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有3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称硬脑膜窦。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有3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1.硬膜 硬膜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分为硬脊膜和硬脑膜。

(1)硬脊膜:硬膜为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上端紧附于枕骨大孔周缘,并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隙,内有脊神经根、椎静脉丛、脂肪、淋巴管等,略呈负压(图10-15)。

图10-15 脊髓的被膜

(2)硬脑膜:为包裹于脑的硬膜,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即颅骨的内膜,内层较坚硬。

重点提示

1.硬脑膜在颅顶与颅骨结合疏松,颅顶骨折时常因硬膜血管损伤而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

2.硬脑膜在颅底与颅底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可撕裂硬脑膜和蛛网膜,使脑脊液外漏至鼻腔或外耳道等处(俗称脑脊液鼻漏或耳漏)。

硬脑膜内层折叠成若干个板状突起,深入脑的各部裂隙中形成一些结构,重要的有(图10-16):①大脑镰,形如镰刀,深入大脑纵裂中。②小脑幕,呈半月形,深入大脑横裂中。小脑幕前缘游离,称小脑幕切迹,切迹前邻中脑。③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称硬脑膜窦。较大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内;横窦,位于枕骨的横窦沟内;乙状窦,位于枕骨的乙状窦沟内,由横窦延续而来,向前下经颈静脉孔,续接颈内静脉;海绵窦,位于垂体窝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而得名,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

图10-16 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重点提示

颅内压增高时,可将小脑幕切迹压向前下方,压迫中脑和动眼神经。

重点提示

硬脑膜窦收集颅内静脉血,并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面部的感染有可能经静脉蔓延到硬脑膜窦,引起颅内感染。如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导致海绵窦炎。

2.蛛网膜 蛛网膜位于硬脊膜的深面,为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此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如在小脑与延髓之间有小脑延髓池;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之间扩大,称为终池(图10-20),临床上常在此进行腰椎穿刺。

重点提示

1.临床上常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隙以阻断脊神经的传导,称硬膜外麻醉。

2.将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以麻醉相应脊髓节段,称蛛网膜下隙麻醉(俗称腰麻)。

3.由于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故硬膜外麻醉麻药量与腰麻相比量大,且可连续给药。若误将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药物可随脑脊液波及整个脊髓及延髓生命中枢,致呼吸和心跳停止(俗称全脊髓麻醉)。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是脑脊液回流入血的重要途径。

3.软膜 软膜是薄而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膜,紧贴于脑和脊髓的表面,分别称软脑膜和软脊膜。软脑膜及其毛细血管丛和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入脑室内,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脑的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前者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后者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图10-17)。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腔。主要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大脑前动脉:发出后进入大脑纵裂,沿胼胝体上方向后行。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背外侧面的上缘。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和内囊前肢等。此外,在左、右大脑前动脉之间还连有前交通动脉(图10-18)。

图10-17 脑底面的动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主干的延续,进入外侧沟后行,沿途发出的皮支营养半球背外侧面的大部分。在大脑中动脉的起始处,发出一些细小的中央支(豆纹动脉)垂直进入脑实质,分布于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等处(图10-19)。

图10-18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动脉分布

图10-19 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动脉分布

重点提示

由于豆纹动脉以直角发自大脑中动脉,该处血流存在漩涡,易引起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导致内囊损伤,出现对侧“三偏征”。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过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左右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的终末支为大脑后动脉。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图10-17)。其皮支营养颞叶和枕叶,中央支营养后丘脑和下丘脑等处。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在脑的下面,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吻合而成,可将颈内动脉与椎动脉及左右大脑半球的动脉相吻合,是保证脑的血液供应的重要侧支循环(图10-17)。

(2)脑的静脉: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组,吻合丰富,静脉血主要由硬脑膜窦收集,最终汇入颈内静脉。

重点提示

1.供应脑的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大脑动脉环对脑血液供应起调节和代偿作用。

2.脊髓的血管

(1)动脉:脊髓的动脉来自椎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成血管网,再发出分支营养脊髓。

(2)静脉:分布大致与动脉相同,注入椎静脉丛。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是由各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内。成人总量平均约150ml,脉络丛每天产生脑脊液约500ml,因此,在24h内脑脊液约循环3次。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震荡、保护、营养、运输代谢废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脑脊液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中,其产生及循环途径(图10-20)如下:

图10-20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重点提示

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积水。临床上可在左、右侧脑室及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进行减压。另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脑脊液上,故临床上常利用穿抽脑脊液进行诊断和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