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练习的乐曲还有什么

孔子练习的乐曲还有什么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学而不厌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而不厌孔子治学一贯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襄先教给孔子一支曲子,要他回去练,孔子一练就是十来天,而且还在不停地反复练习。孔子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琴上,在读书上也是如此。可见孔子雄心不老,老有所为的决心和意志。

孔子学而不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学而不厌

孔子治学一贯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求知,他虚心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无论职位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拜其为师。正如他自己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曾“往见郯子而学”,又曾“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甚至向七岁顽童项橐求教。正是有了这种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孔子才兼收并蓄,学有所长,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习的秘诀,就是勤于思考,融会贯通。有这样一件事,孔子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曾拜鲁国的音乐家师襄为师学习弹琴。师襄先教给孔子一支曲子,要他回去练,孔子一练就是十来天,而且还在不停地反复练习。师襄见他弹得很熟练了,就说:“这支曲差不多了,再教给你一支新曲子吧?”孔子说:“我只不过是刚刚学会了谱子,还没有完全掌握技法啊!”过了些日子,师襄听完孔子弹琴就对他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可以再学一支曲子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体会出这支曲子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呢。”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对他说:“你已经掌握了思想感情,并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弄不清这首曲子的作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于是,他又继续弹起来,师襄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听了一阵后说:“好像一个人在严肃地思考,并抬头遥望着远方的天空。”这时,孔子突然兴奋地说:“我已经感觉到了作者的为人,这是一个身材魁伟,脸膛黝黑,深谋远虑,胸怀大志,一心想以德服人,感化四方的人。这个人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

听孔子说完后,师襄十分敬佩,高兴地说:“没错儿,这支曲子正是‘文王操’。”

孔子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琴上,在读书上也是如此。《易经》是孔子晚年十分喜爱的书,也是十分难懂的书,每次读时总是边读边思考,一遍不行,再来两遍,两遍不行就来三遍,直至把书翻烂,订书的皮带绳磨断了,也不罢休,破了补上,断了接上。孔子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我在《易经》的研究上是会做出成绩的。”可见孔子雄心不老,老有所为的决心和意志。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孔子才得以最终成为名贯中西的“圣人”。

▶妙语点睛

勤学求知是形成正确认识的根本保证,是“智之本”和“智之道”,是通向成功大门的必经之路。

正是由于孔子深知并践行了这些,他才能成为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于他卓著的儒家思想,精深的学术造诣,因此被后世子孙奉为“圣人”。

▶警世良言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