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为与有为的界线

无为与有为的界线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歸根曰静,是曰復命。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道家思想中,“无为”属于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成了后世不少统治者的治国方法,也成为百姓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处世方式,并成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当然也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歸根曰静,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第十六章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1]。复命曰常[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3],凶[4]

——第十六章

[1]复命:复归本性。

[2]常: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也就是永恒的法则。

[3]妄作:不按规律办事。

归根返本就叫做“静”,静又叫做“复命”。复命就是永恒的规律,认识了这个规律就叫做“明”。不了解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受到规律的严惩。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5]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道”永远都顺其自然,但又无所不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6]

——第三十八章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刻意表现并有意去为。“上仁”的人有所表现但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表现却出于有心。“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胳臂,强行施硬,迫人听从。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第六十四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六十四章

强行地去做某事,就必然遭到失败;紧紧地抓住某个东西,就必然受到损失。因此有“道”的圣人不刻意地去做,所以就没有失败;不抓着某个东西不放,所以就没有损失。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难治,以其上[7]之有为[8],是以难治。

——第七十五章

[7]上:在上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政令繁苛,强作妄为,所以人民才难以统治。

道家思想中,“无为”属于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成了后世不少统治者的治国方法,也成为百姓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处世方式,并成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当然也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那么,什么是“无为”呢?

我们在前面曾讨论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辅助自然万物发展但不敢有为。这真的使人越听越糊涂了,“辅助万物”不正是在“为”吗?怎么又说“不敢为”呢?一边说正在辅助“万物”,一边又说“不敢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辅”不是“为”又是什么呢?

大家如果联系到前文讲到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不难悟出此处所谓“为”的特定内涵:它专指那些在自然发展规律之外另搞一套,用主观意图来扰乱自然趋势的行为,如喝令水倒流,拉着马犁田,强迫牛打仗,命令公鸡下蛋,强使老虎下水,这些违反自然本性的行为就是“为”,我们在其他地方又把它称做“有为”。刘安在《淮南子》中将“有为”界定为“用己而背自然”——从一己的私心出发,反自然而行。

“无为”并不是说“凝滞而不动”(《淮南子·主术训》),也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而没有反应,受到外敌攻击而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它是指“私意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淮南子·修务训》)。顺其正道而行,循其公理而为,因其本性而动,也即“辅助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而不进行任何人为的干扰,因任自然而不用私欲,这一类“行为”就算是“无为”。如行舟于绿水,策马于平原,积土以为山丘,挖沟以为河道,这些都属于“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的“无为”。

可见,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无为”与“有为”的准绳,遵循自然的规律和顺应万物的本性就是“无为”,反之将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或以个人私欲扭曲物性的行为就是“有为”。

自然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常”,“常”也就是事物万变之中不变的规则。在前文老子曾郑重地警告过统治者:“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不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甚至违反这些规律轻举妄动胡作非为(“妄作”),非闯出大乱子或遭受大损失不可(“凶”)。这方面的反面教训实在太多了,当官的总喜欢凭长官意志办事,要“大炼钢铁”就乱砍森林,后来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要“以粮为纲”就把湖泊改为农田,结果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曾是树木葱茏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戈壁,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如今成了茫茫荒漠,几乎所有的江河不是断流就是浊流,几乎所有蔬菜瓜果都受到各种污染,人们守着长江、淮河没有水喝,望着蔬菜瓜果不敢品尝,这能怨谁?

1.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有为”,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无为”?

2. “有为”与“无为”界限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