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统计分析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统计分析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贸易初露端倪。从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主要商品为奴隶。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而这些分别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社会分工。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公社内部人们用共同劳动的方式来获取生存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公社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也就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不可能有对外贸易。原始社会后期,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原来的生产结构。第一次人类社会的大分工,产生了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偶然的剩余产品的简单相互交换,但难以形成规模。

第二次人类社会的大分工,促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出现了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前进,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些直接促使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生,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制度最早出现在古代东方各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但是以欧洲的希腊、罗马的古代奴隶制最为典型。奴隶社会的最显著特点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同时存在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完整的国家机器。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贸易初露端倪。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腓尼基、迦太基、亚历山大、希腊、罗马等奴隶社会国家借助水上交通便利,就已经开展了对外贸易。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并且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上面提到的那些商业发达的民族或国家,在当时仍只是一种局部现象。

从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主要商品为奴隶。希腊的雅典就是当时奴隶贩卖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香料、宝石、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影响有限,但对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在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中期,地租的形式从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使得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随之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在城市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国际贸易中心在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出现。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拓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前进,并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封建时代里仍以奢侈品消费为主,例如手工业品的比重有着明显的上升的西方国家的呢绒、酒,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不过从总体上说来,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更不存在实际意义的国际贸易。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虽然历史久远,但其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益繁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点。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这为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的地理大发现,更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而大大扩展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多,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大工业使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便利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步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国际贸易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截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同自由竞争时期相比,增长速度下降了。比如,在1870年到1913年的43年间,世界贸易量只增加了3倍,而在自由竞争期间的1840年到1870年的30年间,国际贸易却增长了3.4倍之多。

(2)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在控制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了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使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当然,垄断并不能排除竞争,反而使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

(3)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开始输出资本。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对市场的控制,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输出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通过资本输出,不仅带动了本国商品的出口,而且还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原材料,同时资本输出也是在国外市场上排挤其他竞争者的一种有力手段。

(四)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括说来,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有以下一些新特征。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限于少数国家,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世界贸易在世界生产总值(GWP)中所占的比重及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它们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增加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产值2%~3%的年均增速,并且稳定增长中不断出现增长的高峰。如20世纪80年代有两个高峰:1984年、1988年世界贸易额分别比1983年、1987年增长8.1%、7.9%;20世纪90年代又有两个高峰:1994年、1997年都分别比1993年、1996年增长9.5%;2010年世界贸易更是比2009年增长20%。

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也非常迅速,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货物贸易。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仅为640亿美元,2001年达到了1.4万亿美元,31年间增长17.6倍,年均增长11%,远高于同期世界出口5%的增速。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2010年国际贸易统计报告,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为7万多亿美元。一些经济学家预计,21世纪中期服务贸易额将超过货物贸易额。

2.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强,国际贸易已从过去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的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中,增长最迅速的是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地区分布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5年为65.5%,1999年为72.5%。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贸易的总规模仍是不断扩大的。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分工地位在不断提高。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商品不断大量涌现。制造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它们的零部件的贸易增长迅速,世界制造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53.9%上升为2003年的74.5%。石油贸易增长迅猛,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在制成品贸易中,各种制成品的相对重要性有了变化。非耐用品,如纺织品和一些轻工业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占的比重上升。技术贸易等无形贸易及军火贸易迅速增长。

4.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化进一步发展。1995年1月1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又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国家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而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5.各种类型国家间的区域贸易组织层出不穷,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国的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到2007年7月,向GATT和/或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RTAs)已有380个,其中205个协定正在实施,这当中既有发达经济体间的如欧盟(EU),也有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间的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还有发展中经济体间的如东盟(ASEAN/AFTA)。

资本主义社会前的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贸易主体不同。前者的贸易主体是少数的特权阶层或其代理人,而后者是一般的资产阶级即可。第二,贸易客体不同。前者的贸易客体主要是供特权阶层使用的奢侈品,而后者主要是供普通大众消费的大宗商品。第三,贸易目的不同。前者的贸易目的主要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后者主要是为了商品的价值的增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