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间品贸易数据统计

中间品贸易数据统计

时间:2022-1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经历了明显的升级过程,但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否与贸易开放同步发生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产业升级更多的是针对制造业部门的结构变化。在中国,加工贸易正是一种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高度一致的具体贸易形式。因此,在测度一国或地区产业升级的步伐时,显然需要将该国从其他国家进口而来的中间品价值从最终产品价值当中予以正确扣除。这样一来,我们便有了一个清晰且可度量的产业升级的概念。

尽管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经历了明显的升级过程,但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否与贸易开放同步发生呢?为回答这一核心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在概念上界定清楚“产业升级”的含义,并通过讨论中国出口的价值构成来反映国内产业的升级程度。

4.3.1产业升级:概念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产业升级或产业深化是一个微观概念,它与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移动和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的变化有关,而与经济学家早期所说的产业中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农业向工业的部门转移或所谓的结构变化(Structural Change)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产业升级更多的是针对制造业部门的结构变化。为了更好地说明产业升级的含义,让我们再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全球价值链和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等重要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增值活动的跨国跨企业网络组织。容易想象,在一定时点上的全球价值链上,各国企业将按照各自当前的要素和技术禀赋,分别处在各自的位置,这一垂直专业化(VS)分工协作更多地关注产品生产过程本身的分解。并且,生产技术提高使得拆分生产阶段变得越来越容易,进而促进了跨地区的分工;通信技术的进步也大幅削减了信息交流的成本;关税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极大地推进了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发展,许多国家共同参与某项产品的生产。实际上,近几十年来世界生产和贸易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垂直专业化的分工,而世界贸易的高速增长就源于这种垂直专业化(Feenstra,1998;Yi,2003;Grossman and Helpman,2002,2005)。在中国,加工贸易正是一种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高度一致的具体贸易形式。

垂直专业化的视角使得我们有可能将产品生产分解为不同国家提供各个阶段的中间品,并最终将其组合为最终产品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国出口的产品最终价值中剔除进口中间品所创造的价值,那么就能够观察到该国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提供的价值份额。

综合全球价值链和垂直专业化的视角,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将产业升级或者产业深化在概念上定义为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向能够实现更高附加值的环节转移。因此,在测度一国或地区产业升级的步伐时,显然需要将该国从其他国家进口而来的中间品价值从最终产品价值当中予以正确扣除。这样一来,我们便有了一个清晰且可度量的产业升级的概念。

4.3.2出口中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度方法

在本节,我们首先基于上一章的分析对出口中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度方法进行细致梳理。其次,为了反映进口中间品在行业之间的间接效应,我们考虑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垂直专业程度(VSS)估算方法做出进一步修正,以获得更为稳健的结果。

Hummels等(200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基本公式(以下简称VSHIY)为

为便于进一步分析,上式可简写为其中,MI为进口中间品价值,Y为产出价值,X为出口产品价值。在中国海关所记录的贸易模式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占据了对外贸易额的绝大部分,并且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所特有的“两头在外”模式对中国近年来的贸易迅速扩张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进口中间品(MI)和出口产品(X)进一步分解成两部分:进口中间品(MI)=一般进口中间品(MIo)+加工进口中间品(MIp);出口产品(X)=一般出口产品(Xo)+加工出口产品(Xp)。

如此一来,上述公式可以重新写为

据此,我们容易发现,VSHIY公式在估算一国出口品价值的国内外成分时隐含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一般进口中间品和加工进口中间品都应均匀地用于产品生产,即进口中间品用于出口品生产的比例与出口在产出中的比例相同。

显然,在应用HIY方法分析中国的出口价值的国内外成分时,这个假设存在较大的缺陷。中国的实际情形是进口中间品可能更密集地用于出口品的生产,而不是均匀地用在所有的生产活动之中。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工出口在中国的整个出口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从1992年至今,中国的加工出口占比始终保持在50%左右;其次,由于中国的加工出口享受进口材料免税的优惠待遇,企业本身有很强的激励将进口材料更多地用于加工出口。因此,直接应用HIY方法将会低估中国的垂直专业化(出口中国外成分)的程度。

针对这一点,Koopman等(2008)进行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他们在鉴别了加工贸易与其他贸易模式的区别之后,重新制作了一张旨在反映加工贸易特征的投入产出表,结果发现,不考虑加工贸易将严重低估中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从而高估了中国出口的国内成分。

Koopman等(2008)所提出的分拆投入产出表方法(简称KWW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从现有投入产出表中分离出与加工贸易有关的投入产出关系,同时又保证满足所有逻辑上的资源流动约束条件(Resource Flows Constraints)[6]。按照KWW方法拆分后的投入产出表,可分别得到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各自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而总的垂直专业化则是这两者的加权平均值,权重即为这两类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

事实上,KWW方法在测算投入产出表中的加工贸易各项指标时,已包含了一系列关键假设,譬如:(1)无论是出口产品还是内销产品,其投入的进口中间品的比例是一样的;(2)由于有关资本和劳动的直接报酬(附加值)以及国内中间品报酬的数据在贸易领域内不可得到,因此假设对于所有产品,无论其销往何地,资本和劳动的初始报酬相同,而国内中间品无论用于一般贸易还是国内销售,其初始报酬也都是一样的。

过强的假设条件往往对我们的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譬如,如果出口产品中进口中间品的投入量高于内销产品中进口中间品的投入量,则假设(1)并不成立。并且,KWW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测算方法也应改为内销产品、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三部分的加权平均而非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部分,否则之前的拆分方法将低估真实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同样,如果用于出口产品的资本和劳动的直接报酬超过了用于内销产品的资本和劳动的直接报酬,则我们对于两种初始要素报酬相同的规定将会对迭代结果造成偏误,进而高估垂直专业化水平。

与Koopman等(2008)相比,本章将分两步获得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首先,直接利用中国海关数据以获得各行业直接进口的中间品价值;然后,借助于已有的投入产出表所放映的各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测算各行业在国内采购中间品而间接获得的进口中间品价值。这样所带来的一个显著改进是,我们不再需要过于依赖投入产出表,从而便于克服为剥离加工贸易而分拆投入产出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7]

估算垂直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效识别内嵌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材料。而在中国海关数据库中,每一笔进出口贸易都被归入18类贸易模式之下。其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据了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因此,在不影响研究目标的情况下,为了使分析更加简便,我们仅考虑上述两大类贸易模式。

基于Hummels等(2001)的研究,图4.7显示了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各自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在加工贸易模式下(图4.7右),所有的进口材料均登记在加工进口名下,并按规定专门用于出口产品的生产,而不能与国内材料混放或调换顶替。当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之后,这些产品都必须出口,且出口时登记在海关的加工出口贸易模式中。因此,对于加工出口而言,其对应的进口中间品可通过贸易模式进行识别。

对于一般贸易而言(图4.7左),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我们首先需要通过贸易数据获得直接进口的中间品价值。所幸的是,联合国(UNSD,2003)制定了广义经济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以及BEC和HS的关联表。我们按照BEC对中间产品的归类以及上述关联表,建立了进口中间品的HS列表。

在识别了海关贸易数据中的进口中间品之后,我们还要将这一数据按照行业进行归类,这里我们参考了Upward等(2010)的HS代码与GB/T行业代码关联表。由于区分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贸易数据仅细分到HS编码的类章层级,为获得较细的行业贸易数据以方便后续的经验研究,我们根据海关HS8位数商品进出口比例对类章层级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商品进一步细化,然后按照HS代码与GB/T行业代码关联表将海关贸易数据归并到三位数行业。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图4.7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明确这些进口的中间产品中,有多少比例用于出口产品的生产。就加工贸易而言,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所有的进口中间产品都用于出口产品的加工。但是,对于那些通过一般贸易进口的中间产品有多少比例用于生产国内销售的产品,又有多少比例用于一般出口品的生产,我们依然不能区分。对于这部分进口,本章参照HIY方法,按照一般出口额和国内销售额的比例来推算一般进口材料在两者中应用的比例。

这样,新的垂直专业化的计算公式就变为

其中,MIo为所有的加工进口品价值。Y-Xp为产出值减去加工出口价值,数值上等于国内销售总值加上一般出口价值。Xo/(Y-Xp)为一般出口占一般出口与国内销售价值之和的比例。上式右边第二项用这一比重来估算一般出口产品中所含的一般进口材料价值。事实上,我们已将出口中总的国外成分拆分为两个部分:(1)加工进口材料,即所有的加工进口品;(2)一般出口品中所含的一般进口材料。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这一新的估计方法与HIY方法的差别,可以将VSNEW和VSHIY作差比较,即

就某一行业而言,由于出口值小于或等于总产值,因此上式右边第一项非负,当存在国内销售时,这一项则严格为正。同理可知,上式右边第二项总是非正,而当有国内销售时,其符号则总是为负。由于第一项非负,第二项非正,这样VSHIY-VSNEW的符号总体上是不确定的。但是,当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形式出现时,整个式子的符号则为正[8]。由此可见,当加工贸易占据较高比例时,HIY方法倾向于低估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或国外成分,而VSNEW很大程度上修正了VSHIY在应用时所带来的这类偏差。

至此,依然存在的问题是,就某一特定行业i而言,我们仍无法确知所使用的全部进口中间品(MIi)中,除了本行业直接进口(包括加工进口)的中间品之外,还有多少是从国内其他行业间接获取的。为便于讨论这一问题,我们可假设经济中有N个行业,Mpi为i行业的加工进口,MIoi为i行业通过非加工贸易方式获得的进口中间品,Yi为i行业的总产出,Xoi和Xpi分别表示i行业的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根据上面对VSNEW的分析,我们可得到i行业的VS值表达式:

(1)j行业为任意i行业提供的中间品中,其进口比例是一样的[10]

(2)如果对于某行业的产品,可以分解为中间品和最终品,那么可以假设,中间品中进口与国内生产的比例等于最终品中进口与国内生产的比例。这也是Wang等(2002)将进口拆分为中间品和最终品的方法。

又因为j行业为i行业提供的中间品中所包含的进口比例直接取决于j行业本身的进口中间品比例,因此λj=IMj /(IDj +IMj ),进而可得: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测算行业i的VS比重:

容易推导出,i行业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i行业总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VSSi即为两者按照各自的出口份额加权平均。进一步,k国出口中的VS比重:

其中,Xk表示k国的总出口值。根据上式可知,一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VSSk等于所有行业VSSi按照各自的贸易份额进行加权平均[11]

4.3.3测算中国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一)数据说明

鉴于进口中间品仅限于HS编码的形式,并考虑到测算中国VSS时所需的其他数据可得性,本研究将以行业数据为基础,采样频率为年度,时间跨度为2006—2008年。

关于行业贸易数据,按照上述分析,我们可将HS编码的进出口数据根据HS代码与GB/T行业代码关联表归并到三位数行业。考虑到VSS公式中所含的产出值和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流量关系仅限于二位数行业,我们需将经转换所得的三位数行业贸易数据加总至二位数行业。并且,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加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部分行业,最终考察的GB/T行业代码范围是13—45。

测算VSS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按贸易方式细分的进出口值、进口中间品值以及产出值和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流量等。其中,细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HS编码进出口数据来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7—2009)。根据联合国(UNSD,2003)所制定的广义经济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与HS的关联表,我们可以获得进口中间品数据。产出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2009)。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流量关系Tij须通过投入产出表才能获得,而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又仅限于逢2和逢7的年份发布,与本研究所考察的时点最近且可用的投入产出表发布于2007年,因此我们采取替代的办法,即将2007年的Tij代替2006年和2008年的投入产出关系[12],其数据来自《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

(二)测算结果及其分析

第一,我们使用本章方法(VSSNEW)测算了中国出口的整体垂直专业化水平,为便于比较,同时报告了未考虑加工贸易的HIY方法(VSSHIY)所测算的结果。如表4.1所示,2006—2008年中国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呈微弱下降趋势,但整体较高。2006年的VSSNEW值为48.6%,2007年下降至47.3%,2008年达到了45.5%,三年均值约为47.1%。这一发现也表明,平新乔等(2006)、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文东伟和冼国明(2010)所指出的1995—2005年中国垂直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情形在之后的数年中已有所转变。

表4.1 总出口中的国外成分与国内成分(单位:%)

进一步,按照劳资密度划分的结果来看,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显然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品中比国内的其他行业使用了更多的进口中间品[13]。该结论与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文东伟和冼国明(2010)利用早期贸易数据的研究一致。

与HIY方法得到的结果(VSSHIY)相比,本章方法所测算的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水平(VSSNEW)更高(约为VSSHIY的两倍)。但是,与本章方法反映的国外成分(VSSNEW)持续下降的结果一样,HIY方法测算结果也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其具体的国外成分(VSSHIY)从2006年的25.6%下降至2007年的24.8%,2008年的VSSHIY则为23.1%[14]

另外,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分离开来之后,我们进一步发现,前者的国外成分(VSSNEW)高达73.1%—81.2%,而后者的这一指标仅有8.4%—11.5%,加工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显著高于一般贸易,这一结论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样成立(见表4.2)。

表4.2 国外成分与国内成分:一般出口与加工出口(单位:%)

续表

第二,为掌握中国出口贸易的国外成分在各行业的具体分布情况,我们进一步考察各细分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结果如表4.3所示。由于2006年和2008年的投入产出关系来自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考虑到这一替代数据的关系,我们将以2007年的测算结果进行重点分析[15]

表4.3 细分行业出口中的国外成分(2007)(单位:%)

续表

续表

在所考察的32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国外成分(VSSNEW)超过50%,其对应的出口比例占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5.7%。在这样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不少出口品均被贴上了“高技能”的标签,譬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但其国外成分高达84%。有关此类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工出口贸易往往占据了该行业整个出口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也可以说明,中国近年来出口品技能水平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假象”。

垂直专业化程度处于30%—49%的行业主要有7个,其出口比例约占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的14.2%。这类国外成分相对适中的行业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典型的代表有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橡胶制品业等。

剩余的17个行业的出口值中都具有较低的国外成分。但是,此类行业2007年的出口额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40%。其中,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中国出口份额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2007年的出口额分别占当年中国总出口的12.3%和10.5%,其对应的国外成分(VSSNEW)分别为28.2%和26.5%。此外,垂直专业化程度最低的8个行业所出口的贸易总额仅占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4%。

第三,由于中国出口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份额占据出口总额的大部分,因此,考察不同收入水平的贸易伙伴对于中国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的不同影响将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细分主要贸易对象的测算结果如表4.4所示[16]。我们发现,中国出口美国、日本、欧洲及中国香港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最高,其对应的VSSHIY均处于27%—42%,关于中国台湾的这一数值大致处于中游水平(VSSHIY为15%—17%),而中国出口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外成分(VSSHIY)则相对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出口目的地的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17]

我们已经看到,将出口值分解为国外成分和国内成分可以提供研究中国出口结构的新视角,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国内产业在贸易开放条件下如何借助于全球化价值链实现升级。综合上述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本章的基本结论:中国的出口越来越融合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但是自身附加值的贡献却远逊于出口总值的增长。换言之,来自中国的出口巨额增长只是某种“假象”,出口品所含技能水平的提升并未反映为国内附加值的同步增长,其中本身来自国外的中间品价值占据了大部分,国内的产业升级步伐缓慢。

表4.4 细分各贸易伙伴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单位:%)

注:各贸易伙伴按其2006—2008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均值从高到低排序,该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