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国语》)

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国语》)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召公谏厉王止谤_古文观止全鉴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1〕厉王:西周第十代王。美文共赏周厉王施行暴政导致民怨,不听召公的劝告改过自新,反而以暴虐的行为来残酷地压制人民,激起民愤,最终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召公的谏辞用“防川”为喻,阐明监谤危害国家的可怕后果,以“为川者,决之使导”正面阐发“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反复论证,说理透彻。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1〕:“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2〕,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3〕,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4〕,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5〕,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6〕,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7〕、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8〕

【注释】

〔1〕厉王:西周第十代王。召公:周厉王的卿士。

〔2〕弭:消除。

〔3〕公卿:指三公九卿。列士: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称士。士又有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等级。

〔4〕瞍:没有眸子的人。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5〕耆艾:年高有德之人。

〔6〕隰:低湿之地。衍:低下平坦之地。沃:肥沃的土地。

〔7〕阜:增加。

〔8〕彘:今山西霍县。此事在公元前842年。

美文共赏

周厉王施行暴政导致民怨,不听召公的劝告改过自新,反而以暴虐的行为来残酷地压制人民,激起民愤,最终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说明了对人民的议论只可加以疏导而不可以压制的道理。

文章的语言简洁传神,比喻生动形象,艺术的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过目难忘的鲜明印象。尤其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成了千古名句。描写厉王的暴虐,只选取了监谤、杀谤者两个事例,用“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寥寥几个字,厉王的暴虐无道被表现得极为生动;用“道路以目”的细节来表现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愤怒怨恨,更是传神。召公的谏辞用“防川”为喻,阐明监谤危害国家的可怕后果,以“为川者,决之使导”正面阐发“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反复论证,说理透彻。又以山川生产资财这样具体可感的事实做比喻,将“民之有口”对于国家的巨大好处传达得具体而形象。

本篇名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老百姓的嘴,比堵河水还危险啦!河水一堵,就会决口泛滥,淹死许多人。堵老百姓的嘴也是这样。所以,治河的就要疏通河道,治民的就要让老百姓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