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墨名家李廷珪

制墨名家李廷珪

时间:2022-05-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由南唐后主李煜赐姓改称李廷珪。中国古代的制墨名家大师,“廷珪墨”在历史上很有名。汉末起,制墨工艺也日臻完善,同时出现不少制墨名家。酷爱佳墨的南唐后主李煜对奚超一家的高超制墨技艺十分欣赏,便封奚超为墨官,赐奚氏全家为李姓以示恩宠,奚廷珪因此改姓为李廷珪。李廷珪将各家制墨工艺融合在一起,精心制作墨品。

●制墨名家李廷珪

26●制墨名家李廷珪

李廷珪,原姓奚,奚廷珪。后由南唐后主李煜赐姓改称李廷珪。中国古代的制墨名家大师,“廷珪墨”在历史上很有名。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锭古墨,上有清朝乾隆皇帝的题字,据说此墨就是唯一传世的“廷珪墨”,已成了稀世珍宝。

历代文人向来重视文房四宝,墨也是其中之一。墨与文字一样,始于黄帝时代,甚至还要早些。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黑陶,外表黝黑发亮,是当时的制陶工用烟熏和渗炭的方法获得的。这说明,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已经会使用炭黑,即墨的主要原料。到了夏、商、周时代,墨的使用就更为广泛了,制墨的原料也更加丰富,从天然植物、矿物甚至动物,最后发展到用松烟制墨。松烟造墨的出现,是制墨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墨才摆脱了原始天然的粗糙形态,进入了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发展时期。

汉末起,制墨工艺也日臻完善,同时出现不少制墨名家。如韦诞,首次在墨中加入麝香、珍珠等贵重药物;三国时,墨已有了形制;东晋时,墨形制为锭、挺、丸三种,并经常被作为厚礼馈赠他人。从南北朝至唐代,河北易水一带成为制造高级松烟墨的重要地区,奚超、奚廷硅就是唐朝末年河北易水的制墨名家,他们因避战乱迁至歙州,继续以制墨为业。

歙州是文化之乡,制砚、制墨业十分发达。奚氏父子在古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创新,终于创造出优质的墨品,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制墨高手。酷爱佳墨的南唐后主李煜对奚超一家的高超制墨技艺十分欣赏,便封奚超为墨官,赐奚氏全家为李姓以示恩宠,奚廷珪因此改姓为李廷珪。李廷珪将祖传的制墨工艺加以改进,使“李墨”的质量又前进了一步,被誉为南唐“三宝”之一,甚至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李廷珪将各家制墨工艺融合在一起,精心制作墨品。他采用色泽浓重、质地沉重的歙州松烟为原料,改进配料内容,以麝香、巴豆、犀角、珍珠、玉屑、龙脑等十二物入墨,用和胶调制。墨料配好之后,要将每剂墨料捣上十万杵,才能定型出墨。墨的形状、重量也很讲究,遵循“重不过二、三两”,“宁小不大”的原则。李廷珪制成的墨能防蛀防腐,久贮不变;磨墨之时芳香沁人,气味怡人;书写时畅快淋漓,流畅不滞;墨迹光彩照人,经年不褪。“李墨”的样式也很多,有“乌玉块”、“双脊鲤鱼”、“蟠龙弹丸”、“剑脊龙纹圆镜”等,“李墨”的优良品质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坚如玉,纹如犀”。

宋朝人徐铉说幼年时曾与其弟徐锴共用一锭“李墨”,每天写五千余字,十年才用完。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南唐,将搜掠到的一批“李墨”磨了,涂刷相国寺大门,结果墨色纯正,光泽如漆,使寺门更增光辉。

◆“李墨”质量优良名贵,性能超群。北宋时,“李墨”已成珍品,文人墨客都将之作为家中珍品传至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