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时间:2022-1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因此,一般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就业量而最终影响总产量。其中,Ns是劳动供给总量,进一步来说,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长期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也称为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因为古典经济学家相信,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至少在长期中必然存在,这种信念也是这一供给曲线赖以建立的重要假设。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决定的。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图形即为总供给曲线。

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是:首先,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实际工资,假定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与一般价格水平成反比;其次,实际工资的变化又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一般来说,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的变化方向相同,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变化方向相反,劳动供求决定了实际的就业量,因此,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实际工资通过劳动市场影响就业量;最后,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产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总供给量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

因此,一般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就业量而最终影响总产量。从这里可以看到,总供给分析的中心内容是分析宏观生产函数,因为生产函数描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而宏观生产函数的变量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劳动市场理论有关。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的一般定义是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不同数量的生产要素组合与它们所生产的最大的产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其中,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y表示总产出,N表示投入生产的劳动的总就业量,K为总资本存量。式(7-4)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微观经济学里已经说明,生产函数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二者的差别在于,在长期生产函数中,一切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以变动的,而在短期生产函数中,一部分生产要素的数量,由于时间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不能改变。假设在短期内资本不变,则宏观生产函数可写为

其中,K表示资本K是一个不变的常数。短期生产函数式(7-5)的意思是,总产量是总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西方宏观经济学假定短期生产函数式(7-5)有两条重要的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长。因此,式(7-5)可以用图7-3表示。除了上述两条重要性质以外,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论述中,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西方学者一般都使用资本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在这里,长期与短期的差别似乎在于某些经济变量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它们应有的变动。

图7-3 宏观生产函数

图7-3中的横轴N表示劳动的就业总量,纵轴表示总产量,曲线y表示总产量是总就业量的函数。当就业量为N0时,对应的产量为y0,曲线顶部越来越平缓,表示总产量的增加量即边际产量在递减。

现在我们来说明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的概念。所谓潜在就业量是在现有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或者说是在现有激励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潜在产量是在潜在就业量和现有资本存量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量,它可以用生产函数表示为

其中,N*为潜在就业量,而y*为潜在产量,可见式(7-6)就是将潜在就业量N*代入式(7-5)所得到的结果。y*又通常称为充分就业产量。因为潜在就业不受价格或其他宏观变量的影响,所以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也不受价格水平或其他宏观变量的影响。当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达到了其潜在产量时,意味着该经济社会的所有行业都充分利用了全部可用的生产资源。

劳动市场理论包括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和劳动市场供求均衡三方面内容。

对于劳动需求,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劳动需求量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如果用Nd表示劳动需求量,WP分别为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则劳动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是实际工资。西方学者还认为,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需求量大;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需求量小。换句话说,劳动需求函数式(7-7)的曲线具有负斜率。这样,劳动需求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即劳动需求曲线可表示为图7-4中的曲线。

图7-4 劳动需求曲线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同劳动的需求相似,劳动的供给量也被认为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即

其中,Ns是劳动供给总量,进一步来说,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供给量小;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供给量大,劳动供给函数式(7-8)的几何图形表示即劳动供给曲线,如图7-5所示。

图7-5 劳动供给曲线

从图7-5中可知,当实际工资为时,劳动供给量为N0,当实际工资从上升到时,劳动供给量就从N0上升到N1

根据劳动市场均衡理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劳动的就业水平,只有在劳动的供给总量Ns和劳动的需求总量Nd相等的那一点,也就是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才能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如图7-6所示。

图7-6 劳动市场均衡

在图7-6中,如果实际工资是,劳动的供给总量就是N3,劳动的需求总量只是N1NsNd,劳动市场供过于求,过剩的数量为N3N1,这表明存在着失业。如果实际工资是,劳动的供给总量就是N1,劳动的需求总量是N2NsNd,劳动供不应求,短缺的数量是N2N1,只有在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E上,劳动市场才处于均衡状态,在这一点上,劳动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正好相等,既不存在过剩(即失业),也不存在短缺。均衡点E决定的实际工资是均衡实际工资,这点决定的就业量N0是均衡就业量。由此可知,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同意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本节我们就来论述这个问题。

长期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也称为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因为古典经济学家相信,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至少在长期中必然存在,这种信念也是这一供给曲线赖以建立的重要假设。根据这一假设,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降低,反之,当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下面用图7-7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图7-7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1,在货币工资可变的假定下,货币工资将不能维持在原来的W0水平上,因为在货币工资为W0条件下,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实际工资提高,按照前面关于劳动市场均衡的论述,这将导致劳动的过剩供给,而可变的货币工资因劳动的过剩供给将会下降,这是因为工人们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竞争。于是,在图7-7的图(c)中,货币工资曲线将从W0下降到W1。为了使得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货币工资的这种下降同价格水平的下降是成比例的。因此,以前存在的实际工资得以维持不变。在这一实际工资的基础上,就业量仍等于Nf,从而y仍等于yf,在图7-7中的图(d),可得到点KyfP1)。

类似地,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2,则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就会从W0上升到W2,以使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这时就业量仍为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而相应的产量也就是充分就业下的产量yf,从而在图7-7的图(d)中又得到点RyfP2)。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考察低于P1和高于P2的其他所有价格水平的情况。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都会调整到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时为止。因此,对任何价格水平,产量都是充分就业产量。将图7-7中图(d)的各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y1上的垂线AS,这就是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从长期看,实际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决定,因而产出独立于价格水平,换句话说,当价格水平变化时,在经济活动中的价格和工资调整发生后,长期的产量水平将不发生变化。

图7-8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最后,长期的总供给曲线还显示出这样的政策含义:旨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如图7-8所示。

在图7-8中,政府的财政或货币政策虽然可以使总需求曲线AD向上或向下移动,然而,当总供给曲线为垂线时,我们将看到,AD曲线移动的结果仅仅是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化,而产量仍然是y*

对于长期总供给曲线,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它是垂直的。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它向右上方延伸。但是即使是对同一形状的这一曲线,不同派别对其的解释和说明也不一样。这里,我们主要说明主流学派经济学家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即偏向于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如图7-9所示。

图7-9 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从图7-9中可以看到,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在达到潜在产量水平前的区域内是相对平缓地向右上方延伸的,而当产出超出潜在水平时,曲线就变得很陡峭。

对于这种形状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主流学派经济学家的解释和新凯恩斯主义者大致相同。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在这里先提供一个主流学派作出的概略的解释。按照主流学派的理解,ASS之所以具有一个平缓的上升的线段,其原因在于:在较高的总需求水平下,厂商愿意生产和出售更多的产品,但是一般说来,随着产出增加,厂商会多少提高一些价格。因为在某些成本暂时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价格和出售额外的产出是有利可图的。例如,假定经济中出现一笔额外的购买力,厂商知道在短期中它们所面临的成本是大致固定不变的,如劳动合同所规定的工资或房物的租金等。如果厂商用提高价格对这笔突然增加的购买力作出反应,那么扩大其产出显然是有利可图的。这样,越来越高的总需求水平在短期内描绘了一种不断上升的总产出和价格的形式。ASS曲线接近于垂直线段的部分表达的是,当产出超出潜在水平、原料和劳动供给变得越来越紧张时,价格会急剧上升。总之,主流学派认为,在短期中,总需求推动实际产出增加并使价格上升。

以上我们分别论述了总需求曲线以及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西方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这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说,他们把向上延伸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意味着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潜在产量线,如图7-10所示。

图7-10 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图7-10分为(a)和(b)两个部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产量和价格水平,潜在产量线是一条垂线,潜在产量线和横轴相交于y*,这个交点表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或收入。图7-10(a)表示短期,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向右上方延伸,和垂直的潜在产量线相交。图7-10(b)表示长期,长期总供给曲线ASL是垂直的,和垂直的潜在产量线重合。

在图7-10的(a)中加入总需求曲线,便得到图7-11。

图7-11 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

从图7-11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1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1的交点E1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1,价格水平为P1,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7-12表示。

图7-12 滞涨状态的说明

在图7-12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1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1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1,价格水平为P1,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上述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认为是短期存在的状态。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以长期看,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现在在图7-10(b)中加入总需求曲线,便得到图7-13。

图7-13 长期状态的说明

图7-13中的ASL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向上移动到AD1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1决定的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由于yy1y*,所以长期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如上所述,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与此相应,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