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几种经济现象

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几种经济现象

时间:2022-04-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周期性波动1.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是指市场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大衰退后,经济中的扩张与收缩交替就成了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就目前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执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避免这种周期性波动现象。

(一)经济周期性波动

1.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是指市场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大衰退后,经济中的扩张与收缩交替就成了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当前,经济周期性波动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

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基本特征。经济周期是一种国民收入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就目前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执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避免这种周期性波动现象。而且每次经济周期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在成因、规模、期限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都不会相同。虽然没有两个经济周期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即每个周期都是扩张与紧缩的交替。在经济分析中,通常将一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扩张(繁荣)阶段、经济紧缩(萧条)阶段、经济衰退阶段、经济复苏阶段可用图7-17表示。

图7-17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在图7-17中,纵轴Y代表国民收入,横轴t代表时间(年份),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N代表正常的经济活动水平。A为顶峰,A~B为衰退,B~C为萧条、C为谷底,C~D为复苏,D~E为繁荣,E为顶峰,从A~E即为一个周期。A~C即衰退与萧条,就是收缩阶段,C~E即复苏与繁荣,就是扩张阶段。收缩阶段总的经济趋势是下降的,扩张阶段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繁荣阶段:即经济活动扩张,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是经济周期的波峰。在这个时期,生产、就业迅速增加,投资高胀,生产的增加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市场兴旺,货币信贷扩张,企业利润丰厚,公众对未来的前景看好。当经济繁荣到最高点时,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

衰退阶段:这是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历时很短,但表现突出,如股价狂跌,银根紧缩,生产和投资急剧减少,失业严重,许多银行和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而纷纷破产,人心恐慌不可终日,公众对未来的预期极为悲观。

萧条阶段:这是经济周期接近谷底的阶段。表现为整个社会的就业率较低,公众消费水平下降,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存货积压严重,物价水平低,企业利润低甚至亏损,公众和企业对未来缺乏信心。

复苏阶段:这是经济由萧条到繁荣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经济活动开始增加,就业率开始上升,公众和企业开始对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社会需求逐渐转旺,投资开始增加。

(二)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出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即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增加。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进步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真正增加来源于经济的增长,不同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可以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上反应出来。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把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

2.经济增长的动力。早在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期密就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提高。当前,对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的理论也很多,通常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归结为以下三类:

(1)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人口的增长来实现的。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人口增长是刺激经济增长不可少的条件,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为生产提供了充分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在消费上为较高水平的产出提供了充分的需求。但这种理论已不切合当今大多数国家的现实,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居高不下的人口增长率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人力资源闲置状况日趋严重。

劳动者质量的提高则是指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在体力方面主要指改善营养和卫生条件等使人民体质增强;在智力方面主要指普及教育和加强训练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改善他们的工作态度。因此,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看成是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工作中,一个高质量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可以是一个低质量劳动力生产效率的若干倍。

(2)资本。经济增长中必须伴有资本的增加。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就在于资本的匮乏和投资的不足,要实现这些国家经济的高增长,就必须积累大量的资本,大幅度地提高投资率,使人均占用资本量增加,即每个劳动力占用的资本量增加。从现实经济来说,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其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也越高,劳动力人均占用资本量也越多,生产效率则持续上升。

(3)技术进步。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是指科技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能力的行为。如果一项新技术不能达到降低成本或增加产量的目的,则只能称之为发明,而不能称为技术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20世纪以来,资本增加对美国总产量的贡献不到1/3,而技术进步的贡献接近于1/2。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技术进步包括的范围很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把所有涉及导致产量增加或成本减少的经济活动都归之于技术进步,如技术和工艺上的变革、管理科学的进展、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等,强调了科学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是技术进步的有生力量,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能否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存在着广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三)失业

失业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当一个国家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大量浪费,而人民的收入被减少。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使就业机会的供给远远落后于求职的需求,造成大量失业的存在。

1.失业的定义。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一个国家中,并非所有的公民都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各国对劳动力的年龄范围有不同的规定。在美国,规定劳动力的年龄范围是16~65岁。换句话说,在美国,年龄在16~65岁之间,想要被雇佣而没有被雇佣的劳动力就是失业者。

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失业情况最基本的指标是失业率。它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其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尽管各国的失业率有高有低,各不相同。但就一个国家而言,失业率在其经济衰退时上升,在经济扩张时下降。

2.失业的类型。对失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失业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种族、失业时间的长短、失业产生的原因等。现代经济学家主要是按失业产生的具体原因来对失业进行分类。

通常,按失业产生的具体原因,可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它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人们总在不停地改变自己的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不断变化中。如年轻人离开学校,开始寻找工作,劳动力在各行业、各部门与各地区间的流动,妇女暂时回家生养孩子等。这些变化必然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形成摩擦性失业。处于摩擦性状态的失业者找到新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要受到失业补助金的影响。一般而言,失业补助金越高,失业者找到工作所用的平均时间就越长,摩擦性失业在失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高;反之,失业补助金越低,甚至没有,失业者找到工作所用的平均时间就越短,摩擦性失业所占的比例就越低。

(2)结构性失业。它是指劳动力供给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主要是由于永久性的技术更新使传统工业衰退所导致。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工业不断地衰退和收缩,大量的劳动力退出传统工业而成为失业者,而另一方面,新兴工业不断地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然而,从传统工业退出的劳动力大多缺乏新兴工业所需的技术和工作经验,以及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不能满足新兴工业企业的招工条件而无法在新兴工业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失业和职位空缺往往并存,失业者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新的工作。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曾出现过结构性失业的高峰。当时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国际竞争的加强,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普遍遭受冲击,大量劳动力从这些行业退出成为失业者;而电子、生物工程、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一年以后,这种并存的局面才被打破。

(3)季节性失业。它是指由于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在不同季节的波动而引起的失业。有些行业由于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供给或产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而产生的对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如某些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企业,在农产品收获季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而其他季节则对劳动力的需求小。又如制造啤酒等产品的企业在啤酒等产品的需求旺季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而淡季则对劳动力的需求小。这样,在劳动力需求小的季节,就会存在季节性失业。在农业建筑业和旅游业等行业中都相应地存在季节性失业。

(4)非自愿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或周期性失业,是指一部分劳动力愿意按现行的工资水平工作,却寻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为周期性失业。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社会总需求不足,致使市场上的商品滞销,迫使企业缩减生产能力,解雇劳动力,形成非自愿性失业。

(5)隐蔽性失业。它是指表面上有工作,而实际上未对产出作出贡献的人。这些劳动力既不属于公开的失业,又不属于就业不足,他们好像应该划在就业范畴之内但又未对产出作出相应的贡献,当经济中减去这些劳动力时产出并不会下降。如某企业有1000名职工,企业年产量为1000万;当企业职工减至500人时,其年产量仍为1000万,则说明这个企业存在500名隐蔽性失业者。隐蔽性失业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较为严重。据估计,发展中国家隐蔽性失业率一般为公开的失业率的3~4倍。

3.失业的经济损失。对个人来说,如果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性失业,则会使他收入减少,从而使生活水平下降。

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中最大的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美国经济学家A.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奥肯定理,正是要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这一定理表明,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民国收入减少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里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

1.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一般物价水平则是指批发物价、或零售物价、或总体物价的平均数。如果只有一种或几种物品价格上升,而其他物品的价格平稳或下跌,就不能称为通货膨胀。另外,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上升,即一般物价水平必须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是持续上升的,如果物价在一个季度上升,在另一个季度又下跌,从全年来看,一般物价水平可能是平稳甚至下跌的,这也不能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是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通货膨胀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很早就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滞胀问题。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通货膨胀率一般低于发达国家,进入7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其上升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特别是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平均达到了两位数。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对的一大难题。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及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衡量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走向。在西方国家,通常采用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矫正指数来衡量一国的通货膨胀。这些指数一般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权数就是这些物价指数所涉及的商品或劳务的产销量。

(1)消费物价指数。它是指消费者在各时期购买各种消费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消费物价指数=∑(本期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本期购买量)/∑(基期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本期购买量)×100%

在西方,消费物价指数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购买的食品、衣服、住宿、燃料、交通、医疗等价格基础上的,被广泛的用来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的幅度。如假设基期消费物价指数为100%,报告期消费物价指数为130%,则表明从基期到报告期这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率为30%。

(2)批发物价指数。它是指批发企业在各时期从生产企业购买商品或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批发物价指数=∑(本期某商品或劳务的批发价格×本期批发量)/∑(基期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本期批发量)×100%

批发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级销售点价格的指标,反映了批发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在美国,列入编制批发物价指数的商品大约有3400种,如化学制品、农产品、燃料、机器、皮革纺织品等,但这个指标不包括劳务,不能反映劳务价格的变动趋势。

(3)国民生产总值矫正指数。它是对一国所有的商品和劳务来说的一般物价的指数,被定义为某一年份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其公式如下:

GNP矫正指数=某年名义GNP/某年实际GNP×100%

名义GNP是指某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GNP是指按不变价格(基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在这三个指数中,国民生产总值矫正指数所包括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最为广泛,也最能准确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将它视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最好尺度。自1988年以后,我国也开始公布国民生产总值矫正指数。

3.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就像疾病一样表现出不同的严重程度。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将通货膨胀分成以下四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缓慢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有积极的刺激作用。

(2)奔腾的通货膨胀。它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0%之间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并不罕见。1973年经过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这种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巴西、阿根廷等国也曾经历过。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国家在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00%时仍然运行良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虽然,伴随着奔腾的通货膨胀,一国的经济似乎更加活跃,更加繁荣,但是奔腾的通货膨胀也是很危险的,就像走钢丝,如果政府不能控制这种局面,就会发展成致命的超级通货膨胀。

(3)超级的通货膨胀亦称恶性通货膨胀。它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0%以上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会大大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导致货币信用危机,各种正常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严重的会使整个国家金融体系完全遭到破坏、经济体系崩溃、社会动荡,以至于政权更迭。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政权垮台前旧中国和匈牙利所发生的通货膨胀。

(4)潜在的通货膨胀。它是指一国表面上一般物价水平平稳,但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政府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和需求管制,通货膨胀受到压抑和限制而成为潜在的通货膨胀。一旦这些国家解除价格管制和需求管制,就会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如中国在解除价格管制前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