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雎游说做秦相

范雎游说做秦相

时间:2022-05-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范雎游说做秦相13.范雎游说做秦相范雎:字叔。秦国使者向昭王汇报完之后,顺便说:“魏国有位范雎先生,是天下一流的辩士。他说‘秦国危若累卵,而得到臣就可安定。然而不能仅以书面相告’,臣因此将他带了回来。”范雎于是向昭王上书,表示有大计相告,欲见昭王一面。范雎一天天接近秦昭王,昭王也日益信任范雎。

范雎游说做秦相

13.范雎游说做秦相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政治家、谋略家,以有雄辩的口才而闻名。对秦的强大和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范雎原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做事,后来无意中得罪了须贾,也得罪了魏国宰相魏齐,被他们侮辱、折磨得几乎死去,扔进了厕所。他逃出后,跟随秦国使者到了咸阳。秦国使者向昭王汇报完之后,顺便说:“魏国有位范雎先生,是天下一流的辩士。他说‘秦国危若累卵,而得到臣就可安定。然而不能仅以书面相告’,臣因此将他带了回来。”秦国当时很讨厌外来人,因此秦王听了之后也没放在心上,只是答应让他留在宾馆中待命,让人只供给他粗茶淡饭。范雎在宾馆中一住就是一年多。

当时秦国大权掌握在宣太后手中,她又重用自己的弟弟穰侯做宰相,还有昭王的弟弟泾阳君、高陵君,与穰侯轮流做将军。等到穰侯做将军时,他想越过韩国、魏国去征伐齐国,目的是为自己扩大封地。范雎于是向昭王上书,表示有大计相告,欲见昭王一面。昭王便派车将他接入宫中,准备在离宫召见他。

范雎进入离宫,昭王还没到,他就随便走来走去。突然昭王进来,宦者赶忙撵他,说:“大王驾到!”范雎便故意说:“秦国哪里有什么王啊!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想以此激怒昭王。昭王到了之后,见范雎与宦者争执,便喝退宦者,迎范雎进入堂上坐下,然后道歉,屏退众人,直起上身恭敬地说:“先生有何高见教导寡人呢?”

范雎只是应道:“嗯,嗯。”昭王再度请教,范雎仍是“嗯,嗯”地答应。如此三次,昭王还是恭敬地说:“先生最终不愿教示寡人吗?”

范雎说:“我不敢这样,臣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他只是作为一个渔夫在渭水之滨垂钓而已,其间交情尚疏远。一当文王虚心听取吕尚谈论治国道理而立他为太师,用车将他接至宫中,其间的交谈便深入了。因此文王能够借助于吕尚的智慧最终夺取了天下。假如当时文王一直疏远吕尚,不与之深谈,那么周文王、周武王就没有可能成就王业。现在臣是个客籍之臣,同大王的交情不深,而我想陈述的却都是匡正大王所为的大事,而且自身处于别人家骨肉亲情之间,愿效愚忠却不知大王的心思如何。这就是大王三次发问,而我却不敢贸然应对的原因。我不是因为害怕死而不敢说话,即使今天讲了,大王真的实行了我的主张,我明天就被杀也算不上是什么灾难。当年伍子胥藏在牛皮袋子里逃出韶关,昼夜伏行,没有吃的,跪着行,爬着走,在吴国街市上讨饭,可是最后终于辅佐吴国兴盛起来,使吴王阖庐称霸天下。如果我能像伍子胥那样完全实现自己的计谋,发挥自己的智慧,使秦国得到治理,就是事后被囚禁起来,终身不再露面,以至被处死,我也心甘情愿,无所顾忌。臣所害怕的,是臣一旦死了,天下人见臣是因尽忠而死,因而从此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人再肯到秦国效力了。臣所担心的,是大王一直对上畏惧太后的威严,对下被奸臣的言行迷惑,身居深宫之中,离不开女保的照顾,终身愚昧不明,不能洞察奸邪之人,这样,轻者会使自己孤立无亲,重者则会使国家覆灭。”

秦王见范雎如此诚恳,很感动,便十分恭敬地说:“秦国地处偏远,寡人愚昧不贤,可是先生并不嫌弃,光临敝国,这是上天有意让寡人打扰先生,以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够受先生教诲,是上天宠幸先生,而且不抛弃寡人的缘故啊!从今以后,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对寡人指教,不要对我有什么疑虑!”

范雎见秦王被自己的话打动了,又对自己如此敬重,就向秦王拱手拜了一拜,秦王也还了礼。范雎开始涉及正题,他说:“大王的国家,四面都有天然屏障,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渭二水,右有陇山、巴蜀之险,左有函谷、商固孤之厄;又有勇士百万,战车千辆,有利就可以出击,不利就可以退守,此乃王者之地啊!人民羞于私斗而勇于为国而战,此乃王者之民啊!大王兼有这两种优势,制服诸侯就如同用名犬‘韩卢’追猎跛兔一样容易,霸王之业指日可待。可是秦国十五年来闭关自守,不敢对函谷关以东诸国用兵,这是因为穰侯为秦国谋事不忠,也是因为大王策划有失啊!”

秦王一直聚精会神地听着,当范雎点出自己有失误的时候,连忙问:“寡人愿意听一听失误的地方在哪里。”

范雎看到秦王虚心求教,就想把自己对治理秦国的想法都谈出来,但他发现有人在暗处窃听,心中不免害怕,不敢谈宫中的事,准备先谈朝外的事,也可以先观察一下秦王的反应。于是进言:“穰侯要越过韩国、魏国进攻齐国,不是好计策。少出兵不足以损伤齐国,多出兵则秦国受不了。臣猜想秦国是想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出动全部兵力,这样做是不适宜的。现在已经明知盟国与秦国关系不是紧密的,又越过别人的国家去作战,这怎么能行呢?这种计划漏洞太多了。从前,齐军讨伐楚国,打败了楚军,杀死了不少楚将,深入楚地上千里,而最终没有得到尺寸土地。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齐国不希望得到土地吗?只是因为形势不允许罢了。诸侯见齐国因攻楚而疲惫,君臣不和,就乘机伐齐,大破齐国。军士感到屈辱,都归罪他们的大王,指责说:‘是谁提出攻楚的主意的?’齐王说:‘是文子提出的。’于是大臣作乱,文子被迫出走。齐国之所以被诸侯打败,是因为齐国伐楚没有得到实惠,反而肥了韩、魏两国。这就是俗话说的:借给强盗兵器,送给小偷粮食。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一寸土地就是一寸土地,得一尺土地就是一尺土地。现在却想放弃这一战略,欲近交而远攻,不是糊涂吗!从前中山国是赵国的邻国,赵国吞并了它,大功告成而威名树立,各个诸侯却不能对赵国怎么样。”

秦王便说:“寡人敬听尊教。”于是封范雎为客卿,发兵攻打魏国,取得怀县、邢邱,魏国请求依附秦国。

范雎一天天接近秦昭王,昭王也日益信任范雎。范雎一连任客卿多年,便乘机又向昭王进言:“臣住在函谷关以东的时候,听说齐国有田单,没有听说过齐王。听说秦国有太后、穰候、泾阳君、华阳君,没有听说有大王您。握有国家大权,能独立处理国家大事的应该是王,掌握赏罚与生杀大权的也应该是王。如今太后独断专行,不顾大王;穰侯派遣使者,也不向大王请示。泾阳君、华阳君处理事情也毫无顾忌。秦国有这四人专权,早晚要灭亡。大王屈居于他人之下,就等于不是大王了。既然这样,国家的权柄怎能不丧失呢?命令怎能从大王这里发出呢?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国君,对内要加强自己的权威,对外也要重视自己的权力。现在穰侯派遣的使者掌握了大权,分割诸侯领土,擅自向各国用兵,征伐敌国,秦国没有人敢不听从他。战胜了敌国,攻下了城池,战利品就送到了穰侯的封地陶邑。这样下去,秦国就会一步一步地衰败下去,受诸侯的控制。如果打了败仗,百姓就会怨恨大王。有一首诗说:树上果子多了,就要压断树枝,树枝压断了,就要伤及树干;扩大他封地的人,定要危害国都;抬高大臣地位的人,定会鄙视国君。齐相淖齿专擅齐国大权,用绳子捆绑了齐闵王,吊在庙堂的屋梁上,一会就吊死了。穰侯执政,高陵君、泾阳君辅助他,他们心中也没有秦王,都是淖齿一类的人。臣见大王在朝中很孤立,担心大王的后代做不成国君了!”

秦王听了这番话,不寒而栗,立即废除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泾阳君都逐出函谷关以外。秦王对范雎说:“从前,齐桓公得到了管仲,称他为仲父,现在寡人得到了先生,寡人也把先生当父亲一样看待吧!”于是封范雎为应侯,拜为秦相。

◆范雎由一个小人物而最终得到秦王的赏识、继而登上历史的舞台,完全是他自己谋划深远、口才杰出的结果。他设法和秦王见面后又故作姿态,用无数的典故渲染自己一心只为国家大计、不畏惧死亡和个人得失的人格形象,从而使自己与那些功利主义的说客、谋士们区别开来,让秦王感到确实是比苏秦、张仪等说客高出一个境界的人物,感到此人确实是个忠心谋国的大谋略家,故而对他另眼相看、言听计从。范雎的高明在于找到了比以往说客高明一筹的游说方法。所以我们要想使自己受到他人的重视和重用,就必须想一些、说一些推陈出新、出类拔萃的谋略和话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