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档载体的革新

文档载体的革新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档载体的革新“蔡侯纸”:文档载体的革新纸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多废物利用,因而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而成为最适宜的文档载体。纸作为文书材料,书写便利,价格低廉,但以之作为取代简、帛的文档载体是一项革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千余年来纸成为难以替代的文档载体,即使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出现了电子文档的今天,电子文档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纸的地位。

文档载体的革新

“蔡侯纸”:文档载体的革新

纸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考古证明,在西汉初就出现了人工制造的纸张。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除发现黄龙元年(前49)木牍外,还发现一片4厘米×10厘米的白纸,质地粗糙,面露麻筋。1957年,在西安灞桥汉墓中发现一张10厘米×10厘米的黄纸,出土时已成碎片,经化验,为大麻纤维所造,初步认定为汉武帝时墓葬。1972—1974年,在甘肃汉代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麻纸:一种色白细韧,含大麻纤维;一种色黄粗松,含麻筋、线头等各种纤维。经鉴定为汉平帝时(1—5)麻纸。但在这些纸片上均未发现文字,史书中也无有关记载。据《汉书·赵皇后传》载,西汉末年有一种名叫“赫”的小方片纸,是一种以蚕丝为原料制成的薄纸,价格当然十分昂贵,是用来为帝后包药丸用的,而非文档载体,古人也不把这些日用品叫做“纸”,原来称为纸的是另一种文档载体——缣帛。

缣帛是一种光洁细薄的丝织品,秦汉时期纺织工业发展,纺织工艺提高,能生产这种特制的丝帛,用作文档载体,具有便于书写阅读、易于传输保管的优点,在一些宫廷、官方文书中逐渐取代笨重的简牍。但由于缣帛价格昂贵,民间很少使用,著书立说的人仍使用简牍。把作为书写材料的缣帛简称为“纸”以示区别,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这个字,释义为“纸,丝滓也,从系,氏声。”从偏旁到释义都说明纸为丝织物。蔡伦所制造的纸出现后,才逐步取代了缣帛和简牍。

蔡伦,字敬重,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末年入宫作太监,和帝即位后擢升中常侍,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臣。他博学多才,尤擅机械工艺。永元年间(89—105),宦官蔡伦奉命造纸。他总结了汉代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一种质优价廉的纸张,于元兴元年(105)把纸的样品献给和帝。汉史官所著《东观汉纪》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肉以为纸”的记载。大多废物利用,因而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而成为最适宜的文档载体。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蔡伦传》说:“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是书写用纸的发明者,受到汉帝称赞,受赏赐封为文亭侯,人民对他的传颂他当之无愧。但“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的记载却似有夸大之嫌。

“蔡侯纸”出现以后,满足了宫廷用纸的需要,民间作坊纷纷仿造,造纸技术也不断改进。纸作为文书材料,书写便利,价格低廉,但以之作为取代简、帛的文档载体是一项革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习惯力量阻滞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许多著书立说的人,觉得纸不够档次,仍使用竹简写作;二是一些贵族仍喜用帛书以示高贵。因此,在很长时期中,简、帛、纸三种文档载体并存,纸用于文书并未普及。据钱谦益《初学》记载,直到东晋元兴三年(404),晋安帝还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说明传统习惯势力历经三百年也不肯退出历史舞台,还得皇帝下令倡导和禁止,才使纸作为文档载体得以普及。从出土文献看,到东晋以后,才再没有简牍文献了。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中华文化史上,而且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造纸技术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和东亚各国,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千余年来纸成为难以替代的文档载体,即使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出现了电子文档的今天,电子文档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纸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