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的审美特征第一节 音乐的审美特征艺术的共同特性是塑造形象,根据塑造形象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等的不同,艺术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由于听众的审美个性与作曲家的审美意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听众所理解的音乐和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审美情感存在着差异性。这样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既可以入乎其中,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又可以出乎其外,按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审美评价。

音乐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音乐的审美特征

艺术的共同特性是塑造形象,根据塑造形象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等的不同,艺术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音乐属于表演艺术。因为音乐艺术的实践要由作曲家对音乐形式作初步设计,通过演唱、演奏,才能塑造出以音响方式呈现的形象。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人们接受音乐是通过听觉来进行的,声音是构建音乐的本源。作曲家用声音构建一部作品,就像建筑师用一定的材料建造一座建筑物一样。音乐通过人声的演唱或乐器的演奏,用特殊的表现手段(旋律、节奏、和声等)把音组织起来,构成音响形象。

首先,声音构建音乐作品采用的材料是音符。它含有物理属性,具有高低感、长短感、强弱感、音色变化感。以这种原始材料为基础,以节奏作为骨架支撑,发展成一个旋律线,再由和声、复调、调式、调性构成一个有层次变化的音乐作品。

其次,声音构建音乐作品有它的逻辑性,有它的组织形态。音乐的这种内部结构是由乐汇、乐句和乐段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人们把这种整体音乐结构称为曲式。不同曲式结构,使音乐作品成了一个个有序发展的整体,构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音乐“建筑体”。

其三,声音构建音乐作品,有各自的风格、色彩差异。比如,音乐作品有东方的,有西方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贝多芬的,有德彪西的;等等。这些听觉上的风格差别,就像视觉中的建筑风格差别一样。

音乐以自然界中的声音为物质材料,但又不是纯原始的自然音响,而是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长短、和声的张弛以及音色的变化等,来表达丰富的情感。音响的形象诉诸人的听觉,通过暗示来触动人的感觉和想象力。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要在一定时间以声音的形式来完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绘画等造型艺术是把表现对象瞬间的情景凝固地保留下来,是静态的艺术;而音乐则是在时间中变化着的动态音响。音乐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依次展开,直到作品演唱或演奏结束,才给人们提供一个整体形象,所以音乐具有时间的连续性。那么在这个时间过程中无论是音的高低起伏,速度的快慢,和声的协和与不协和,织体的厚薄等等,从局部来看,都是紧张度的加强与减弱的过程,也正是这些运动,构成了音乐的流动,由此表达了我们的思想感情。

和空间艺术比较,时间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空间艺术的艺术形象是直观的,建筑在生活中有实用功能,是一个具体的东西,绘画与雕塑对动态的瞬间进行静态的表现,借助的也是直观的形象,而音乐与文学中的形象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接受的角度说,都不是具体直观的。音乐只能在时间中展现与消失,没有时间的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存在,就没有音乐的展现。

三、音乐是二度创作的艺术

音乐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决定了音响的客体不能在时间中停留。作曲家创作出来的乐曲,是作者审美观念的艺术构想,它只是完成了纸面上的乐谱而已,而不是实际上的乐曲音响。把乐谱变为实际的音响,必须通过表演(演唱或演奏)这一中间环节的二度创作来完成。表演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风格的不同处理,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形成了新的审美创造。

音乐的再创造不仅体现在作者与表演者之间,而且听众在欣赏中也进行着二度创作。由于听众的审美个性与作曲家的审美意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听众所理解的音乐和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审美情感存在着差异性。这样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既可以入乎其中,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又可以出乎其外,按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审美评价。

四、音乐是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

与造型艺术相比,绘画等用线条、色彩造型,借助于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客观对象的“物质外壳”来塑造直观形象。音乐作为声音艺术,不长于精确、逼真地勾画事物具体的外部形态,只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塑造非具象的音乐形象。因此它的表象是十分模糊的,与各种事物无法构成对应关系。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但它不像说唱艺术和文学的朗诵。虽然它们都是以声音作为桥梁来唤起联想,从而使艺术得以实现,但是在语言艺术中,声音是被当成符号来使用的,声音仅仅是一个载体,它与文字符号具有同等的意义,只是形式上存在差异。每一具体的文字符号都代表某一具体的语义,若用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一种确定的声音也必须代表某一具体的语义。同样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音乐却没有语言艺术的直接和明确。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艺术。乐音有固定的音高,按一定的顺序和节奏的组合构成旋律,但它没有一个明确指向某一具体事物的固定意义。音乐的表现没有特定的内容描述,其声音只能表现声音本身。一个有固定音高的乐音到底是什么?其实,它什么都不是,只是代表具有相对意义的音高的物理音响。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什么都是。它所表达的意义是抽象的,对于音乐艺术而言,音乐的内容就在形式之中。正因为如此,音乐什么都能表现。这样更体现了音乐的强大表现力。比如,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描写了蔚蓝色多瑙河边的春天,大地正在复苏,万物刚刚醒来,小鸟在欢快歌唱,到处是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的美丽景象。这一切并不能在我们的眼前直接呈现出来,只有通过音乐形象所形成的情感氛围,如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让人去联想、想象,将听觉与视觉联系起来而获得审美感受。因此,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在声乐作品中,听众可依靠歌词比较容易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但在纯音乐作品中,内容的把握就困难得多,理解上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浪漫派作品中标题音乐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减少了难度。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只有通过它的标题《春之歌》才能比较确切地体会出作品刻画大自然春色的优美意境。然而其表达的具体内容仍然是不确定的,绝不可以说哪一个音符或旋律代表了某一固定的意义。音乐是一种感觉,是不可用确定的有语义的语言来对应描述的。

正因为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其形式是非语义性的,所以给了音乐表达更大的自由,赋予欣赏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这正是音乐的优势所在。音乐可以对有声事物进行模仿,烘托乐意。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自然界有潺潺流水声、泉涌声、风雨雷电声,有鸟呜、动物的怒吼声,有钟声、汽笛声等等,这些惟妙惟肖的音响是音乐创意的源泉。在当今音乐作品文献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以自然音响为模仿对象的作品或乐段。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对自然音响的直接采录。但它还是从某种自然音响中的原型演变、派生或间接地表情达意而来。这好比画家能表现视觉看到的,而作曲家描绘的是听觉能听到的自然界声音。比如,陈钢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的引子部分就是用小提琴来模仿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表现出苗家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风景。音乐有时还采取模拟自然的手法造型,如鸟鸣、牧笛、雷雨等。如我国民族器乐曲《十面埋伏》,运用琵琶的特殊技巧描绘古代战争场面,表现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气势。法国的《云雀》、我国的《百鸟朝凤》都有模拟鸟叫的声音,来表现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景象,以增强乐曲的生动性。世界声态多种多样,音乐中千姿百态的模仿,旨在借景抒情,深化音乐中的意味。但是,在音乐中过分追求对自然音响的描绘,会削弱音乐自身的艺术特性。

音乐还可表达无声形态。人类通过视觉能看到美妙的湖光山色、电光彩云、日月朝夕,这些物状不能用耳朵听见。对这种纯视觉辨别的事物及无声的动态(包括情绪),音乐只能用暗示和象征的方式表达。它的表现方式不在于外形的描绘,而是借物抒情,通过乐音运动的组合,把事物的品质、性格烘托出来。音乐象征的表达方式非常微妙,要求用耳朵听出物状,就好比要求用眼睛代替嗅觉去尝出味道来一样,这是难以达到的。然而,平日我们大脑里储存着视觉、触觉、嗅觉等信号,这些信号在我们脑海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谈到大海的涛声、山峦的起伏、果园的酸梅,正常人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声态、物状和酸感,但他们并未直接听到、看到、尝到。实际上,这就是大脑对生活中联想的反映。

哲人的思维也可用音乐表述出来。一首歌曲、一支曲子,有的通俗易懂,有的似“阳春白雪”让人难于理解,这是因为在很多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态度,他们希望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这种看法包含着哲人的思维。

马思聪的《思乡曲》,写的是山乡还是水乡?这首乐曲主要是体现了人的思乡之情,它根本不可能也不需要告诉人们家乡是什么样子的。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等等,这些是表达理性思维的音乐作品。贝多芬信奉奋斗的哲学,他像一头雄狮,从不低头,从不阿谀奉迎,命运把他变成了聋子,使他听不见音乐,但他仍要创造音乐,用心灵、用理性去创造人类最崇高的声音。他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就是这样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以及生活中的痛苦、耳疾、矛盾等等一切障碍,不时地在影响他。但是,一个人决不能做命运的奴隶,而应该使命运顺从自己的意志,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因此,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命运》交响曲就是这样的一个写照,它体现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是一部象征着人类从痛苦走向智慧、从智慧走向勇气、从勇气走向希望、从希望走向永恒生命的哲理表述。

五、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动物。人的情感一旦产生,总要寻求一种表现方式,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保持平衡所决定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类无数次的对自然界的改造中,以及在人类自身的对话中,发现人的生命形式与万事万物的运动形式有着广泛的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使自然事物对人而言具有了某种表现意味,这便是美、丑、崇高、滑稽等审美属性,而这些审美属性又可以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比如,日出、初春、青山绿水、万马奔腾等与人的生命力的勃勃生机有相似性,因而能使人振奋、向上,令人喜悦;日落、寒秋、西风残叶、鹤鸣猿啼与人的生命受到压抑有相似性,故而使人有悲哀惆怅之感。这种与人的生存无利害得失所唤起的情感体验,便是美感。另外,与人的情感发生关系的,往往是人的心理、生理和语言,而其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人类恰恰是在语言音调中汲取了音乐的原型,同时在自然事物的情感表现性中得到启发而创造了音乐这门艺术。因此,音乐便成为人类创造出来的表现、象征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

人的情感潜藏在心里,它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事物体验释放出来而构成音乐,反过来人们又运用乐音运动的形态来表达情感,这种乐音运动形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音调色彩的明暗和速度变化的快慢等。情感在音乐中的表现特征与言语在生活中的表达方式极为相似,高亢激昂的生活语调,在音乐中含有紧张、热烈的情感气氛,如《保卫黄河》;抒缓、平稳的生活语调,在音乐中常表现恬静的情绪,如《小夜曲》;低回缓慢的生活语言,在音乐中常常带有忧伤的情思,如哀乐等。实际上,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来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是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母亲出于对孩子的爱,会情不自禁地唱着催眠的摇篮曲,使孩子进入梦乡,表达母爱的情感。人们基于这种在劳动中自发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纤夫歌、山歌、牧歌、渔歌等劳动歌曲。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时,就出现了《小夜曲》等爱情歌曲。当人们丧失亲人、挚友或失去心爱的东西时,在悲痛欲绝的情感下,会连哭带唱地唱出悲歌等等。所以说,音乐是人们抒发自身情感的艺术。

据《列子·汤问》载,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逃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美妙动人,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源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夜不能眠,天天如此。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

韩娥表达她的悲伤情感的方式,正是歌声,是音乐。

“哀”是一种悲伤、伤感的情绪,表现形态比较缓侵、低沉。在音乐中,哀的情感特点与生活中类似,节奏缓慢,音调低沉,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弦乐器在低音区用缓慢、沉重的音调奏出微弱的音响。渲染出一种悲剧性的情绪。我国民间乐曲《江河水》《二泉映月》等,都是以伤感为主体表现出的低沉悲哀的情绪。

“喜”与“乐”皆表现人们高兴、欢乐、愉快的感情,呈现的格调比较明朗、热烈,有跳跃向上的运动形态。

“怒”是一种气势很盛迸发扩展的情绪,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和强有力的情绪特点,如怒气、怒吼、怒涛、怒潮等等。表现“怒”的音乐情绪,通常是用强的力度,突发的大跳,不谐和因素等手段,如《黄河大合唱》中的《怒吼吧,黄河》。

“淡”是指恬淡自然的情感特点。我国古代音乐作品常受到禅宗、儒学、道教思想的影响,以古琴音乐那种平和、清淡、崇高的理性情感为主体,强调旋律清晰、速度平缓、音色纯净、夸张有度的空灵妙境。

“雅”是指规范,高尚格调。“俗”是指粗俗、土俗、通俗之形态,音乐的表述方式不是单一的,“雅”是音乐作品渲染出的一种情怀,“俗”也是音乐作品展示的一种方式。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并无高低之分。在雅乐的圈子里,排除不了媚俗的行为、低俗的作品。而涉身俗乐的人,只要精神高贵,照样可以创造出崇高完美的东西。人类情感的表述不是清一色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正是由于有了自由的表达方式,才形成了雅、俗音乐的表现领域、意境深化音乐作品。

音乐形象的非描绘性和模糊性,决定了它的表情性。音乐可以通过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展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绘画所不能表达的意境。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能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对人的情绪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以说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心灵能够感知的一切领域,音乐都可以达到,因此音乐在传递人的情感上有着极大的优势。

音乐表象模糊性和表意丰富性的特点,使它为欣赏者的自由想象提供了驰骋天地。尤其它在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活动上细致入微,具有一种穿透心灵的情感波,能强烈地震撼人心,引起听众心灵中的狂涛巨澜或无限情思。

应该强调的是,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千万不要在音乐形象与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之间牵强地寻求对应关系。过分强调音乐的解释性和描绘性,势必影响音乐艺术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十分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