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确定性追求的放弃

对确定性追求的放弃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确定性追求的放弃罗蒂指出,从某个侧面看,认识论的产生和发展源自于人们对确定性的不断追求。在罗蒂看来,洛克继承了“心”的概念,却未能坚持笛卡尔对确定性的追求,因此未能让认识论成为成熟学科。再次,认识论的危机同时就是对确定性的怀疑或放弃,拯救认识论同时就是重新确立确定性的目标。作为“自然之镜”的粉碎者,罗蒂极力反对确定性之追求。

对确定性追求的放弃

罗蒂指出,从某个侧面看,认识论的产生和发展源自于人们对确定性的不断追求。首先,笛卡尔发明“心”源自于对确定性的追求。他认为,笛卡尔的“心”“提供了一个领域,在其内与单纯的意见相对立的确定性得以成立”[107]。于是,“从作为理性的心转向作为内在世界的心的笛卡尔转变,如其说是摆脱了经院哲学枷锁的骄傲的个人主体的胜利,不如说是确定性寻求对智慧寻求的胜利。从那时以后,敞开了哲学家去达到数学家或数学物理学家严格性,或者达到这些领域严格性外表的大道,而不是敞开了帮助人们获得心灵平和的大道。”[108]也就是说,笛卡尔开始了哲学目标由智慧向确定性的转变,“智慧之学”变成了“确定性之学”。其次,笛卡尔之后,认识论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确定性。在罗蒂看来,洛克继承了“心”的概念,却未能坚持笛卡尔对确定性的追求,因此未能让认识论成为成熟学科。从确定性来看,康德“使笛卡尔认为我们只能具有关于我们思想的确定性的主张,与我们已经具有关于似乎不是思想的东西的确定性(先验知识)这一事实调和了起来”[109],从而将确定性追求提升到新的先验的高度。在康德这里,达致确定性的关键是“在这面镜子(指‘心’——笔者注)里发现一种特殊的、具有特权的表象类,它有如此强制人接受的力量,以至于这些表象的准确性不可能被怀疑”[110]。到了新康德主义者,这些特殊表象构成了某种不可改变的结构,认识论因而成为对确定结构的研究。再次,认识论的危机同时就是对确定性的怀疑或放弃,拯救认识论同时就是重新确立确定性的目标。罗蒂认为,19世纪末认识论的危机,伴随着“离弃对确定性、结构和严格性的寻求,以及离弃使自身成为理性法庭的企图”[111];而20世纪初,胡塞尔、罗素对认识论的挽救“再一次开始了对严肃性、纯粹性和严格性的追求,这种追求延续了四十年左右”[112]。最后,20世纪中期对认识论的全面质疑意味着对“自然之镜”的抛弃,意味着对确定性的全面否定。显然,没有“作为自然之镜的心”,就没有准确表象的问题,确定性追求因而烟消云散。比如,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认为,“对确定性的追求——甚至作为长远目标——是逃避世界的企图”[113];而“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杜威一致同意,必须放弃作为准确再现结果的知识观”[114]

作为“自然之镜”的粉碎者,罗蒂极力反对确定性之追求。按照罗蒂的逻辑,知识是作为“自然之镜”的“心”之准确表象,获得客观知识的关键就在于“审视、修理和磨光”这面镜子,从而提高表象之确定性。因此,对“心”的反对必然意味着反对确定性,“如果没有类似于镜子的心的观念,作为准确再现的知识观念就不会出现”[115]。罗蒂认为,必须把知识观念“置于历史的视野之内”[116],“反对任何关于超历史的基础或历史终结式的意见会合之理论”[117],这就意味着知识不是确定不变的。他极力推崇偶然性,主张把“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良知,和我们最崇高的希望视为偶然的产物,视为偶然产生出来的隐喻经过本义化的结果”[118],而认为“‘准确表象’概念本身不是思考哲学工作的恰当方式”[119]。他指出,“那种根据准确再现的条件来阐明‘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企图(传统哲学以此为特征),是一种使当代正常话语外在化的自我欺骗式的努力”[120],所以对确定性的追求应该被实用主义知识观取代,它将消除世界与表象之间的对立,从而消解确定性问题。

实际上,镜喻本身包含着表象主义确定性追求之悖论。按照这个隐喻,人只能通过“心”镜来看世界,无法直接认识世界。镜子上有各种表象,我们只能对它们进行比较、挑选,无法直接把表象与外在事物进行比较,当然无法保证知识的真理性。对此,康德就说客观世界即“物自体”是无法认识的,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在现象界,也就是镜子上的这些表象。康德是想用镜子上的某些特殊表象,即先验范畴来判定其他表象的准确性,但很好地回答特殊表象作为标准的合法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特殊表象的先验范畴一直是哲学未能厘清的谜团——“人为自然立法”实质上是“人为表象立法”。总之,表象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立是表象主义无法消除的鸿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