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目标与不同限制条件的关系

经济目标与不同限制条件的关系

时间:2022-1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说明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区别,以及三种经济理论体系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里进一步提出一种较为具体的对三者进行比较的理论结构,作为对以上基本认识的补充。现在,当我们从目的与条件的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时,经济利益这个目的,在与不同限制条件的关系中,具体地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在以上几节中,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正统经济学之间差别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两种经济学理论分别侧重于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经济活动即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这种分析中,三个主要经济理论体系,被划分为两类: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正统经济学,而后者包含了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后两种经济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分析的角度,具有共同性(二者都不是侧重于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而是侧重于物质生产活动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因此,在我们以具有二重性的社会经济活动这个标准来认识不同理论的差别的性质的过程中,它们的确可以属于一类,同样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区别的性质。因而上面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搞清楚不同经济理论之间差别的基本性质。

在此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说明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区别,以及三种经济理论体系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里进一步提出一种较为具体的对三者进行比较的理论结构,作为对以上基本认识的补充。

这里仍然从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但是,这里强调这种活动的这样一种性质,即它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理性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理性活动,其特点是包含着目的与手段、目的与达到目的的各种限制条件之间的关系[13];它是人们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力求实现其行为目的最大化的活动[14]。无论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还是从经济的发展过程看,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考察,经济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各种限制条件以及它们与经济目的之间关系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面临的限制条件基本上可分成三类。

首先是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劳动时间、可供选择的技术范围等条件。人类,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体,都首先受到这一物质条件的限制。

其次是社会条件,即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一个人对自然和财富的占有,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限制;一个人的经济活动、在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和地位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一个人对社会物质产品的占有,也就要受到其他人的限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关系的性质不同,但人们之间的相互限制总是构成个人和社会追求经济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条件。

最后是信息知识条件,包括个人和社会对现有的物质资源的规模与结构,对现有技术选择范围的知识,对现存社会的经济关系、他人的经济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了解,以及对未来各方面经济因素变化的预期。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在于,对现状和未来的错误判断,必然导致错误的经济决策和错误的经济行为,使人们所追求的目的不能达到客观条件许可的最大限度。由于人们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或多或少地有限的,因此任何判断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因而它同样构成目标最大化的一个限制条件。

这三种限制条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统一构成客观条件;而信息知识条件构成主观条件。人们就是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追求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现在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目的。概括地说,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人们的经济利益。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获得物质产品或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具有特殊形态的收入。这一区分现在仍然适用。不过,前面是从经济活动的二重性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现在,当我们从目的与条件的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时,经济利益这个目的,在与不同限制条件的关系中,具体地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相对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们的目的是使用价值——从物质资源和生产技术中人们不可能收获物质产品的特殊社会形式,而只能得到物质产品本身。而相对于社会关系条件而言,人们的目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形式的收入——从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本身中,人们不可能生产出物质产品,只能产生出具有特殊社会名称的对产品的索取权。

相对于另一个限制条件,即主观的信息知识条件,经济活动的目的表现为预期目的(这里目的的内容既可以是使用价值,也可以是收入)。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总是一种主观愿望,因此首先具有主观性,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和心理感受;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活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总是一种受事先决策所支配的活动,因此行动的目的便总是具有预期的性质。然而,人们为自己设置怎样的目标,认为自己可能达到怎样的目标,采取怎样的行动、措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则都取决于对现实各种条件的认识和对未来情况变化的预期;在不同的知识信息条件下,所设置的目的是不同的;同时,主观认识水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程度,决定着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差异程度,也就是预期目的的错误程度。[15]

在与不同限制条件的相互关系中,经济目的表现出不同特征,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可以根据一种理论体系中经济活动的目的的性质或特征,来判断这一理论体系所着重强调或重点分析了哪一种限制条件,着重分析了经济活动中哪一方面的关系。

在新古典主义理论中,一般均衡体系中的目标函数是表示各种使用价值之间关系的效用函数。这表明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信息条件下,着重分析物质、技术条件与使用价值目的之间的关系,研究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如何在各种使用价值目的之间配置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剩余价值或利润,这表明了这一理论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研究社会关系这一限制条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而物质生产条件和信息条件在这一理论中不是研究的重心。

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经济活动目标的主观预期的性质占据核心的地位,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波动取决于投资者对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而政府调节政策要以预期的充分就业总产量为目的,等等。这表明了它着重分析了信息知识不完全这一事实,以及它作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目标的限制条件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不同经济理论的差别,就表现为它们各自着重强调了经济利益目标与某一方面的限制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着重分析了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某一具体方面。

这种差别和关系,可由如图5.1所示的简要图形示意:

在图5.1中:K为凯恩斯主义,C为新古典主义,M为马克思主义;各经济范畴之间连线上的字母(理论),表明各种经济理论所着重分析的角度。本章以上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限制条件与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而各种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包含在经济学研究范围内的,但这是下一章要进一步讨论的内容。不过,为了在图示中较为综合地表明笔者的观点,在这里提前将各条件之间也画上了连线并标明了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的理论。

图5.1

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类示意图的抽象性和局限性。图5.1只是表明各种经济理论所着重强调或重点分析的方面(角度),这并不排除有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些问题上也对其他方面的问题有所涉及或有所研究。事实上,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当人们着重从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面对其进行考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以某种方式(虽然可能是不恰当的方式)涉及其他的方面。但是,我们应该将涉及与着重分析作适当区分,将暗含的与直接的考察作适当的区分,否则便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经济理论的主要特征和相互差别的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