼前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我心里呈现出来的境界?我平时是不是一个喜欢开辟战场、与人尖锐对立的人?是不是我太喋喋不休、咄咄逼人,孩子才忍无可忍了?是不是自己平时就认为自己付出太多承受太多太委屈了?是不是自己忙于事务而就快找不到自我了,所以变得麻木不仁,不理解孩子其实很需要被理解被承认?是不是自己本来就很软弱、依赖,总想找个依靠,而孩子的反抗则表明自己平时太没主意了?是不是自己仍然没有长大,不够自主,而是由孩子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心情好坏?是不是自己平时表现得不够稳重不够有尊严,孩子越来越不尊重自己?

如果没有冷静大度地对待孩子的反抗行为,而是一味地自己暗自反复舔舐伤心和愤怒这些错觉和幻觉,甚至基于这些错觉幻觉的基础给予报复性行为来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将来对孩子个性发展会产生什么更深重的影响?

试想,如果父母们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呈现的所有激烈行为、与父母不一致或相反的行为时,都能把这些行为理解为孩子正在发展健全而越来越成熟开放的自我意识,父母就不会认为是孩子在叛逆,不会认为孩子在反抗自己,而是孩子在表现出同周围环境相调和过程中的一种冲突过程,最终,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个性会和谐圆满的。

成长中孩子有时会表现出来“口是心非”。孩子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事,一到实际就不能做到,让父母十分困惑和苦恼。“以后一定要先写作业再看电视”,“提醒你好几次,该关电视(电脑)了,你答应了怎么就是不关啊,你还想让我说几遍啊?!”“老师说你注意力不集中,你上课要认真听讲,用心啊,我反复跟你说用心,只要你用心,你就能学习好,明白吗?”“不能总是上网玩电脑游戏了,你答应过我的!”“你说话不算数,我都不想再相信你了!”

父母对孩子的心意是百分百诚恳的,真心希望孩子各方面能发展得更好,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学习进步,可孩子对父母是否有一样的诚意呢?诚意是一样的,但内心的需求却也不能压抑和忽视,于是,嘴上答应得痛快甚至动听,行为的表现却经常出现偏差。

孩子此时是不是能听懂父母的全部道理,并且能完全彻底地遵照执行?他还没有发展出如此完善的思维和人格,况且,父母提出的许多要求有时会背离孩子发自身心的感受,甚至违背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

孩子会产生的心理感受是:

你让我关电视,我耳朵是听见了,嘴上也被动地答应了一声,可我由于看电视时间长久了,身体处于很被动的惰性习惯中,不愿动弹也不想改变此时的存在状态。我就想这么待着,待着,一直待下去,不管电视里演什么,不管我喜不喜欢正在看的节目,反正我被电视节目占据着,不想回到由自己做主的现实世界中。我不习惯变化,不习惯自己动手动脑,要是能不动脑子、不动身体、不动嘴巴地生活在电视世界里不是挺好吗?突然电视被关了,孩子回过神来看到电视机旁怒容满面的妈妈,他知道这是“欢迎”他回到现实世界的神情,更加剧了他与现实生活不和谐的内心印象,下次他是会更自觉更自控一些,还是更沉迷于电视不能自拔?

让我关电脑,我正在和好朋友们联网参加对抗游戏,我突然先撤了,朋友们以后该不带我玩了,再说我就是喜欢玩,哪有爱孩子的父母动不动就让人学习学习的,烦不烦人啊;

让我先写作业再干别的,可我有的是机会做别的,你看不住我,我也看不住自己;

我是答应过上午吃完这根雪糕今天就不再吃了,可到了下午写完作业之前,我的心里就出现了一支可爱雪糕的形象,它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手上、我的舌面,不管你怎么说,我都要去冰箱里迅速地拿一根,然后飞快地跑到楼下去玩,这样就听不见你的唠叨了,你总不至于跑过来把雪糕给我抢下来;

我也想好好听父母的话,上课认真听讲,可注意力不听我的,它总是跑到别的地方……

谈到孩子口是心非,父母要留心思考的一点是:是不是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一句要求提出来了,听孩子答应一声,父母就以为孩子真的听懂了?是不是父母自身比较看重孩子口头承诺,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承诺?于是,孩子反复出现口是心非时,父母才发现,自己说过的话没有走到孩子心里去,孩子经常用嘴巴来填补父母的期待。

用心,不是反复使用“用心”这个词来实现的,父母若希望孩子用心做事,而不是嘴上敷衍,就要自身更沉着而宁静,更具敏感觉察的智慧,去对孩子诚恳认真地说出要求,心里期望孩子更能自律,同时坚定地执行最后的决定。比如“我提醒你三次了,电视你关还是我关”,而不是简单直接地每天都扯高了声音与孩子吵嚷,这些都无法让孩子心服口服,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父母要细心严密控制,要真正把“成长,听懂道理,自我约束”作为发展目标,而不仅仅就是孩子眼前嘴上答应的一件小事就完成了教育。

成长中孩子会出现情绪低落。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寄托,成长中的孩子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苦恼,比如跟要好的朋友闹别扭了,被老师批评了,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这些可以称作事件性情绪低落,父母或者安慰或者劝说,都是可以化解的。

然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常是在13岁以后,尤其是在男孩子身上,他们会出现持续性情绪低落,这种心理状态似乎看不到什么原因,也不是因为什么特别事件,总之,孩子每天都闷闷不乐,没有什么事情能激起他的兴趣,学习劲头不高,成绩自然也上不去,好像总不在状态上。父母这时候通常心里开始发慌,不知道心爱的孩子犯了什么毛病。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快心理多变,内心活动极为丰富,但他自己判定那些事情又是不能告诉任何人的,他模糊地感到有些东西他要重新认识,心里也升起一些特别的渴望,同时他觉得有深深的负疚感,所以又必须去压抑这些渴望,由此,带来冲动和焦虑的感受。因此,父母们不要简单轻易地认为他是情绪低落。

那些使孩子们既渴望又焦虑同时又产生负疚感的秘密是什么呢?首要一点就是他们开始特别想要强调自我,他们会忽而发现自己真的很优秀,各方面都出色至极,飘飘然陶醉在高度自我评价的良好感觉中,但在几分钟之内,即使没有遇到什么挫折,他们也会突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简直是没有脸见人了,真想赶快找个地缝钻进去;还有,他们会喜欢上异性,朝思暮想,甚至会在心里暗暗喜欢上温和亲切的女老师,那种对异性的渴慕既使他们觉得甜蜜又让他们品味到异常的苦涩;他们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的批评和斥责特别敏感,抵触心理十分强烈,甚至会把父亲想象成假想敌来抵御,总是在想象中跟父亲对着干……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高已经接近成年人,可心理上依然没有断乳,精神上争取独立,即仍然在学习习惯上不能自控,生活上不能自理。父母把他当大孩子要求,他更希望自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宝宝,自我认识处在严重的摇晃之中,甚至有时,羞于见人的他会突然从书房冲出来,捂着半张脸经过客厅,不愿见到客人与家人,到冰箱里迅速取些吃的再冲回书房,眼神更是不敢与人对接!

内心存在着无数的矛盾纠结,情绪低落仅仅是无数情绪冲突的表现假象。而父母则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只是把孩子沉闷无语的状态理解为情绪低落,没有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如果父母对此阶段的孩子在态度上忽冷忽热,更会使孩子的自我认识不清晰,比如,孩子如果一次考试没考好,妈妈先是好言安慰又帮孩子分析原因提出办法,之后几分钟,妈妈会突然指责孩子怎么那么不用功不争气不让自己省心,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大转弯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心惊肉跳!甚至连孩子想偶尔宣泄压抑难过的心情,都只能捂着被子在里面偷偷哭泣,如果被父母听到,有的妈妈竟会一下子冲到孩子房间里大声喊叫:“你别来劲,我辛辛苦苦干活给你吃给你喝,你不好好学习,有什么脸哭!”

父母什么都愿意给孩子付出,就是不愿意给他悲伤和痛苦的权利。这样不能承受的父母,给孩子精神成长的压力太大了。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情绪低落和情绪起伏,父母要有坚强的意志、柔软的心,而不是脆弱的意志、强硬的心。

成长中的孩子有时会显得意志力薄弱。开学前,面对堆积如山的寒假作业,孩子显现出难以承受作业之重的虚弱;考试前,分明感觉到自己心里发慌没有底,焦虑异常;不能按计划好的去坚持锻炼身体、练琴;学习上、交朋友上一遇到困难就总想退缩,显得没有主意,但一说不上学,甚至退学,却又“坚定”主意;父母一批评他就抹眼泪,或者跟父母大声哭闹耍赖,要说吃什么、玩什么,那就眉开眼笑,特别开心;上课时根本管不住自己,老师怎么说都不听,你说你的,他闹他的。父母忧心忡忡:孩子的意志力怎么可以这么薄弱啊?将来他一个人独立生活时可怎么办呢?而有个别老师则会恨铁不成钢地评价说:“你家的孩子太不听话!”父母为此十分揪心。

孩子意志力薄弱会让父母隐约感到担心,其实,如果父母不注重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还可能会有更严重甚至说是恐怖的后果。因为意志力薄弱,会让孩子因此而没有主见,会回避生存压力的困境,长大后特别容易受到他人不良习气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也特别容易沉溺于各种不良嗜好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难以自拔,如吃喝玩乐、黄赌毒。

他们或是用父母大把大把的钱谈一场场花期短暂的恋爱,把爱情当游戏,丝毫感受不到也不在意对方有多痛苦的时候就决然与对方分手,再去搜寻下一个他“感兴趣”的目标;或再沉沦些的,就是陷入网络上的奇幻小说中,无休止地交友聊天调侃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那些完全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哪怕脑子很聪明也很用功地考上了大学,也会长年累月地不停地打怪升级,神情漠然,精神抑郁,直至被大学宣布试读,二次试读,直至劝退,开除,然后,天天泡在家里除了睡觉打游戏,连饭都懒得吃,父母稍微说一句,脾气就老大,更不用说怜惜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和渐衰的身体。

意志力薄弱有着综合复杂的原因,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就胆子小,自己的孩子是早产,是不是孩子先天就有些不足?事实上,意志力主要是靠后天培养训练出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养出孩子的坚定强大的意志力,做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更有益的事情,这需要从童年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培养。

依赖、被动、没有长性的孩子容易意志力薄弱,因此,父母要注意督促孩子做事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坚持性,这样的孩子才可能更为自己从而为父母负责任。比如,很小的时候,孩子的自理能力一定要得到锻炼,自己的事情要由他自己来做,做事情多了,遇到难题多了,克服过去了,孩子就会升起更强的自信心;再比如孩子很胖需要减肥,父母就要每天下班吃饭后都去天桥,陪着他,看着他,一步一步往上蹦,培养他的坚持性;还有,孩子刚开始上学写作业时,一定要培养出好习惯,否则越长大越不好管,但父母不必要跟孩子说“你学习又不是给我学的,你要对自己负责,你考好了,将来找个好工作那是你自己享福”等等,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去分享成长独立的过程,从发现小目标、鼓励孩子实现小目标、提建议和欣赏孩子的小成就开始做起。

任性、放纵、欲望过强的孩子容易意志力薄弱。现代的社会各种美好的事物无数,玩具、游戏、零食等,如果不利于孩子长久的健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就要温和而镇定地提醒孩子适当进行克制,否则,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玩的游戏,就会像着了魔一样沉溺进去,一点儿都不听劝,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意志力强大?

而有些父母,包括老年父母,看不得孩子吃一点儿苦。

有的爸爸甚至会央求妈妈:“别让孩子哭,你就每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给孩子带点儿好吃的,每天接孩子回来时再给孩子在超市里买点儿好吃的吧。”

还有的老人,孩子都已经看了六个小时的电视了,他们只要一换台,孩子一假装哭闹或发脾气,老人立刻妥协。

爸爸长年累月地忙,一说给孩子买玩具,就感觉为孩子补偿的机会终于到了,妈妈当场怎么极力控制不让买的东西,爸爸都深深记住商场所在地点,过两天准给孩子买回来……与其说孩子任性,不如说父母还没有发现,其实自己有时真的很任性。

意志力是孩子长期健康成长的保障,只有心中对孩子的成长有大格局设计能力、监控能力和培养能力的父母,才能用心里无形的保护网护佑出孩子健全的人格。

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帮助孩子克服过度的欲望,每一段时间都学会更多一些的自律,使其意志更加坚强。对于孩子的小小娱乐要求,父母尽量要给予满足,但同时还要监控孩子,不要看电视和打电脑游戏时间过长,不要花钱买零食玩具过多,父母做了决定后一定要坚持住,并且保证态度上还要尊重孩子,否则孩子本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已经很失望了,再被父母愤恨地责备数落一通,孩子下次仍是很难约束自己。

不稳重、浮躁、偷懒、耍小聪明的孩子容易意志力薄弱。父母留心一下,孩子有没有平时一放学回来就及时完成作业?是不是做一点儿事就想休息,有一点小成绩就容易骄傲?是不是平时喜欢挑剔别人,以笑话别人的短处为乐?如果是,这样的孩子自己遇到难题时其实心里很没有底气,心里很慌张。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表现得十分浮躁,一边晃腿,一边听音乐,一边吃巧克力,作业是写完了,可考试时考场却没有家里这些“便利伴随条件”,他就不知道手脚应该往哪里放,失去了从前的伴随条件,他失去了味觉、身体动作以及听觉方面的习惯性依赖,大脑也就一片茫然。考试结果一团糟时,父母也会困惑,平时这些题目孩子都会啊,怎么一考试就错了?孩子因为成绩不稳定而不自信,父母则会把考试发挥失常归因于孩子粗心大意,马虎潦草,又去责备他不用心。孩子被责备得并不心服口服,还会耍赖还嘴。其实,是父母需要培养孩子平时做事的定力习惯,培养他稳重诚恳的性格。

不诚实、心眼儿多的孩子意志力容易薄弱。有的孩子天生就很聪明,有时聪明用对了地方,有时就用在耍花招耍嘴皮子上,果真是他做错了事情,可他就是不肯承认,欺负了小朋友也不肯道歉,对人不够真诚,表现得自私自利,遇到实在躲不过去的责任就会耍赖,即使上了大学后,也有的孩子只愿意在团队中做露脸得荣誉挣别人好感的事情,而把大量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好处的事情推给别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对不诚实、心眼儿多的人很反感,因此,这样的孩子会经常受到挫折,甚至遭到集体的排斥。越是这样他就越焦虑,眼神越闪烁,描述事实上越虚假,越频繁地动心眼儿。说谎的人怎么也编不圆自己的谎,谎言从自己的心出发时,就已经破坏了最真实最和谐的自然秩序,而且说谎者的大脑细胞的排列和结构从说谎开始,就已经迷乱了。当父母发现孩子的不诚实问题时,要及时指出并鼓励孩子纠正,真诚和实在是大智慧,没有诚实,孩子的意志力不可能坚定不移。

抑郁而敏感的孩子容易意志力薄弱。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尤其他们身心的活动性很弱,生命活力乏弱,意志力也就薄弱,父母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受一点儿打击都会情绪低落。有时,这种打击和挫折就是来源于父母的教养影响,来源于父母的个性,还有父母与他意见不一致,甚至是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还有,就是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和伤害时,父母长年粗心大意没有觉察到,因此没有及时疏导压力及时慰藉孩子的心灵。

这种抑郁而敏感的孩子心理感受性很强,同时,他又无能为力去保护自己、反抗命运的安排。多年的不满后,他最后才会沉溺网络游戏,这是对曾经历过的生活的沉默的抗议,他的意志向下滑落着、消沉着,他用堕落来无声地与命运对抗,与父母老师的期待对抗,与自己的健康和前程对抗,让自己的才华、激情、责任,让自己的坚强、勤奋,都在没有希望的降落中埋葬。父母越是惩罚责打这样的孩子,他越是走下坡路,直到有一个人,能彻底地理解他接纳他帮助他:他本来就是个好孩子,他从来都是好孩子,他只是需要陪伴、肯定、建议、引导、支持,在他最慌张的时候给他坚定的眼神,轻抚一下他的后脑勺,紧握一下他的手,给他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